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668.JPG

很多朋友不能理解,為什麼我總是在旅遊或出發前做了一堆功課,決定要去某個地方後,等到真的等到回金門時,硬在緊繃的行程中擠出時間去拜訪,最後只是在外面看看,尤其預定要看民居時,這種態度特別明顯。這種專程跑來在門外晃晃的事,看在別人眼中或許覺得浪費時間,對我來說卻是一種刻意的疏離,如果不是主人邀約,根本不會進門,套句朋友說過的話:「你是來看爽的唷!」

不管怎樣,我就是喜歡做一個旅遊的門外漢,越是熟悉的地方,我越是會刻意地保持距離。

DSC_0056.JPG

「陽翟」是我很喜歡的一個聚落,由於喜歡,因此讀了不少相關資料。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如果來金門東半島,無論是到山后還是沙美,都會在行程裡繞過來陽翟晃一下。到了陽翟,卻不為美食也不為小吃,而總是反覆地在那幾個地方遊蕩,卻幾乎都不會進去。

不是怕生,而是我喜歡作一個門外漢,一個總是在門外晃蕩的漢子。

DSC_0671.JPG

會對陽翟18號的宅子有印象,是因為李乾朗老師《金門民居建築》書裡的一張照片。書裡灰階的照片中,前景是屋頂已經坍塌的瓦房,背景是一個書樓,樓前一個木構的精緻軒亭。

我總是看著那張彷彿蘚苔已經爬上牆面的老照片,想著蘇軾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忍不住想,當名喚「思念」的笛聲在月夜響起之時,這裡是否會有美人在此梳妝?而遠在他鄉的遊子,是否真會「夜來幽夢忽還鄉」?

至於其他「十年生死兩茫茫」「總使相逢應不識」之類的悲情,在我歷練不夠的人生中,已經超越了想像所能及的範圍。

DSC_0672.JPG

初次拜訪這棟宅子,書中軒亭已不見蹤跡,書樓依舊,讓人遙想昔日主人的過往風流,或許書樓中人曾經隔窗遠眺,吟詠古人「堪笑蘭台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的句子。而我之來訪已是百年之後,書樓早已不是「窗戶濕青紅」的嶄新容顏,至於「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閒適,自然成為絕唱,不是我這個門外漢所可以體會的。

DSC_0672-1.JPG

書樓懸魚處的蝙蝠在祥雲簇擁下依舊倒立者,一如百年前它被造就時的姿態。「福到吉祥」是塵世中人對現實最卑微的祈願,而這樣的祈願化作屋宇最高處上,倒立蝙蝠與彙集祥雲的紋飾,以「蝠倒集祥」的諧音留下祖先對於後世的無限祝福。 

DSC_0669.JPG

在金門縣政府公告登錄的歷史建築名單中,陽翟18號的這棟房子被稱為「陳篤浪古厝」,登錄理由是「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這棟房子看起來與大多數的金門傳統的二落大厝差異不大,但前落加蓋的書樓卻又讓它顯現出與眾不同的風貌。從建築的風格與形式來看,這個被稱為書樓的疊樓應該是後來加蓋的,所以在朝向二落大厝的那一側,還可以看見被遮住大半的窗子。

疊樓在金門的出現,其實代表了出洋客落番的一段歷史。清末民初的金門男子,大量的到南洋去謀求生機,能成功賺錢的,常常訪鄉之後會將祖居改建或另起西式建築。這棟宅子的書樓應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代表了那個時間金門普遍的一個社會現象。

DSC_0684.JPG

《金門日報》上曾經有一則關於這棟房子的報導:

星僑陳蓮華姊妹一圓返金尋根夢  2010/10/4  記者莊煥寧/綜合報導

祖籍金門陽宅,目前旅居新加坡鄉親陳蓮華與陳雅文姊妹,經由熱心的金門愛心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許金龍鍥而不捨奔波協尋親人及陽翟宗親耆老的協助,終於尋獲祖居與陽宅親人,昨日姊妹與親人經廈門小三通中轉返鄉展開尋根、會親,一圓尋根謁祖的宿願,心裡感到相當開心。 

現年七十一歲的陳雅文、六十四歲的陳蓮華於昨日中午由金門縣愛心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許金龍陪同,從大陸廈門搭廈金航線客船到金門尋根,同行的還有陳蓮華丈夫顏海金、宗姐陳萍婷。 

陳蓮華姊妹踏上水頭碼頭,心情十分興奮激動,她們說,很高興能回到父親的祖家,完成父親陳海澄返鄉尋根的遺願。 

昨日除了金門慈善愛心基金會人員到場迎接外,陳蓮華的姪孫陳瑋欣、三姊夫妹妹的兒子唐敏雄也到水頭碼頭出關大廳迎接,雙方見面非常歡喜。 

陳蓮華表示,她的父親陳海澄於一八九九年出生於金門陽宅村,三歲時喪母,五歲喪父,自幼孤苦無依,父母名字不詳,於十幾歲時隨鄰居陳姓族親經廈門遠赴南洋謀生,身世悽慘,後來在新加坡落地生根,結婚生子,並育有一子四女,她上有三個姊姊(二姊已去世)、一個哥哥。 

陳蓮華說,她在十幾歲時經常幫父親寫家書,知道父親思念金門老家的心情,一心想返鄉尋根,當時一封家書要一個多月才寄達,深深瞭解父親的思鄉情愁,夫婿顏海金曾出資讓父親於一九七○年(民國五十九年)隨省親團回到金門陽宅,但因自幼離鄉,人事景物毫無印象,沒有找到親人和祖居;父親在民國七十二年臨終時,猶念念不忘要子女記得返鄉尋根。 

陳蓮華說,她去年三月間曾從新加坡到廈門,先後二次搭船來金門尋親(第一次與夫婿同行、第二次隻身前來),於搭小三通客輪「馬可波羅」返金尋親時,向同船的金門愛心慈善基金會許金龍探詢要到金城民族路找親戚唐門翁(武)氏及到金沙鎮陽宅查詢父親陳海澄、哥哥陳慶平的祖居與族親,並由許金龍自用車接送訪視,但並無所獲,悵然而歸。 

透過許金龍鍥而不捨的協尋,數度到沙美地區和陽宅等村走訪鄉紳耆老,查閱陳氏族譜,在他們的幫助下,終於尋到陳蓮華父親陳海澄的根源和在鄉的親人,得知陳海澄的祖居座落陽翟村十八號雙落大厝,陳海澄的父親為陳延兵、母親黃氏末,陳海澄的胞兄是陳篤浪、四堂侄陳朝旺、陳朝來、堂侄孫陳丕顯、陳嗣耀、曾堂侄孫陳瑋欣、陳瑋祥等均健在,住於陽宅祖居。 

陳蓮華姊妹此次帶著父親的照片返鄉,將於今天前往陽宅村陳氏宗祠祭祖、會親,能實現父親在世的心願,告慰父親在天之靈,姊妹內心感到很歡喜。

資料來源: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187155

DSC_0685.JPG

對於從這裡開枝散葉出去的人來說,故鄉的古厝是一種遙遠的鄉愁。有緣能回到先人故土之時,縱使沒有笑問客從何處來的孩童,心中或許也會有「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忐忑吧!

而我,只是個說是不刻意,也不是不刻意的門外漢,站在茂草繁花的院門外,只是悄然的經過。 

DSC_0679.JPG DSC_0677.JPG

傳聞中會對人狺狺而吠的狗兒,從我第一次到來就沒有對我吠過,或許牠也知道,我對牠所守護的領域並沒有入侵的意思,所以只是從石柵門的縫中露出大半個頭,不設防地張開嘴巴,呼出體內鬱積的熱氣

DSC_0687.JPG

無論是從門牆上逐漸剝落的灰泥看出老宅曾被部隊進駐的過往,還是從之前的文書中讀出建築曾有的軼事,所有的故事,都以院門之後為場景,曾在光陰的某個節點上映。

門外漢的行旅,既然知道了故事,又何必一定要登堂入室,驚擾經由這段歷史層積的靜謐?

DSC_0058.JPG

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名稱:陳篤浪古厝
古蹟類別:歷史建築
種類:宅第
地址:金門縣金沙鎮光前里陽翟18 號
登錄理由: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公告日期:2003/12/01
公告文號:府教社字第0920057150 號

簡介:建於1900 年以前,為陳篤浪於南洋發展後僑匯返鄉興建,聘請大陸福建司傅設計施工,花費白銀千元,國軍於1949 年至1968 年進駐,除右廂房外均為軍隊住所,並拆除部分門扇作為防空洞使用。建築平面格局為二落大厝加左陟歸,前落陟歸有疊樓,本體牆身材料下緣為石條平砌,上緣為磚砌,屋身構造採硬山擱檁,建築正面有「科第流芳」的匾額。

資料來源: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金門縣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名   稱 陽翟陳篤篾、陳篤浪古厝
地   址 金門縣金沙鎮陽翟18號
類   別 古蹟 等 級 縣(市)定古蹟 種       類 宅第
法令依據 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3、4、5款。
公告日期 2015/10/29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1040084499號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登錄理由 (一)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建築創建於清宣統二年(C.E.1910),竣工於民國六年(C.E.1917),為浯陽衍派信房中巷祧第二十九世裔孫陳篤篾出資,陳篤浪監造。
此建築在民國三十七年至民國七十年間為國軍使用,曾經為師部師長、衛生連及戰車連駐所,在歷史與文化上具有特殊的經歷與意義。
(二)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為民國初年中西混合之閩式建築的案例之一,窺見當時匠師營造技術的轉變與應用。
(三)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建築格局為雙落大厝帶左陟歸,前陟歸起疊樓,具稀少性,不易再現。
(四)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歷經國軍多處單位使用,故事性豐富,建築格局完整,有獨立前院,具再利用價值及潛力。  
創建年代 西元 1910 年(1917 年竣工)
歷史沿革

創建於清宣統二年(C.E.1910),竣工於民國六年(C.E.1917),為浯陽衍派信房中巷祧第二十九世裔孫陳篤篾出資,陳篤浪監造此宅。
民國九年(C.E.1920)宅邸落成時,篤篾從印尼回金門慶祝,並想在陽翟再蓋一間洋樓,但在資金籌措過程中逝世(C.E.1929年)。落成後為陳篤浪與其長輩家人們住所,陳篤篾仍住於印尼。
民國三十七年(C.E.1948)國軍進駐,用槍枝抵住篤浪長子朝旺,強佔此宅,朝旺一家被迫住於鄰房(陽翟18-1號),國軍未到此宅時,朝旺就已得知國軍強佔民宅與拆卸居民木門窗板等行為,而先將家中木門窗板與祖龕藏匿於右側鄰房,因此現況宅中門板與祖龕都為建造完成時的樣貌。
民國三十七年至民國四十八年,此宅成為國軍之師部的師長使用,前後共歷經三任,期間另有約30~50位軍人駐紮,屋主住於鄰房,並協助國軍們從事三餐料理,而國軍為躲避砲彈襲擊,在前左、右房與陟歸前房建造了防空洞。
民國四十八年(C.E.1959)此宅從師部換為衛生連,其當時使用空間分為掛號房、領藥室、傷科房、牙科與開刀房,其餘為住房(房概況詳見附圖),衛生連使用持續至民國六十年左右(C.E.1971),約民國五十多年,戰車連也加入,直至民國七十年(C.E.1981)國軍單位相關人士才完全搬離,屋主們也隨之般回,居住至今。民國七十二年(C.E.1983)才興建現代衛浴設備於攑頭。目前作為一般住宅居住使用,建築物主體狀況不佳。   

屋主生平 篤篾於清光緒二十二年(C.E.1896),至印尼從事香蕉種植產業致富,篤浪亦曾經去印尼兩趟,第一趟為跟篤篾學習種植香蕉,第二趟則是向篤篾討論興修家鄉舊宅(陽翟16號)與興建此宅,後回鄉與篤為(當時陽翟私塾老師)共商興建方式。此宅據訪花費兩千銀,聘請泉州匠師,材料於官澳下貨,走東埔鹽道運至陽翟。  
外觀特徵 建築格局為雙落大厝帶左陟歸。面寬14.21公尺,深18.24公尺,其雙落面寬為10.91公尺,左陟歸面寬為3.30公尺,佔地面積259.19平方公尺。雙落屋脊為翹脊,左側陟歸為傳統彎脊,屋面屬傳統瓦作雙坡屋頂,攑頭為傳統磚坪屋頂。
外觀主要裝飾,主要於正面呈現,如水車堵(含部分泥塑)、角牌,牆頭牌花崗石之底石有卍字與捲草雕刻,正立面腳踏石上也有捲草雕刻,而正門頂上有匾題字「科第流芳」。
建築前方設有前埕,以院牆包圍,並於正立面與側立面設有院門,面寬14.21公尺,深8.84公尺。
室內特徵 由外往內中軸線上為前埕、凹壽、前廳、向寮、天井、巷頭、正廳、堂後;廳兩側為房,天井兩側為攑頭。前廳側兩房與後落地坪高約60公分及後落右側大房,地坪底下設有防空洞,為戰爭時期駐軍所設置。
前廳與正廳中路牆為小木棟架與木隔牆,中路牆下堵也就是半廳紅為煙炙磚砌牆。
構造材料

建築格局為雙落大厝帶左陟歸,前陟歸起疊樓,構造為前廳與正廳兩側屬穿斗式木構造系統,其餘為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前落為傳統閩南式雙坡屋頂,屋架為五架樑,後落為傳統閩南式雙坡屋頂,屋架為九架樑;攑頭為傳統磚坪屋頂。陟歸之構造為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前陟歸疊樓與後陟歸皆為傳統閩南式雙坡屋頂。
建築正面主要由材料構成為上堵傳統紅磚斗仔砌,下堵為三紋花崗石檻牆,花崗石邊有淺雕捲草樣式;左陟歸外側立面全牆為花崗石埆人字砌,山牆為傳統紅磚斗砌,疊樓為內砌磚外抹灰牆體;大厝側立面下堵為五紋花崗石磉牆面,上堵為抹灰牆面,山牆為傳統紅磚斗砌;背立面下堵為六紋花崗石磉牆體,上堵為抹灰牆面。
內部材料,前廳中路牆上堵為小木棟架木隔牆,下堵為傳統煙炙磚牆;天井攑頭面上堵煙炙磚牆,下堵為三紋花崗石檻牆;正廳中路牆為上堵為小木棟架木隔牆,下堵為傳統煙炙磚砌牆。

附近景觀 建築前方為埕、埕外為空地廣場;建築左方為1.6M巷道與傳統閩南建築;建築右前方緊鄰一落四攑頭傳統閩南古厝,中段為老舊棚架與空地,右後方緊鄰一落四攑頭傳統閩南古厝;建築背面為0.6M巷道與雙落傳統閩南古厝。 
現 況 目前陳嗣耀先生居住中。 
備   註 陽翟陳篤篾、陳篤浪古厝早期經歷戰爭,曾作為國軍之師的師長居住過,因此在前左、右房與陟歸前房增設防空洞。
而後作衛生連使用,空間分為掛號房、領藥室、傷科房、牙科與開刀房,其餘為住房。
接續衛生連使用後還有戰車連在前埕空地廣場停放戰車,房間給駐軍使用。
資料來源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6.02.24更新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