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八月廿三日下午六點,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解放軍以三百四十二門巨炮向金門進行密集性的砲擊,頭兩個小時裡金門島群落下了五萬七千五百發的砲彈,直到入夜後因視野不明砲擊才逐漸稀疏。然而,隔天廿四日中午過後,解放軍砲級的目標由金門本島轉向小金門、大膽、二膽等附屬島嶼,落下三萬六千五百餘發砲彈。駐守金門島群的部隊開始以砲反擊,集中火力轟擊圍頭、大嶝、梧嶼等地中共陣地。黃昏時,共軍為切斷金門對外的連絡與補給管道,開始以米格機轟炸位於料羅灣的裝卸設施,而金門被封鎖的狀況則到九月二日「九二料羅灣海戰」才被解除。這場史上稱為「八二三砲戰」的戰役對於金門島群軍事設施的規劃產上重大的影響,之後的軍事工事秉持《孫子兵法》中「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的信條開始強調「地下化」。在這「地下化」的戰略下,金門產生了許多讓現在人驚嘆的軍事設施,其中有些在現今這個硝煙漸遠的年代裡開放供遊人參訪,親身體驗當時設施的鬼斧神工,「小艇坑道」便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項軍事建設。
「小艇坑道」最早開鑿於民國五十二年(1963年)七月,目的是在沿海的山壁中開闢一個水陸兩用的碼頭,讓運補到金門的小艇可以在堅硬的岩層掩蔽下完成任務,全金門原預計開鑿總共能容納117艘小艇的坑道,後來在當時總統蔣中正先生的指示下擴增為167艘。第一個完成的「小艇坑道」位於金門本島西南方的塔山,之後的數年內陸續有新的小艇坑道完成,而位於烈嶼(小金門)九宮碼頭附近的「九宮坑道」則是完成於五十四年(1965年)五月,是目前金門已經開放的小艇坑道中規模最大者。
「九宮坑道」位於烈嶼九宮與羅厝之間的岬角上,「羅厝」在金門戰地政務時期被稱為「四維」,所以「九宮坑道」也被稱為「四維坑道」,與塔山坑道隔海相望,扼守著金烈水道,讓小艇可以避開共軍猛烈的砲火,將補給品與戰略物資快速的衝過海面進入對岸的坑道中完成運補。不過現在「九宮坑道」已經不再執行運補的任務,在金門國家公園的經營管理下成為一個重要的戰地史蹟。
想要進入「九宮坑道」參觀倒也不是從九宮碼頭一下船就可以直接到達,順著金門國家公園的指標沿著海岸走一段路後才會到達入口,要從入口走到坑道還要經過一道長長的階梯之後才會看到塑有「九宮坑道」四個大字的牆面,才算是真正的走到坑道開始的地方。
一般人來參觀都是走下階梯後,進入坑道參觀,然後再從坑道的另一頭出來,往羅厝的方向走,最後離開坑道範圍後再沿著岬角的路回到起點,如果不想繞這段路,也可以考慮從原路回來,只是這樣就要再走一次階梯。
盛夏的九宮坑道口,花崗岩層中豐沛的水源讓堅實的岩壁佈滿了碧綠的青苔,不過這個戰地史蹟的歷史並不因此被封存。民國五十二年(1963年)十二月廿日,當時的陸軍41師(常山部隊,民國六十五年改番號為104師,進駐成功嶺營區)以一個步兵連,一個兵工連開始開鑿這個小艇坑道,初期計畫的容泊量是小艇卅二艘,開鑿從九宮碼頭到羅厝的主坑道,並於其側開鑿一個斜行的支坑道,這些工程在隔年十月完工。民國五十三年十月卅一日,坑道初期工程完成的月底,又再增建二百公尺的坑道。之後此地的防務移交陸軍34師(長城部隊,民國六十五年改番號為234師),工程也交由34師接續進行,直到民國五十四年全部工程完成。
整個九宮坑道全長七百公尺,主坑道寬十二公尺,副坑道寬六公尺,整個坑道的高度都是七公尺,動用人工廿六萬五千人次,挖出石方六萬兩千多立方公尺,耗資超過新台幣八百五十二萬元,41師前後任師長張建勛、王以輝、董朗心及34師師長賈乃隆對於工程督導的貢獻卓越,成就了這個「地下金門」的代表傑作,也成為現在金門旅遊最受歡迎的觀光景點之一。遊人行走其間,看著當年官兵在堅硬花崗片麻岩上斧鑿的痕跡,每每發出由衷的讚嘆。
主坑道旁的副坑道由於比較為陰暗,其中一處引來蝙蝠定居,裡面大約有200隻蝙蝠,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目前小心地不將燈光打入,讓蝙蝠安心定居,所以經過這個地方的時候,除了能聽見坑道外回響的浪濤聲之外,有時還能聽到陣陣的蝙蝠吱吱叫聲,增加幾許神秘。
九宮坑道的主要出海口有四個,主水道長度是七百八十公尺,五處副水道長一百九十公尺,平均高度十點六公尺,總共可以容納五十二艘小艇,比原先的規劃多了廿艘。
包括九宮坑道在內的小艇坑道因為考量到水陸兩用的特性,在設計上便與地區的海洋潮汐有著密切關係,所以雖然施工的是陸軍部隊,但在施工前卻由海軍總部派遣人員到金門就每個坑道預定地現場去實地探勘,測量水文狀況,並設計坑道口自動啟閉的閘門,這是部隊在金門發展戰備工程的創舉。
金門國家公園成立之後,九宮坑道也在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由軍方移撥給金門國家公園規劃整理,經過幾年整建,在主坑道水道旁的步道邊加建不鏽鋼的護欄與照明設施,民國九十年(2001年)十二月廿八日,也就是開始施工的卅八年後正式對外開放。由於鄰近烈嶼重要口岸的九宮碼頭,這裡成為旅遊團到烈嶼並定停留的景點,而它除了農曆除夕之外全年無休的開放時間更是方便旅客在每天上午八點半到下午五點前往參觀。
不過這樣雄偉的坑道還是暗藏著危機,所以進入坑道前,金門國家公園都會提供安全帽,讓參觀的人戴在頭上後進入。這幾年由於金門港務處在九宮碼頭進行「九宮港區突堤碼頭增建工程」,碼頭週邊有岩盤鑽炸及浚深的作業,因此九宮坑道臨近碼頭處的坑道內偶而會有落石的情形。因此在去年(2009年)九月廿一日到廿四日,還有今年(2010年)四月廿六日到廿七日,曾經關閉坑道,暫停開放遊客參觀,進行鬆動岩石的敲除工作,以維護參觀遊客的安全。
國家公園管理處在整建九宮坑道時,特別在坑道接近羅厝漁港出口處的坑道內安置了數具實際比例的官兵塑像來呈現開鑿坑道時的場景,栩栩如生的面容與真人相同的比例不但讓人新生崇敬,也讓人對當年國軍官兵胼手胝足建設這個世界級的戰地史蹟有更深刻的體認。
說明了當時挖坑道的方法是先用電鑽在岩壁上鑽孔,然後再把炸藥放到孔中爆破,等到土石不再落下時,才用十字鎬跟圓鍬等工兵器具清除道坑道外,九供坑道內的塑像所呈現的就是以電鑽打孔的情境。從拿著電鑽的塑像手臂上賁張的肌肉與厚實的胸肌可以看出,這個工作真的是相當消耗體力啊!
九宮坑道的另一端是羅厝漁港,這一端的開口岩壁上可以看見從前部隊栽種的瓊麻跟馬纓丹,這些植物都有刺,也都很不好清除,可以讓敵人不容易入侵,尤其是瓊麻,葉子尖端的此可以刺穿人的皮膚,是非常好的反空降設施,所以在金門不少營區據點附近都可以看到。
花崗片麻岩的岩壁本來就不容易攀登,加上這些有阻隔作用的植物後更加強了坑道的防禦功能,讓有心人無法靠近。
目前所開放的「九宮坑道」並不是坑道的全部,附近可以找到另外一個坑道口,寫著「金三碼頭」的這個開口,完工日期是五十四年(1965年)三月,比一般遊客進出的九宮碼頭開口還要早兩個月,是由當時的陸軍34師開鑿完成,所以落款為「長城部隊」。
這個坑道口雖然面對羅厝港,卻擋不住潮水的沖蝕,鄰近的結構已經被破壞,碉堡也崩落在一旁,不過從這裡往內看,可以看到沒有整修過的九宮坑道真實面貌,比現在開放參觀的區域更粗獷,更豪邁,不過也更危險,所以沒事最好不要進去晃蕩。
九宮坑道附屬的營舍建築在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接手後已經改建成遊客中心,雖然裡面有展示館與咖啡廳,但是外貌卻沒有多大改變,建築線條依舊平整方正,牆面上依舊佈滿了戰地迷彩。或許,這才是最配得上地史蹟的顏色,不需華麗色彩的映襯,九宮坑道在歷史上自有一種無法抹去的耀眼光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