很久很久以前,金門有一個地方叫「前半山」,村裡的老百姓大多數姓「翁」,他們在這個群山環繞之地,過著安定且不虞匱乏的生活。明代的時候,翁家出了一個秀才,他到省城去考舉人的時候,被主考官嘲笑說:「你不住在山頂上,也不住在山腳夏,卻住在半山,實在是很奇怪。」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翁家的秀才沒有考上舉人,回到家鄉後跟族裡的長老商量,後來這裡就改名成為「盤山」。

現在的「盤山村」是金門現金寧鄉公所所在地,是金寧鄉的行政中心,範圍包括頂堡、下堡、前厝、乳山、賈村、仁愛新村等聚落。又因為周圍群山環繞,地勢顯要,所以不少軍事設施也設置在轄區範圍中。

部隊的進駐對當地居民來說有利也有弊,雖然身家安全有所憑靠,軍旅的來往也可以帶動商機,但軍事要地總是敵人作戰時的首要目標,身處要塞附近總是擔心遭受池魚之殃,為了保衛自己的身家財產安全,民間也有自力營建防禦工事的舉動。「盤山戰鬥坑道」就是在這種自衛戰鬥的思維下由民間建築的坑道。

「盤山戰鬥坑道」位於金門西半島中心,在盤山村下堡金鼎國小附近,由原中華民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補助,是將紅土礫石層挖開後,再用鋼筋水泥灌漿鑄成,建造於民國65年,民國71年完工。建造完成的坑道蜿蜒陰暗,寬度狹小,兩個人交會時要彼此側身才有辦法通過。

盤山戰鬥坑道原來的入口是一座由班超部隊在民國63年所建造的兩用堡,出口也是一座民國63年班超部隊建的兩用堡,位在頂堡盤山村辦公處旁邊,盤山戰鬥坑道就是這兩座兩用堡間的連接坑道。

所謂「兩用堡」是一種兩層的碉堡,下層可以用居住避難、上層有射口可以用來射擊敵人。

盤山戰鬥坑道蜿蜒迂迴在盤山村居民住家的地面下,全長約二公里,有十多處進出口,出口不是防空洞,就是百姓住家,目前關閉了通往金寧鄉公所舊址、金寧鄉民眾服務分社舊址、金鼎國小、精忠堡等地的出入口,只開放七百公尺讓遊客參觀。為了避免影響住家居民生活,通往民家的通道也不開放通行。現在的入口在金鼎國小圍牆外面,是民國93年為了推動觀光事業而興建。

 

盤山戰鬥坑道除了主坑道外,還有一些分支坑道,而坑道轉彎的地方也有機槍射口,來牽制進入坑道中的敵人。早年軍方也會利用坑道放置軍糧、機槍和彈藥。

坑道除了自衛戰鬥功能之外,提供敵軍追殺時的避難之所也是相當重要的,位求能夠長期躲藏,坑道內有除了一座水井之外,還有一部發電機,讓藏身其中的軍民水電不虞匱乏。 

原本的坑道中並沒有太多的照明設備,現在的照明是民國93年由「盤山社區發展協會」會同相關單位勘查後委外規劃,94年發包整建,經過6個月施工後,已於94年12月15日驗收完成。

盤山坑道原為自衛總隊所轄,在金門軍管時期作為自衛戰之用,而戰地政務解除後,則移交警察局列管,現在的盤山戰鬥坑道則是由金門縣翁氏宗親會開發管理,以觀光的用途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

坑道裡有時候可以看到一些原本不該屬於坑道的物品,這些物品中有許多是鄰近的金鼎國小老師教學時讓學生創作的裝置藝術。這些作品布置在坑道中,不但增加遊客逛坑道時的樂趣,在教學上又可以跟鄉土資源相,讓學生小朋友更關心家鄉的歷史與故事。

走過幽暗迂迴的盤山戰鬥坑道,感受過戰爭時期的緊張氛圍後,步上一道階梯再轉個彎就是出口,從前栽植來作掩蔽及阻隔之用的九重葛,如今不但覆蓋住整個出口,還開出美艷的花朵。屬於戰爭的事物雖然已經成為過往,但要如何善加利用這些資源,讓後來者能夠感受戰地金門的氛圍,而不會因為厭戰而抹去過往的痕跡,這些都考驗著主事者的智慧與思維。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