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野傳說,民國卅八年時,共軍進犯金門,原本預計從金門島中央的瓊林登陸,卻因為北風大作,將共軍的大型戰船吹到了古寧頭,讓瓊林避開了一場爭戰。

不過,有人把這件事的功勞歸功給聚落東北邊的風獅爺,說共軍之所以閃過瓊林是因為風獅爺顯靈,刮起北風將戰船吹偏。

無論如何,「瓊林是特別受眷顧的」這件事是無庸置疑的。

最早之前,「瓊林」是不叫「瓊林」的,地處太武山西麓的這個地方原本有著茂密的森林,書中用「遠望森然若蓋」來形容,所以最早這裡被稱為「平林」。到了明朝熹宗天啟年間,因為這裡出了不少的文武官員,皇帝覺得「平林」實在是太過平常了,所以御賜「瓊林」之名,而「瓊林」這個名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不管這種說法的真實性有多少,起碼蔡氏家廟樑上各式各樣的匾額還有各世宗祠中高掛的進士匾,都可以證明這裡真的是一個能人輩出的地方。

瓊林總共有「蔡氏家廟」、「六世竹溪公宗祠」、「十世柏崖公宗祠」、「六世樂圃公暨十世廷輔公宗祠」、「六世前庭房宗祠」、「十一世榮生公宗祠」、「十六世蔡守愚宗祠」八個祠堂,其中「六世樂圃公暨十世廷輔公宗祠」是兩座位在同一座三落大厝中的祠堂,所以被稱為「七座八祠」。

「蔡氏家廟」俗稱「大祖厝」,一至五世的祖先都供奉在此,第六世起分成兩系,兩系各有成就,所以第六世就各自建祠堂。

蔡氏家廟位在整個聚落的中心,是整個聚落共同祭祀的地方。在風水上,它位在牡丹穴上,牡丹是富貴花,所以牡丹穴庇蔭了子孫的昌盛繁榮。

不知道是不是風水真的庇蔭了後代,蔡氏後代真的出了不少名人。除了蔡氏家廟中掛滿的匾額可以為證之外,「十一世榮生公宗祠」裡有一塊說明十一世宗祠籌建始末的石碑,碑文最後,可以發現寫的人竟然是蔡廷蘭。

蔡廷蘭是誰?他是澎湖的第一個進士,人稱「開澎進士」,現在澎湖馬公興仁里還可以看到他的故居。

關於歷史的過往,逐漸融入時間的流中,當一個外來者來到這個聚落時,所在乎的往往不是這些屬於家族的記憶,而是這裡呈現出什麼樣的氛圍。

「磚紅」是大多數人對瓊林的第一印象,彎曲弧度宛如微笑的燕尾屋脊,看似雜亂卻自有屬於自己的一套規則。

走進聚落裡,紅土、紅磚、紅瓦,讓聚落散發出屬於閩南文化的獨特光采。只是這種色彩不像太陽光般光亮刺眼,而是以一種經過時光焠煉的溫潤,不知不覺地輕撫遊人的雙眼,然後又不知不覺地印入遊人的心中,然後在人心醞釀出一股化之不去的思古幽情。

如果以為這片磚紅都是一樣,而不願走入聚落的話,那麼你將失去許多驚奇了。

就像歷史在不同人心中會有不同的解讀一樣,瓊林的磚紅仔細閱讀還是有許多趣味,比如說砌牆的紅磚,在師匠的巧手之下也有了不同的表情。

而像這樣用磚砌出「福」、「祿」、「壽」、「禧」的牆,除了這裡之外,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

就像瓊林,有屬於自己的性格一樣。

在時光之流經過的地方,所有的東西都是一樣的,無論再不怎麼願意,用什麼方式來阻止,時間之流經過後,還是會帶走些什麼。

所以就算蔡氏家廟是整個瓊林聚落的中心,比其他祠堂受到更多的注目,大門也有門神守護,時間之流還是帶走了鮮麗的色彩,只留下淡淡的痕跡,訴說著過往的榮光。

家廟後的風獅爺算是金門風獅爺中知名度頗高的一尊,也曾經透過媒體得到較多的關注,現在縱使曾有的風華不再,風獅爺依舊如過去的每一個晨昏,盡職地守護家廟,讓邪魔不能跨越雷池一步。

十六世蔡守愚宗祠前,一道標語牆點出瓊林曾是戰鬥村的過往,中華民國軍人五大信念:「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在硝煙漸遠後,也在時間之流下逐漸剝落。時代的更替讓許多東西有了不同的面貌,牆上剝落最嚴重的「領袖」,不知是不是當前社會現況的一種另類呈現。

戰爭的過往,人們多不願意再多談,屬於戰地的殘留也成為人們刻意的遺忘,「怡榖堂」堂中,人們只能從石榴形的窗花中讀到庶民多子多孫的期望,關於它曾是國軍師部辦公室的過往卻已經完全沒有痕跡。

瓊林,一個上天垂愛的聚落。

一個集歷史古蹟、傳統民居、戰地記憶,還有風獅爺神采的萬歲御花園。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