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281.JPG

2009年,金門國家公園範圍中的一個小聚落「埕下」,包商正如火如荼地值行「埕下聚落風貌復育及綠美化工程」委託規劃設計監造案時,在聚落鄰近太武山的一側,被金門縣政府列管,編號為FM042(前編號為J054)的珍貴老樹附近,新出土了一尊風獅爺,為金門風獅爺的成員再添一名新成員。

新出土的這一尊風獅爺,所在的位置是在埕下聚落靠近山的這一側,高大約70公分,以石材及雕刻的樸拙手法來看,應該不是近代的作品。

從《金門縣誌》的歷代疆域沿革來看,宋都圖與明圖里都未見「埕下」之名,直到清乾隆年間(1736-1795)仍不見「埕下」之名,直到道光年間(1821-1850)才與鄰近的下莊、湖前等共33鄉同屬十八都倉湖保,也就是說「埕下」聚落的成形應該是清代乾隆年間以後的事。

「埕下」現在改名為「南雄」,依「台灣地區地名查詢系統」(http://placesearch.moi.gov.tw/index_tw.php)所述下:

地名名稱:南雄
通用拼音:Nansyong
所屬村里:山外里
所屬鄉鎮市區:金湖鎮
所屬縣市:金門縣
地名年代時間:民國四十九年~迄今
語言別:閩南語

 地名意義:

「埕」在閩南語中原為一平坦之地,本地舊名埕下,位在太武山東南麓,和下莊相鄰,居民極少,國軍進駐金門後,因近太武軍區,駐軍極多,師部代號為南雄,因此四十九年遂改名為南雄,為南雄守備師駐地。

歷史簡述:

本村舊名埕下,縣誌記載原上莊於清朝初年,因為風沙為患,而遷往「埕下」,上莊遂廢,派下有分居下莊等地。因此埕下是以上莊人的觀點來說的,即可能為上莊村大埕之外。本地名自清中葉《金門志》即已記載,沿用至民國四十九年,因駐軍關係,改名為南雄,古時屬十八都滄湖保(或為倉湖保,劉澤民),今則隸屬金湖鎮山外里。村社在下莊以北,太武山山麓,住戶十來戶,有莊姓、陳姓等。

DSC_0286.JPG

從以上的敘述來看,「埕下」聚落的形成是原本的「上莊」聚落因為風沙為患遷移所成,從現在的聚落位置來看,是一個緊挨山邊的聚落,也就是說風沙在此危害已小。這就牽扯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了,既然風沙小,為什麼要立風獅爺?

鄰近的「山外」聚落現在有兩尊風獅爺,但是文獻上紀錄只有一尊,也就是聚落面對太武山方向的那一尊。原本的風獅爺後來遺失了,1995設立的一對風獅爺,位在聚落面山處者依舊是鎮風煞,但是黃海路上的風獅爺呢?為何本來沒有風獅爺,後來要設立呢?

請看《金門風獅爺與辟邪信仰》一書中對於山外黃海路風獅爺的敘述:

以往南雄一帶常出車禍,但是自從風獅爺上任之後,路面已平靜多了。

也就是說,這尊風獅爺最大的功用是鎮路煞,而不是風煞。

現在回到埕下的風獅爺,風獅爺目前的出土地應該就在原本豎立的位置附近,也就是緊鄰山邊,以這樣的環境來看,這尊風獅爺用來鎮風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埕下風獅爺

金門尋獅記的部落長島地靈拜訪埕下風獅爺的過程中,他的看法是認為這一尊的主要功用應該是鎮山,而不是鎮風。基本上用「風獅爺」來稱呼這些守護村境的「石獅爺」「石獅公」就有定義上的問題,關於這方面的討論,可以參考誰是風獅爺一文。不過既然用「風獅爺」來稱呼金門此類公設的守護石獅爺已經是約定成俗的說法,那還是延續使用吧!只是要記得祂們的功用不只是鎮風,而是為聚落擋去所有不好的煞氣,只是每一尊偏重的功能不太一樣罷了!

埕下風獅爺

再來看埕下風獅爺,頭頂上那個王字很明顯,但是仔細比較王字的刻痕與風獅爺其他部位的雕工,可以看出兩者風化程度不太一樣,而且如果王字一開始就存在了,怎麼不是在前面,而是斜刻在後腦勺,刻在那裏是給誰看的啊?

合理的懷疑是,那個王字是後來刻的!

埕下風獅爺

事實上,仔細看風獅爺身體,可以發現加工上彩的痕跡,而且使用的顏料應該是近代的油漆。

所以風獅爺被埋進土裡應該是沒有多久的事,然後很可能是駐軍離開,營區釋出以後才重新出現。在此之前,風獅爺一直都在,只是變成當地部隊駐地的裝飾品,而且應該被不知道風獅爺功用的阿兵哥當成老虎。所以身上的油漆,後腦勺的王字應該都是這個時期所留下的紀念品。

當然,這些都是以目前所見現狀所作的推測,事實如何,就只有請教曾經在這裡服役的弟兄了。

埕下風獅爺

撇開這些都不談,這尊風獅爺目前的擺法有很大的問題,怎麼會讓風獅爺面對著聚落內部呢?

風獅爺都是面朝聚落外圍的,因為祂是以威猛之力鎮煞的地境神,被祂直接對到會被「煞」到,所以風獅爺的朝向都有講究,在金門最常遇到的狀況是保護了自己的聚落,卻煞到別人家,不少紛爭因此而起。 

埕下風獅爺

不管怎麼樣,風獅爺一定很高興自己能夠重見天日吧!

看祂愉快的表情,應該很歡迎大家去找祂合照才是。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