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N8335-019

靜極了,這樣一個深藏地中的坑道,以最宅的姿態看待過往的悲歡歲月。

說他「宅」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它的名字就叫做「翟山坑道」,雖然此「翟」非彼「宅」,但他卻也真的是一個「宅在山裡的坑道」。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金門翟山坑道

「翟山坑道」是金門國家公園範圍中最負盛名的一個地方,也是觀光客到金門必遊的旅遊景點之一。

當然,幾乎所有觀於的旅遊書也都會提到「翟山坑道」,也都會告訴你這是一個在海邊的坑道,但除非你想游泳進坑道,否則沿著海邊走是找不到坑道入口的。從Google Map所提供的地圖可以看出來,就算是沿著海邊的路走,也還是要彎進山裡面才能找到入口。

DSC_0006-001

一般要到「翟山坑道」,大多會選擇從珠水路經過珠山聚落金門城,再到古崗湖後進來的路線。這條路線沿途是不太有機會看見海的,唯一比較大的水域就是古崗湖

跟金門另一個著名的小艇坑道烈嶼九宮坑道相比,「翟山坑道」的入口是幾乎聞不到海水氣息的,倒像是一個山野園林。

DSC_0007-001

當然,也幸虧了他的大門還保留軍隊碉堡的造型,還有迷彩的外裝,讓人不至於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了路。

DSC_0009-003

從園區裡的地圖裡面就可以看出來,「翟山坑道」真的是在山裡面開鑿出來的坑道,只是他與大海相通,成為一個運補小艇專用的坑道。

DSC_0012-004

雖然是宅在山裡面的坑道,但是「翟山坑道」營區範圍裡還有有一塊滿大的平地。這塊地也成為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進行環境教育與解說時的最佳場所,成為解說廣場的所在地。

DSC_0129-016

與解說廣場一路之隔的是展示場,這裡展示著屬於中華民國海軍的一些配備。

這兩條船分別是編號為1571的「LCVP人員登陸木質小艇」還有編號為2257的「LCM機械登陸鐵質小艇」,比較靠近坑道口的「LCM機械登陸鐵質小艇」,在八二三砲戰中擔任運補物資的重要角色,是見證歷史的重要文物。

金門國家公園數位典藏網站裡,有這艘船的詳細介紹:

LCM機械登陸鐵質小艇

此型艇為鐵質小艇,需4名人員操作,可裝載34頓物資或80名武裝人員;在八二三砲戰中,隸屬於海軍海灘總隊第二大隊的LCM2257擔任各種機械車輛物資等運駁的角色。全船長約17.1M、寬4.3M、航速9節。

LCM最早是國軍從美國接收而來的裝備,但1960年代海軍「大業計劃」中國軍也仿造了數百艘作為反攻大陸的準備之用,目前仍在國軍服役中。

DSC_0011-003

另外一艘編號為1571的「LCVP人員登陸木質小艇」是另一艘更珍貴的國軍文物,據說全中華民國只剩下這一艘,是1946年中華民國海軍在上海接收的25艘同型艦艇之一。金門國家公園數位典藏網站的介紹如下:

此型艇為木製材質,需3名人員操作,機動性強,可作小型車輛登陸物資補給使用,也可運送武裝人員36名或裝載約4頓的物資。全船長約10.9M、船身寬約3.2M 、航速9節,在海軍中字號的船艦上通常都掛載4~6艘。

LCVP是Landing Craft, Vehicle, Personnel的簡稱,是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安德魯希堅斯(Andrew Higgins )將原本能在沼澤行駛的船改造而成的船,後來被廣泛地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參加過台海戰役。二次大戰的盟軍統帥艾森豪將軍曾經說過,如果沒有安德魯希堅斯創造了LCVP,盟軍永遠無法在同一個海灘上登陸,戰爭的情勢也會因此而改變。

DSC_0101-015 DSC_0278-009
DSC_0280-010

這個展示區有兩條船四門砲的,但是原本在艦艇上使用的40公釐雙管砲、40公釐單管砲、3吋50倍單管砲、20公釐機砲等四門砲。有兩門是在展示區靠近入口的地方,另外兩門則是在展示區最裡面的位置。

最裡面的兩門砲分別是左邊的3吋50倍單管砲還有右邊的40公厘雙聯裝砲。關於這兩門砲,金門國家公園數位典藏網站的介紹如下:

3吋50倍單管砲

此砲由砲座、砲架、滑道及砲身四部份組成,砲座以螺絲固定於甲板上用於支撐各部組件;砲架是支撐砲身及滑道與砲座結合的支架;滑道為圓形套筒,砲管放置於滑道中便於前後滑動;砲身包括砲管、裝彈機件等裝置,該砲口徑為3吋,砲管長150吋,是一種半自動、高平兩用之火砲,射速:20至25發/分鐘、有效射程:21500呎(高空)8000呎(平面)

40公厘雙聯裝砲

此砲由砲座及砲架組成,採圓盤式底座固定於甲板,其中裝有滾珠使砲架裝於底座可自由迴旋;砲管長88.5吋,口徑為40公厘,為一中射程之高射機砲,專用於射擊中距離之飛機或小型艦艇,或協助登陸戰時的掩護射擊,射速:130~160發/分鐘、有效射程:2800碼、最大射程:11000碼

有了這些除役的艦艇武器在這裡,讓許多曾經在海軍服役過的人有了緬懷過往軍旅歲月的機會。

DSC_0014-004

解說廣場的另一側看起來應該原本是個司令台,不過現在已經被大改裝,不太看得出來原本的樣子。

DSC_0017-006

「崇法務實 勤勞儉樸」這幾個字還有正中央那個誠實部隊的隊徽應該是本來就有的,只是用泛著黃金光澤的閃亮字體來寫「儉樸」兩個字總是讓人覺得哪裡怪怪的。

DSC_0018-007 DSC_0020-008 
DSC_0025-010

上面的棚架很有趣唷,它是把所有金門駐軍部隊標誌的三角形接在一起構成的。

DSC_0024-005

只是這些砲彈空殼放在這裡就很奇怪了,「翟山坑道」裡應該沒有用過這麼大砲彈的砲啊。

DSC_0099-007

翟山坑道內部結構示意圖

司令台旁邊的平房是販賣部,跟前面地圖的販賣部標示的位置不一樣,裡面販售著金門國家公園的出版品還有相關紀念品。

DSC_0027-011

在此之前的園區都只能算是前菜,很多地方也都經過整修,再往前走的區域就比較保有營區原本的味道了,步道兩旁的九重葛不知道已經在這裡守護多久了。

DSC_0058-014

遠遠地就能看見,在金門曾經無處不見的「毋忘在莒」四個字。當然,拿這四個字作為當年反攻復國口號是個歷史笑話,但是如果不把它當成是一句成語,而是看作是春秋時田單從莒城收復齊國失土的精神,倒也真實地反映了冷戰時期那個兩岸對峙下的台灣社會氛圍。

DSCN8347-021

旁邊這面牆上有持槍軍人的塑像,最上方的一排文字寫著:「訓練軍人的姿態體力與精神」。看得出來前後兩段的字體不太一樣,「訓練軍人的姿」這幾個字比較端正,應該是後來有修過的吧!

至於底下的那些字,當過兵的人應該都知道,那個叫做:「精神答數」,當兵時幾乎每天都要喊個幾次,尤其是在早點名與晚點名的時候,好像不喊個幾次就不像在當兵。(後來有人告訴我,其實那個其實叫做軍人訓練十二要項......)

不過在全面改成募兵制之後,這些曾經是全台灣男人共同記憶的東西,大概要不了多久就會被忘記吧!

DSC_0053-013

至於對面牆上的「毋忘在莒七大精神」,說真的,我當兵的時候根本沒聽過.......(馬上就被發現自己是菜鳥.....)

所謂的「毋忘在莒七大精神」:

一、堅忍不拔
二、團結合作
三、研究發展
四、以寡擊眾
五、主動攻擊
六、防諜欺敵
七、軍民合作

DSC_0048-012

這道牆的另一側就是「翟山坑道」真正的入口了,門口除了青天白日的國徽之外,還有「民國五五年三月廿二日」的字樣。

這上面的日期,是坑道完工的日期。不過關於開挖的日期,金門國家公園與金門縣政府的資料是不一樣的,前者是說民國五十二年開始,歷時三年完成。後者是說民國五十年開始,歷時五年完成,不知道各自是根據什麼資料?

DSCN8301-011 DSCN8338-020
DSCN8308-012

說「翟山坑道」是個很「宅」的坑道絕對不誇張,除了他深藏群山之中,入口不是直線之外,坑道裡面堅硬的花崗岩壁更是讓人深深感受到,他讓進到這裡的人不要有想要沒有出去的打算.......

所以,進來坑道之後,絕對部會是一條康莊大道,不斷的下坡到末了還有一道長長的階梯,要走到很裡面才會看見當年小艇停靠的水道。

DSCN8327-017

一般來說,女性同胞對於像「翟山坑道」這樣的景點是不會有太大興趣的,畢竟幽暗的坑道給人的感覺並不安全。

不過在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管理下的「翟山坑道」,現在除了在水道旁,階梯旁都加裝了堅固的鋼製扶手圍欄,還在許多地方打上了燈光,除了保障安全之外,也讓坑道內部多了一種迷離之美。

DSCN8310-013 DSCN8322-015
DSCN8312-014

在八二三炮戰後完工的翟山坑道,在那個砲彈隨時會從天而降的年代裡,守護了許多物資的安全,讓金門軍民在那樣處身在戰場的情境下能夠得到戰略物資的支援。

如今,海峽兩岸間的硝煙味已逐漸淡去,情勢不再是軍備競賽的劍拔弩張。「翟山坑道」的功能也有了轉變,以自身的存在向世人宣告過往的那個年代。

DSCN8324-016

這幾年,「申遺」在金門成為一門顯學,只是項目從「金門島與烈嶼」到與馬祖合併為「金馬戰地文化」,如今則是「金門戰地文化」。有趣的是,在金門縣政府所主導的金門申請世界遺產行動中,七個潛力點中有六個是閩南傳統聚落,而唯一的戰役史蹟正是「翟山坑道」。關於這一點,難免讓人會有失焦的感覺,尤其當名單中的水頭、 瓊林 、歐厝 、珠山 、後浦 、古寧頭這些聚落所有的駐軍痕跡逐漸風化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時,要怎麼說服人們這裡曾經有的那種戰地生活氛圍呢?還是從一開始,把閩南聚落畫進來就不是基於保存戰地文化的考量?

當然,這個問題的背後有很龐雜的前因後果,那也不是我能改變的,但是我很高興「翟山坑道」被放了進來,讓人能看見屬於金門的部份戰地文化。

DSCN8331-018

文化資產檔案:

金門戰地文化

入選潛力點時間:2003年
歷史年代:金門的開發最早始於晉代

特殊價值:

由戰爭走向和平,保存最完整、最佳的示範點,更是全球獨一無二的戰爭文化景觀 文化背景 冷戰時期,作為民主世界與共產政權的最前哨無論戰爭的開始是什麼理由或信念,不論戰爭結束的勝與敗。我們歷經戰爭洗禮過後,能留下什麼?這個問題,在金門建築與文化中一一忠實呈現。遠可追溯至明清時期,近可記錄國共內戰。對民國40至60年代的臺灣而言,金門的地理位置不僅僅顯示在地圖上,也是存在心中一個固若金湯的堡壘,有著前線的防衛,臺灣才能有穩定發展的基礎。而今,兩岸交流中,金門仍是最前線,扮演的角色仍是交流的匯聚點。

二次大戰全世界幾乎有2/3的國家參與,全球用各種方式記錄這一段歷史,是為了讓後世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金門戰地文化具有代表性,記錄戰爭的事實與殘酷。現在,金門所呈現的是和平共處所帶來的繁華與希望,兩相對照的歷史,足以代表世界和平的縮影。

1966 年開挖的翟山坑道是金門戰備工事偉大的傑作與歷史見證,位於古崗東南方,主要供登陸小艇回轉、運補使用。工事分為坑道及水道兩部分,坑道全長約101公尺,寬約6公尺,高約3.5公尺;水道呈A字型,總長約357公尺,寬約11.5公尺,高約8公尺,可容納小艇42艘─坑道壁上繪有小艇停泊處號碼。

資料來源:世遺18: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向前行 http://tw18.boch.gov.tw/index08.htm

DSC_0016-005

旅遊資訊:

開放時間:每週一至週日 08:30 - 17:00 全年無休(農曆除夕或公告停止上班日等特殊狀況,停止開放)
電話:(082)313241

注意事項:
1.坑道內主要為花崗片麻岩結構,部份路段具有潛在危險性,坑道入口備有安全帽,入內參觀請務必確實配戴,以維自身安全。
2.坑道內請勿吸煙。
3.參觀坑道時勿大聲喧嘩、嬉戲。
4.勿讓幼兒自行在坑道內遊走。
5.坑道內嚴禁釣魚、戲水。

交通:可搭6路公車,在「古崗」或「古崗湖」站下車,再步行約15分鐘。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