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舊貌〉

金門明代的古官道出了金門城後,過了「東洲聚落」分成兩條路,往南的叫「過東路」,往北的稱為「沙尾路」。「過東路」又可分為兩條,其中之一從「東洲」走到昔果山,過一土地廟後(已毀)順海灘而行,經過「耍頭」(今尚義),直抵「陳坑巡檢司」(今成功)。繼續往前後經過海邊的石將軍後到「雙打街」(今漁村)。改走山路後再分別到「田埔」及「峰上」巡檢司。

現今金城市區所在的後浦,在明代初年只是小聚落,因此當初官道並不經過後浦,到明末金門城遭火災及地理變遷之故,才從「庵前」分支通往後浦。這也解釋了為何古官道通往官澳的主線至今仍有許多明代遺蹟,通往後浦的沿線遺蹟幾乎都是清後,因為古官道本來就不是成於一時,也沒有人指定,而是將現有的農路小徑加以整建利用。

〈明遺老街(北門老街)今貌〉

古官道的起點是金門城北門,一出北門就可以看到一條充滿古意的街道,這是金門最早形成的市街,相傳在明太祖洪武廿年(西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奉命築「金門所城」時就已經開闢。這一條現在被稱為「明遺老街」的街道不但是交通要道,也是農產、魚獲及各民生物資趕集的重要場所,當時貨物往來,萬商雲集,是個繁華的所在。

這條街存在距離現在六百多年了,原來在它北邊還有「七星街」、「賣菜路」(古官道)。因此,可說是萬商雲集,其繁華熱鬧可想而知,可說是「金門第一街」。如今漸漸沒落,轉變為一般住宅區。據傳「明遺老街」的地理極佳,所在位置是一處「八哥穴」,街頭和街尾應各有一座廟宇,一座供「米」,一座供「水」,景況才會旺盛。現在只剩下一座廟,風水被破壞,所以街市才會蕭條。

其實「明遺老街」蕭條的真正原因應該是清初總鎮移設後浦,原本城內十字形的官署,營房、軍械局和金門所倉所帶來的駐軍都隨著移到後浦。人潮被帶走了,店鋪型的街屋也漸漸改成一般住宅使用,如今的冷清,讓人有種滄桑落寞的無奈。

走出「明遺老街」順坡而下,右邊就是「太文山」,「太文山」又稱「太文巖」或「燕南山」,是與太武山相對的小山丘。燕南山因宋代大儒朱熹在此建「燕南書院」而著名。「燕南書院」可能於元代就已經圮毀,原址興建「太文巖寺」,俗稱「燕南宮」。可惜民國38年被駐軍拆毀。現址則被以「燕南書院暨太文嚴寺舊址」之名列入文化景觀。

DSC_0834.JPG〈許獬墓道碑〉

走過「燕南書院遺址 」所在的「古坵」,古官道往「官裏」聚落而去。在「官裏」,曾經立著為許福而設的「監察御史坊」,但在清朝道光年間就圮毀了。

許福,字堯錫,號西浦,金門後浦人,許福曾任萬曆年間監察御史。金城南門許氏家廟後殿懸有泉州知府王士俊為嘉靖乙未科會魁許福立的「會魁」匾和前殿「御史許福」匾額各一方,相當醒目。「監察御史坊」雖然已經頹圮,但是現在金門古官道沿線上仍然可以看到他的墓及墓道碑。

離開了「官裏」,古官道往「庵前」。這段路可以看到「許獬墓道碑」及「文章垂世孝友傳家坊」,這兩個遺蹟都與金門第一才子許獬有關。

「許獬」字子遜,原名行周,號鍾斗,後湖人氏,生於明穆宗隆慶四年(西元1570年),為書香世家,素有「金門第一才子」的美譽,萬曆二十九辛丑科會試得第一(會元),時年31,所以又稱「許會元」,殿試二甲第一(傳臚),授官編修。 

因為「許獬」曾經得過萬曆二十九辛丑科會試得第一(會元),又因為殿試二甲第一(傳臚),授官編修,所以他的墓道碑上寫著:「皇明 萬曆辛丑科會元授翰林院 編脩文林郎鍾斗許公墓道」。文林郎則是明朝文官正七品的升授階。

許獬墓道碑」為一長265公分寬88公分的花崗岩,位於現在的金城鎮賢庵村庵前,就在賢庵國小斜後方,從前是金門古官道南線(賣菜路)必經之地,設立於明萬曆三十四年(西年1606年)。  

DSC_0841.JPG〈文章垂世孝友傳家坊現貌〉

文章垂世孝友傳家坊」立坊時間約在明朝萬曆31年至34年(西年1603-1606年)間,位在明代金門最重要的官道南線(賣菜路)上。原來的石坊是一座四柱三間式的牌坊,中間的兩根柱子是獅柱,二邊則是文筆柱。也是表彰許獬彰顯他「取天下第一等名位,不若幹天下第一等事業,更不若做天下第一等人品」的品德。

原本「文章垂世孝友傳家坊」至剩下四根柱子,其中有三根還是倒在地上的,金門縣文化局今年(2008年)才購料補件,把它重立在原址。

其實時空變換,古官道沿線有許多勝基都已經掩沒,就算是留存到現在,有些也不在原來的位置上了,像是原本在「官裏」的「蔡希旦墓道碑」就被移到現在金門縣文化局的碑林裡。

金門藥井〈位在庵前的藥井〉

「庵前」下一個可考的聚落是「下后垵」,然後就是「東洲」。在下后垵往東洲的古官道途中曾經立著「封君坊」,是為敕封編修許振之所立的石碑坊。

「許振之」,字從乾,號揚滄,后湖人,生於明嘉靖二十六年,其家世代書香,許氏八歲能詩,許氏為萬歷二十二年的副榜。是才子許獬的父親。許振之也被敕封編修,應該是在明萬歷二十九年至三十四年之間(西元1601-1606年),封君坊應在此期間所立。旌表立坊是以前極隆重的表彰方式,「封君坊」乃崇揚父以子貴而立,也是大孝顯親的另一表徵。許振之逝於明天啟三年(西元1623年),葬於今環島北路北側鎮西高地一營區的濠溝旁,立墓道碑在於東洲東南的古官道邊。可惜,封君坊和墓道碑之碑石都毀在構築炮兵工事,今僅存墓道碑的底座。

〈瓊林的一門三節坊〉

「東洲」過後,古官道主線往瓊林而去。過了現在的伯玉路,可以在路邊發現「蔡守愚墓道碑」,瓊林村民稱為石牌,碑高3公尺,寬92公分,立在龜趺座上,是金門現存墓道碑中最大的。

蔡守愚字體言,號發吾,係明萬曆十四年進士,故其墓道的碑文為:「通奉大夫 雲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發吾蔡公墓道」,明代以承宣布政使司為一省最高之民政機構,而以布政使司為主官,有左右之分,以左為尊,係從二品官,通奉大夫即明代文官從二品之升授階。

過了「蔡守愚墓道碑」再往前,就可以看見「一門三節坊」。 

從伯玉路到「一門三節坊」的這條路其實就是將古官道加以拓寬而成。

一門三節坊」是表彰清道光年間的平林(瓊林)人蔡仲環的妻、媳三人一生守寡的事蹟,金門志上一段話: 

陳氏,陳海女,平林蔡仲環妻。年二十九寡,撫子芳桂、尚聞及遺腹子尚神。尚聞娶陳文心女,陳氏年二十一亦寡。尚神取黃志傳女,黃氏年二十九又寡。姑嫂同志,勤儉持家。晚年孫曾繞膝,一家八十餘人,五世同爨。姑卒年七十,媳今俱五十七。道光十一年,合詞請旌。二陳斗門人,黃汶水人。

牌坊上有江西即用知縣蔡廷蘭、鄉進士李嘉卉、廣東水師提督軍門吳建勳、臺灣安平左營遊府郭陽聲等名人留下的聯對。

過了「瓊林」,原本可以看見「奉憲示禁碑」。示禁碑就像現在的告示,由官府令告民眾,禁止某事的碑記,樹立在事情發生的處所。此碑立於清乾隆十三年(西元1748年),碑高162公分,寬51公分,不知何時倒棄於地。民國75年道路拓寬時挖掘出土,碑文已模糊不清,現在移置到金門縣文化局旁的碑林中。

原本在走過「奉憲示禁碑」後會看見「盛世儒英坊」及「蔡宗道墓道碑」。依照明代的封贈制度,二品和三品官員可封贈二代,當蔡守愚官拜四川按察使時,其父蔡希旦和祖父蔡宗道都已經過逝,被誥贈為按察使,三人的墓道碑都立於古官道邊。 

「蔡宗道墓道碑」在瓊林往中蘭的官道途中,原本有二座並立,現在碑身都已經佚失,只剩下龜跌座在農路旁。而「盛世儒英坊」是表彰蔡希旦挺身殺賊,壯烈犧牲的事蹟。

嘉靖三十九年,漳賊林三顯勾結倭寇大舉侵擾金門,瓊林人和謀抵禦,推蔡希旦為首,當時他父親剛去逝,尚未安葬,他挺身而殺賊,壯烈犧牲,等到他兒子蔡守愚在萬歷十四年中進士任官之後,朝廷誥贈『盛世儒英坊』表,此坊不知何時已圮毀。

〈顏氏節孝坊〉

這個牌坊被稱為「瓊林顏氏節孝坊」,是為了旌表瓊林人蔡仲德的妻子顏氏鳳娘而立。關於她的事蹟,金門志上是這麼寫著:

顏氏鳳娘,賢聚人;平林蔡仲德妻。年二十六守節,卒年八十一。道光五年旌。

除此之外,找不到其他事蹟。

從瓊林到沙美這一段的環島北路幾乎與古官道平行,「顏氏節孝坊」就立在路邊。

DSC_0081.jpg

其實環島北路不只與古官道平行,在部份路段,兩條路是重疊在一起的,所以古官道的遺蹟就被壓在路底下。

例如,古官道的「觀瀾橋」就被壓在現在的「金湖一號橋」下。

古官道主線上目前還看得見的古橋有兩座,都是清代遺留下來的。保存的比較完整的是在高坑田野間的「觀德橋」,除了護欄之外,其他構件都還在,是金門的縣定古蹟之一。另一座只剩下部分遺蹟的就是在金湖一號橋下的「觀瀾橋」,它的橋身還有部分保存,但是橋二側的護欄和石獅已經逸失,橋墩在幾次環島北路的整建中也只剩下部分遺蹟。這些遺蹟有的已經被荒煙漫草所掩蓋,但是細心一點還是看得出來。像是橋身的花崗岩構件雖然被壓在新橋下,往橋下看還是可以看見殘留。橋下層層疊疊的花崗岩就是僅存的橋墩。雖然歷經歲月的侵蝕,仍然不改原本的厚重敦實,給人一種安全感。

「觀瀾橋」是由瓊林人「蔡苑」在嘉慶年間建所建,道光年間橋就已經傾圮,同鄉「蔡德成」再出資重建,也就是現在可以看見的遺蹟。蔡德成居鄉樂善好施,<金門志>的<人物志>中把他列為「義行」。

橋邊的小廟是以前的「路亭」,是為過往行人行旅提供休息及遮風避雨的地方,大多是私人捐建,善心人士會在裡面「奉茶」,小販也會在這裡賣些糕餅、麵茶等點心類的食品。

〈觀德橋〉

中蘭往何厝的田野間,則可以看到另一座古橋「觀德橋」。橋邊的田中有一塊石碑,中間用楷書刻上「觀德橋」三字,右邊刻「道光庚戌年桐新建築造」,左刻「瓊林社誥封武德尉騎蔡行猷立」,整塊碑寬72公分高178公分,碑身無底座,直接立在地上。

觀德橋橋端的石獅和蓮柱背後以及橋面最外側的兩旁石板上都可以看見榫孔,由此可以看出石橋的兩旁本來是有石條護欄的,不過現在都已經佚失,只留下榫孔。

過了觀德橋,古官道留存的遺蹟逐漸減少,除了位於斗門聚落附近的「黃偉墓道碑」及塘頭附近的「張益初墓道碑」之外,其他像是位於青嶼的「褒忠坊」「銀台進士坊」及途中的「下馬碑」不是已毀就是僅留少數的遺蹟了,或許斗門到官嶼之間還有其他古官道的遺蹟,那就留待之後的考證了。

 

參考網頁
萬歲的御花園~瓊林寫真情http://tea.kcjh.km.edu.tw/~tch05/g/index-gg.htm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