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557.JPG

總有那麼一個地方,能夠凝聚住人們對於故鄉的思念,也總有一個地方,能夠喚醒人們對於祖先的懷念,「家廟」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對於碧山陳姓家族來說,除了根源於血緣的羈絆外,「陳氏家廟」更在他們生命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金門許多聚落不只一座宗祠,除了姓氏不同之外,同姓宗祠還有大小宗之分。「大宗宗祠」也稱為「家廟」,是全宗祠所有同姓人家所一起祭祀的,像碧山陳氏家廟教室所有碧山姓陳的人家一起祭拜。而「小宗宗祠」則是同姓之下的分之各房所祭拜,像是登錄為金門縣歷史建築的「陳氏小宗宗祠」就是由碧山陳氏西間長房子弟所奉祀。

DSC_0573.JPG

碧山陳氏家廟,也就是碧山大宗宗祠,相傳建於明朝隆慶四年(1570年)。坐落在碧山聚落中軸的最高點位置,後面的山頭就是開基祖陳存仁夫婦的墓,前低後高,以俯看的姿態看守著整個碧山陳氏子孫。

現在所見到的碧山陳氏家廟是二落大厝的形制。但據說當年興建的時候是三落,規模比現在還大,至於何時變成二落,這就無法可考了。民國以後的幾次整建,有民國元年(1912年),當時由族人陳睿儀親赴南洋各地募款而成。民國五十七年(1968年)五月,後落因為颱風崩毀,屋頂也坍塌,家廟幾乎成為廢墟,不得已只好重修,當時由族人陳智從發動。由於這次徵募來的款項比較有限,所以分成兩次修建,到民國六十年(1971年)三月初八日才得以慶成。最近一次則是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八月完成的整建。

DSC_0564.JPG

與金門同形制的宗祠相比,碧山陳氏家廟的建築可以說是同類中的上乘之作,尤其正立面的作法呈現出富麗堂皇的氣象卻不至落於俗豔,這是金門近期整建宗祠中難得的例子,每每吸引著前來旅遊的觀光客眼光。

對連數量多也是碧山陳氏家廟的特色,光是第一落的就可以看見五幅對聯。

正門聯是:支分深滬源流遠 派衍碧山世澤長

正門二聯是:孫支蕃衍綿延世澤遠長 枕海拱山百代箕裘祖德

正門三聯是:相業巍峨源溯祖德流芳 左溪右阜千秋俎豆馨香

另外左右兩對門旁也各自有門聯:

左對門聯是:祖德宗功源流遠 子孝孫賢世澤長

右對門聯是:繩其祖武惟耕讀 貽厥孫謀在儉勤

這些對聯除了表現出碧山陳氏的源流出自「深滬」之外,也記述了其先人對於社會的貢獻以及對於子孫的期待。

另外有些資料上會列出以下三副對聯:

孔昭崢嶸百代箕裘光祖德 孫曾致恪千秋俎豆報宗功

北海被肩綠水橫腰衣冠晉 南山朝笏碧峰護背爵祿加

碧顯鍾英南對太武地靈 山明水秀北海百川人傑

這三副對聯是在碧山陳氏家廟的後落,不進到內部是看不見的。

DSC_0561.JPG

家廟是一族子弟群聚祭祀先祖的場域,因此也被賦予了強大的社會教育功能,碧山陳氏家廟當然也不例外,所以在前落的鏡面堵上以彩繪方式來表現忠、孝、廉、節四種美德,以中國歷史上的名人故事為代表,訴說著這些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推崇的人格特質。

這四幅彩繪主題與故事分別是:

忠:盡忠報國,也就是岳飛母親刻字的故事。

孝:孝感動天,也就是舜耕歷山的故事。

廉:暮夜卻金,也就是楊震夜畏四知的故事。

節:北海守節,也就是蘇武牧羊的故事。 

DSC_0560.JPG

忠孝廉節之中,尤以孝最被重視,事實上,家廟的興建其實就是一種後世對先人表現孝思的方式。所以碧山陳氏家廟再對看堵上也從中國自古傳說的二十四孝中擷取了一些故事作彩繪。

左對看堵是:湧泉躍鯉 為親負米 誦廢蓼莪 天賜黃金 嚙指痛心 戲綵娛親

右對看賭是:湧泉躍鯉 奉母盡誠 誦廢蓼莪 天賜黃金 蘆衣順母 戲綵娛親

在這十二幅彩繪中,講述了八則孝親的故事。

DSC_0565.JPG

DSC_0568.JPG

這些歷史故事彩繪的製作方式其實都已經是近代的作法了,是將色料彩繪素面的白磁磚後再燒製的方式。而這種技法被大量的應用在碧山陳氏家廟的外觀裝飾上,像是這兩幅象徵長壽的「松鶴」,與代表功名的「竹鹿」,甚至是水車堵上的「鳳凰舞牡丹」「雙獅戲球」都是這樣的作法。

DSC_0571.JPG

除了大量使用彩繪磁磚以外,木製構建的大量採用也是碧山陳氏家廟的特色,也因為這謝特色讓它與後期完全使用外地石材的金門其他宗祠相比,顯得更尊重於傳統閩南建築的傳統。

DSC_0570.JPG

只是木製構件難免使用年限較短,尤其是與水泥材質交接的地方,因為木頭會吸水,一但下雨或受潮,水泥牆面的水氣就會被木材吸收,造成交接處的木廟不容易保持乾燥,後果就是白蟻或是真菌入侵而腐朽。

DSC_0575.JPG

陳氏家廟的屋頂大脊上也應用了二十四孝故事的彩繪磁磚,可以看出族人對於孝道的重視。

碧山陳氏的昭穆為:

德存仕國,汝必文廣,體夏甫乾,堯舜禹啟,聰明睿智,禮樂射御,修誠齊家,永敦倫常,奮勵精勤,奕世興隆。

子孫以姓名中此字序來論輩。

DSC_0578.JPG

碧山陳氏家廟除了祭祀的功能之外,在過去也曾經作為私塾學堂使用。在陳怡情《碧山教育史述》一文中有這樣的記載:

民國十五年間,華僑陳能顯先生愛護鄉里,在碧山創辦教育,借用陳氏家廟為校舍,名碧山學校,為現代新知識教育,力行至二十二年止,計有七年之久,因故停輟,族人本冀望陳清吉先生繼續,詎料彼無教育觀念,尤其斯時清吉已蓋有洋樓,經濟綽綽有餘,實有負族人厚望,且兩人在童年母不幸早逝,遭遇相同,竟然心胸迥異不同,因此教育中輟。有關〈懷念陳能顯先生〉一文,已於民國九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在金門日報刊登表述。曾在碧山學校就讀者,記憶中有西山前李奎璧(1913~1944);東珩陳豐年、陳延察兄弟、陳延熙、蕭根陣(1914~2000)、蕭水奢(1918~)、黃瑞木;東店黃坤山、黃寶治、黃尚武(1922~)、黃振漢、黃振新、黃清吉(1918~1998);本村者陳維撰(1919~)、陳維淡(1921~2001)、陳牽治、陳禮補(1914~)、陳文獻(1918~)、陳兩惜(1916~1961)、陳定規(1917~)、陳炳煌(1923~)、陳允南(1920~1975)、陳禮儒(1918~)、陳庭福(1923~)、陳南星(1919~)、陳啟泰(1910~)、陳玉樹(1906~1956)、陳文選(1910~1944)、陳仲果、陳淵能(1919~)、陳媽成(1919~)、陳媽諒(1922~)、陳水直(1914~1979)、陳獅星(1919~1980)、陳智炎(1920~)、陳智賀、陳連富(1923~)、陳文粒、陳金魚、陳澤宣(1926~)、陳加種(1926~)、陳允妙(1916~)、陳禮再(1916~)、陳成氣(1923)、陳欽毓(1919~)、陳天賜(1918~)、陳水芳(1914~)、陳水輕(1918~)、陳金牌、陳殷典、陳禮貢、陳子琴(1921~)、陳文允(1920~)、陳文聚(1922~)、陳天木(1922~)、陳素嫻、本人等。尤以黃坤山、陳素嫻二位在廈門習醫,同窗結為夫婦,學成後返回故鄉開設門診;民國二十六年日本佔領金門前,前述的碧山校友十之八九相偕到南洋,黃坤山、陳素嫻夫婦轉往星洲續繼行醫,坤山在民國三十六年英才遽逝,得年四十,留下無限憾恨,素嫻憑著堅強的毅力,艱苦扶養子女長大成人,個個傑出,如今俱為醫界、法界的翹楚,民國七十八年,為報父育恩,俾使其父陳求來能有祀所,故在碧山蓋素嫻別墅,以資紀念。

如今的碧山陳氏家廟已不再作為學堂使用,回歸單純的祭祀功能。春花秋月之間,孫支蕃衍綿延,世澤遠長。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金門碧山陳氏家廟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