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595.JPG

不少在金門當過兵的軍友都會提起曾在金門採愛玉子的果實搓洗愛玉凍的往事。以思念家鄉味的角度來看,當然是無可厚非,這樣的味道,可以撫慰出外人的思念鄉愁。但是,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那就是-金門真的有愛玉子嗎?

連橫《台灣通史》〈農業志〉:愛玉子產於嘉義山中。舊志未載其名。道光初,有同安人某居於郡治之媽祖樓街,每往來嘉義,採辦土宜。一日,過後大埔,天熱渴甚, 赴溪飲,見水面成凍,掬而飲之,涼沁心脾,自念此間暑,何得有冰?細視水上,樹子錯落,揉之有漿,以為此物化之也。拾而歸家,以水洗之,頃刻成凍,和以糖,風味殊佳,或合以兒茶少許,則色如瑪瑙。某有女曰愛玉,年十五,楚楚可人,長日無事,出凍以賣,飲者甘之,遂呼為愛玉凍。自是傳遍市上,採者日多,配售閩、粵。按愛玉子即薜荔,性清涼,可解暑。

如此說來,愛玉子是同安人在台灣偶然發現的天然食品,「愛玉」之名來自於發現者家中那個年方十五,楚楚可人的女兒。

DSC_0598.JPG

《台灣通史》中雖然說「按愛玉子即薜荔」,然而愛玉子這種植物其實與薜荔是不同的植物,以下引用王秋美所著《薜荔與愛玉子的秘密世界》:

愛玉子又名草實仔、草枳仔、枳仔等,果實初為青綠色有白色斑點,成熟後為紫黑色。屬於桑科榕屬的常綠大藤本木質植物,常攀附在岩石或高大的樹木上,本省以南投、雲林、嘉義、高雄等縣之中海拔山區較常見,產量最豐富。愛玉為日籍植物學家Makino於1904年發表(Ficus awkeotsang Makino),後來因英國植物學家Corner認為愛玉與薜荔(Ficus pumila L.) 十分相近;但薜荔在植物分類的學名發表較早,因此現代學者大多將愛玉處理成薜荔的變種(Ficus pumila L. var. awkeotsang (Makino) Corner)。愛玉的葉較長而尖銳,榕果較大型呈長橢圓狀,生長海拔較高;薜荔多分布在低海拔地區,葉較小型,榕果呈短橢圓形且較小,果膠含量較低,一般不用以製作愛玉凍。 http://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91/178/05.htm

事實上,愛玉子不但與薜荔是不同的植物,而且只產於台灣。

DSC_0560.JPG

至於薜荔,分布的範圍就廣了,從中國華南、日本、琉球到台灣,低海拔地區都可以看見,在中國南方會將果實加工成涼粉食用,以種子與內果皮的果膠含量較高。但是金門地區似乎沒有拿果實加工的紀錄。

李任水著《金門草藥常識》中,把薜荔稱為「風不動」,用來治內痣(大便有血)。用法是將三錢風不動加上三錢五色胭脂花(紫茉莉)與四兩大腸煮熟後食用,服用二次後就可以痊癒。除此之外,似乎也找不到其他的用法。 

DSC_0596.JPG

其實薜荔在金門是非常容易見到的植物,以金門多裸露岩石的特性,常常可以看見它攀附於岩石之上,常常一長就是一大片。果實成熟時也大多只是任其自然熟落,沒有看到有誰拿來食用。不過這倒是便宜了枝椏間跳躍的鳥雀,憑白得了一道豐盛的大餐。

享用過大餐後的鳥雀,將薜荔的種子帶在腹中,展翅飛散後,將種子隨著排遺四處傳播。於是,荒廢的屋宇中,薜荔子落了土,然後順著古厝的門牆向上發展,一段時間過後,竟也成為了老宅的主人,阻擋了遊人的腳步。

DSC_0556.JPG

望著幾乎已經被薜荔完全覆蓋的古厝,我想起了屈原的一段楚辭: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羅。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好像有人在山的那一邊,身上披著薜荔以女羅為衣帶。
含情脈脈的眼神似乎帶著笑意,你是愛慕我的美好與窈窕吧。

薜荔攀上古厝,我想,應該是近似於那種終於找到一種可以依靠的堅強般的情感吧!將來房子垮了,薜荔一定會心甘情願地跟著垮下來。

真的是這樣嗎?

我想,薜荔結果時的圓熟已經回答了一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