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jpg

「浦邊」是金門北部濱海的一個聚落,因位處淡水溝入海處之旁而得名,由於劉澳港與廈門航海之便,在鼎盛時期形成一個繁榮的街市,更由於航運活動的興盛,讓居住在此的人們有更多機會接觸到金門以外的世界,除了引進僑匯讓此地變的富裕之外,表現在聚落形象上的便是帶著西方異國風情的各式洋樓。

如果以1949年兩岸分治為界線,從清朝末年開始計算的這段時間之中,浦邊居民總共興建了11棟中西合併的建築,僅次於後浦(金城市區)及前水頭,而且全部是兩層的洋樓,沒有一棟是一層樓的番仔厝,更讓浦邊的僑匯時期洋樓呈現出與其他地方不同的風情。

DSC_0846.JPG

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大量到海外謀生是清咸豐十年(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以後的事,初期以美洲為主,1870年代後期才轉到距離較近的南洋地區,而真正能在海外賺錢返鄉也是要等到大約1870年左右,目前閩南以知最早的僑資建築位於福建南安,從清同治年開始逐漸興建,約到宣統年間完成。這個時期僑匯返鄉所興建的建築,在形式上仍舊以閩南傳統建築為主,少見有西方的建築語彙。

這個時期的人仍然保有傳統的觀念,對他們來說,能不能捐官買爵遠比能不能住豪宅重要,加上當時整個中國普遍對於西方的態度並不友善,更減少這些海外致富的人們以西方建築風格興建房子的意願,就算興建二層樓式的建築,也不會採用西方的拱圈或是外廊,而是護龍或突歸塔樓的形式,所以在有些人的認知裡,並不把它們看作是洋樓,這也是為何不同資料裡,計算浦邊洋樓的數量會有出入的原因。

周氏二落大厝

1890年以前,僑匯回金門所興建的房子仍舊是閩南傳統建築為主,之後的建築就開始有了西方的建築語彙出現,但是仍然附屬在閩南傳統建築之中,而且必須遵守著一些建築的禁忌。

像是登錄為金門縣歷史建築之一的「周氏二落大厝」,整體的建築形式仍然是二落大厝,但在清朝光緒年間,周慶記之兄,於日本做生意賺錢之後匯款回鄉將前落建為塔樓。雖然加蓋的前落塔頭已經出現了西式的窗楣,對外招告屋主家族有人海外經商有成,面對正廳的方向也有拱圈的出現,但是這樣前落雙塔樓形式的出現原因除了可能是當初整個房子是由一落四櫸頭的房子改建之外,另一個原因是櫸頭不夠長,如果前落整個塔樓化,會造成正廳的佛祖神明不能見天,在光宗耀祖之餘仍然要謹守傳統禁忌,於是出現了這棟既有高塔樓又合於傳統「見白」禁忌,兩者兼顧的僑匯時期建築。

何肅墻洋樓

同樣為金門歷史建築的「何肅墻洋樓」,大約興建於清朝光緒年間(1875-1908),但實際年代不詳。

這棟建築原本是金門傳統民居常見的一落四櫸頭形式,之後在左右兩櫸頭靠外的櫸頭各加建一個閩南式的疊樓,然後又在左護龍的地方加建西式的疊樓。所以說到了這個時期,獨棟洋樓的興建在浦邊依然還有沒成為富有人家擴增房舍的選擇,就算在地方是有頭有臉的人士,也擁有足夠的財力,依舊選擇將洋樓作為附屬建築,而不是建築本體。

何肅墻洋樓

與「周氏二落大厝」相比,「何肅墻洋樓」的塔樓除了有西式窗楣之外,連窗戶本身都是圓拱型,也就是說有更多的外來裝飾元素。不過建造這棟洋樓的主人並沒有出過洋,何肅墻是在大陸同安進行花生油的買賣致富,洋樓的設計者則是大陸籍匠師,所以整個建築的感覺依舊是閩南的風格多些,不像後期的洋樓有著誇張繁複的裝飾山牆。

在水頭與金門其他聚落這個時期興建的建築中,可以看見正面加蓋西式山頭形式的番仔厝,但是這種建築並不見於浦邊。

02.jpg

約與「何肅墻洋樓」同時期興建的「何氏洋樓」,建造年代約在1900年以前,目前也同樣是金門縣的歷史建築,是浦邊目前所知興建年代最早的獨棟洋樓,由何成龍的祖父在新加坡、呂宋等地經商致富後僑匯返鄉所興建,匠師為大陸籍。雖然這棟外廊的寬度極窄,圓拱式的外廊與二樓正立面的西式窗楣卻是金門僑匯時期洋樓的註冊商標,不過側面的山牆及後側的方型窗框依舊保留著閩南傳統建築的特徵,但屋背後「反共抗俄」的標語是國軍進駐金門後才加上的。

01.jpg

如果以擁有拱圈及西方裝飾元素當作是否為洋樓的依據,那麼全棟不見圓拱,且沒有西方風格造型意象的「何敬嚴宅(小築佳趣)」就不算是洋樓了。但是從建築背後的文化意涵來看,這棟房子是由僑匯作為資金來源,而且具有類似外廊樣式的獨棟建築,所以在許多文獻中都把它列為浦邊洋樓群之中。

「何敬嚴宅(小築佳趣)」約建於1920年,從1920到1930年是金門僑匯時期洋樓建築的高峰,許多代表性的建築都在此時出現,不但建築體龐大,外表裝飾亦十分講究,大量使用西方建築元素,像「何敬嚴宅(小築佳趣)」這樣以閩南風格為主的反而少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的網站資料中把這棟洋樓的建築型式歸類為「五腳基洋樓加前迴向」是有很大的討論空間的,因為它的建築格局很特殊,除了三開間疊樓的建築本體外,前方隔天井有一個迴向,正右邊加蓋一間平房的閩南傳統建築,是因為建築是由何敬嚴於呂宋經營橡膠園致富後匯款返鄉興建的文化意涵而被歸類為洋樓,並不是因為建築形式。

「何敬嚴宅(小築佳趣)」同樣也是金門縣的歷史建築。

碧月軒

說到裝飾的繁複華麗,全浦邊沒有比「碧月軒」更講究的洋樓了,這棟大約興建於1924年的洋樓,是何懷在菲律賓從事布業致富後,僑匯返鄉所興建,當時花費約白銀七千元,由福州師傅設計,但小工有雇用金門當地人。

碧月軒可以說是金門人為了光宗耀祖建洋樓的典型例子,甚至為了誇耀自己的成就,將面對市街的建築背面大手筆的作裝飾,反而不是面朝市街的正立面裝飾圖紋就少了許多。

page-1.jpg

外觀典雅亮麗的碧月軒,除了作為民居之外,何家也用來招待客人,作為一個門面,建築的講究是必然的,而歷經將近九十年的歲月之後,或許屋頂已經塌陷,木製的樓板也已經坍毀,但外觀依舊氣派非凡,彰顯著浦邊何家當時的飛黃騰達,而它目前也是金門縣的歷史建築。 

何永洋樓(何詠洋樓)

與碧月軒相距數十公尺的大洋樓,或許沒有碧月軒的華麗裝飾,但碩大的建築體卻呈現出另一種寬宏壯觀的美感。

這是「何永洋樓」,起建者是何懷的胞弟,1926年為了娶媳婦而建,當時娶媳婦加上建洋樓的花費總共是白銀一萬三千六百元,幾乎是碧月軒的一倍。

何永洋樓(何詠洋樓)

何永洋樓雖然不像碧月軒在外觀上使用大量的日本面磚,但立面山頭的泥塑仍然相當的講究,雖然已經有剝落的現象,但從現存的泥塑裝飾中依舊可以看出施工時的講究,可以說是浦邊1920年代的僑匯時期洋樓的代表作之一。

何永洋樓現狀保持良好,名列金門縣歷史建築之中。   

何肅點、何肅海兄弟洋樓

約與何永洋樓同時興建的「何肅點、何肅海兄弟洋樓」外觀與碧月軒及何永洋樓相比,有著更多的閩南風情,二樓紅磚的外廊是最大的特色,並且沒有太多的西方裝飾圖紋。

興建者何肅點、何肅海兄弟本身並沒有出過洋,而是在浦邊經營雜貨店而致富,因為何肅海本身略懂洋樓的興建,所以是由他自己指揮大陸籍工匠施工,或許也因此與其他同時期的浦邊洋樓相比,繁複的灰泥裝飾少了許多,在金門象徵富有之家的紅磚則是被大量的使用在正立面外郎的拱圈上。

何肅點、何肅海兄弟洋樓

由於後人的細心維護,何肅點、何肅海兄弟洋樓可以說是浦邊目前保存狀況最好的洋樓,也被登錄為金門縣的歷史建築。

蔡永耀洋樓

雖然現在金門與台灣本島同屬一個政治實體,但在近代史的歷程中,金門與台灣還是有相當的不同。1895年,日軍進佔台灣,此時的金門卻仍在大清帝國的羽翼下,見證著中西文化的交流,直到1937年,日軍從中國東南沿海進佔金門,許多金門鄉親紛紛逃往僑居地避難,也就是所謂的「走日本」,僑匯自然也難進入金門,浦邊洋樓的建設也從此開始進入停滯期。

從1937年到日軍離開金門的1945年間,浦邊沒有洋樓的興建,於是在1920末期,碧月軒及何永洋樓與何肅點、何肅海兄弟洋樓等代表性洋樓完工之後,直到1940年後期浦邊才有新洋樓的興建。

蔡永耀洋樓

「蔡永耀洋樓」建於1945年,為蔡永耀從新加坡僑匯回鄉所興建,建築形式特殊,在不同的文獻上有五腳基及三凹壽等不同的說法。

與1920年代所興建的浦邊洋樓相比,這一棟洋樓所在的位置已經是在聚落邊緣了,而且西式的裝飾也少了許多。或許是基於防禦的考量,這棟洋樓的外觀比較像是碉樓,但另外一種說法是因此處建築基地淺,所以原本在兩側的起居室向前方推出,造成這棟洋樓獨特的造型。

這棟洋樓同樣是金門縣的歷史建築。

浦邊何肅闕何肅坡洋樓

1947年,日本人離開金門已經滿兩年,無論是匯回金門的僑匯或是在地人經商的累積,財富都達到了較多的數量,也因此浦邊最後一棟僑匯時期的大洋樓也在此時出現。

在浦邊聚落最靠近淡水溝的水邊可以看到一棟大洋樓,這就是浦邊目前被登錄為歷史建築的洋樓中年代最新的「何肅闕、何肅坡兄弟洋樓」。這棟建於1947年的洋樓是何肅闕、何肅坡兄弟在浦邊地區經營油行致富後,在煉油行的位置上所興建,碩大的建築體成為當時浦邊岸際的地標。

浦邊何肅闕、何肅坡洋樓 浦邊何肅闕何肅坡洋樓

雖然建築年代比其他洋樓新,但目前「何肅闕、何肅坡兄弟洋樓」保存的狀況並不好。如果當時的人們能夠預見未來的政局情勢,或許金門1940年代末期興建洋樓的風氣就不會那麼盛。

1949年國軍進駐金門,許多新建成的洋樓因為主人在國共戰後再次遷往僑居地而空置,空屋便被軍隊佔住,也造成了許多對於建築的破壞。運氣好的,在部隊移出後便由屋主加以修繕,運氣差的,就從此輾轉變換功能,到最後坍毀在時光的洪流之中。

何肅份洋樓

緊鄰「何肅闕、何肅坡兄弟洋樓」的洋樓是浦邊最後一棟僑匯時期的洋樓,1950年代以後,南洋國家開始限制外匯離境,許多留在僑居地的金門鄉親也在僑居地脫離殖民政府獨立後成為當地公民,海外華人與故鄉的關係漸行漸遠,過去由僑匯所帶動的榮景也逐漸走入歷史,只留下一棟棟僑匯時期所興建的洋樓作為時代的見證。

何肅份洋樓

「何肅份洋樓」建於1948年,由大陸籍匠師興建,起建人何肅份在新加坡經商,匯款返鄉建了這一棟洋樓,在兩岸情勢緊張的那個年代裡,這棟洋樓的興建要克服更多的問題,所以雖然與「何肅闕、何肅坡兄弟洋樓」興建的年代相隔不遠,卻遠不如它的精緻講究,以一種不張揚的華麗,見證浦邊僑匯時期的最後餘暉。

浦邊何肅闕、何肅坡洋樓

國軍進駐金門之後,金門社會經歷了幾場重要的戰役,當生存都已經成問題時,再加上兩岸分治後建築材料的缺乏,帶有誇耀意味的洋樓興建可以說是完全停頓下來,直到1958年以後,台灣取代南洋成為金門人的移居地,建築材料也從過去的依靠廈門及南洋供應轉變成台灣提供,新式洋樓才登上浦邊的歷史舞台。

不過,那就是另外一個新的故事了。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