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頭.JPG

月初知道今年的「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公佈了,得獎名單中唯一得到「保存維護成果類」獎項的「國定古蹟專賣局臺北樟腦廠」,是「台灣博物館系統計畫」中最新整修開放的博物館園區,也是台灣博物館繼土銀展示館(原直轄市定古蹟勸業銀行舊廈)之後第二次得到這個獎。

之前就因為參加古蹟導覽的活動來過這個地方,前幾天到台北辦事,有一些空檔時間,特地再來拜訪這個曾經製造出台灣的世界第一之地。

DSC_1981.JPG

從台北捷運中正紀念堂站五號出口沿著曾經矗立著台北城城牆的愛國西路前進,看見台北城南門(麗正門)後左轉公園路到底,可以看見一棟非常華麗的建築,那是國定古蹟專賣局(今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不過總統居住的玉山官邸就在附近,所以在專賣局拍照時要小心取景角度,免被維安人員上前關心。

看見專賣局再左轉進南昌街,沿路高大濃密的樟樹行道樹讓空氣中瀰漫著特殊的精油香氣,沒多久在左手邊就可以看見一面極大的紅色磚牆,上面有許多與地面平行的水平白色飾帶與垂直地面的金屬排水管,現在排水管上掛有幾面羅馬旗,整個情境看起來宛如歐洲的某個街道。

這道牆,正是「國定古蹟專賣局臺北樟腦廠」目前僅存建築之一的「樟腦倉庫」。

DSC_1979.JPG

這棟曾經被當作台灣菸酒公司南昌門市的建築,在1915年時就是當時的專賣局為了因應世界各國對於樟腦的大量需求所建造的樟腦倉庫。之後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名稱與用途,日治時期的用途偏向於特定物資的儲放,除了樟腦原料與製品之外,鴉片原料與製品也曾經存放於此。1950年代之後,這棟建築脫離物料儲放的功能,陸續成為外貿會辦公室、職工福委會、木工廠等,之後再成為臺灣菸酒公賣局(臺灣菸酒公司)的南昌配銷處、檔案室、職工福委會、木工廠等。直到1998年6月10日,內政部公告指定「專賣局」為國定古蹟時,把這裡也劃入古蹟範圍之內。2003年台灣菸酒公司南昌門市停止營業,2006年台北樟腦廠移撥給國立台灣博物館,展開調查研究及修復再利用,作為產業博物館使用。

P1110785 P1110783

還沒進到展示館內部,就可以從入口的牆上看見主事者對於古蹟保存的理念,所有過去曾經留在牆上的痕跡都被保留了下來,無論是過去那個「古亭區南昌路一段一之一」的門牌,還是公共電話的遺構。

DSC_2108.JPG 

現在成為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主要展示空間的樟腦倉庫,一樓大廳裡有一個利用樂高積木表現園區主要建築的展示,可以看見紅樓、小白宮、四百石貯水槽、工廠軌道與珍貴百年老樟樹的相對位置。

DSC_2126.JPG

整個樟腦倉庫的一樓大廳可以說是整個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古蹟整修的展示櫥窗,這一面修復主題牆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展示,牆上所有的物件都來自於古蹟修復工程中替換下來的建築構件,像是各種調節降雨的落水頭、電線杆上用來絕緣的礙子、電源開關盒、陶瓷插座、木製百葉窗等等,甚至連牆面所使用的木料都是從舊鐵道部拆過來的。

雖然具有各自的時代意義,但這些已經無法使用的建築構件在古蹟整修中常被當成垃圾丟棄,但它們在這裡找到了新生命,讓人們可以藉由它們懷想某個特定時空。

DSC_2118.JPG

一如現在許多地方的古蹟整修,完工後會保存部分的構件作展示,在這裡也可以看見部分構件,例如左邊的紅磚就是這裡大量使用的日治時期TR紅磚,右邊則可能是南門工廠實驗室用的排水陶管。

DSC_2117.JPG  

左邊的黑瓦是原本小白宮屋頂上的,而右邊則是小白宮牆壁的鑽心,可以看出內層紅磚,外層唭哩岸石的結構。

DSC_1992.JPG

除了關於古蹟建築物本身的實物展示之外,這裡還有修復建築師的手稿與記錄,從這些文件中可以看出建築師在修復過程中的思考歷程,也為古蹟修復留下珍貴的檔案。

DSC_2002.JPG

走進名為「百煉芬芳」的樟腦產業及南門工場常設展空間中,可以看見策展人刻意留下樟腦倉庫寬廣無隔間的空間。

DSC_2037.JPG

從二樓往下看,可以更明顯的看出設計師對於重現倉庫儲物空間思維,將大型且無法減少量體的展示集中在空間兩側的牆邊,原本在中央的柱子也沒有刻意去隱藏。

DSC_2063.JPG

不同主題的展示以貨物堆疊的方式來作區分,沒有因為空間活化而在建築體內部大興土木,改變原來的空間分配。

DSC_2041.JPG

古蹟建築的結構安全絕對是修復時的重要考量,再不改變原有結構的原則下,樑柱採用碳纖維補強,而主要的柱子則是包覆鋼板,這些外加的補強結構外表都漆上與環境相配的顏色,避免造成太大的視覺差異。

DSC_2033.JPG

而當年為了保持倉庫通風而設置的許多窗戶也沒有因為空間活或而被填塞。窗戶內側保持窗戶的原本樣貌,外側則是以木製百葉窗漸少日光的直接照射。

DSC_2054.JPG

從2009年開始的古蹟修復過程中,許多原本被隱藏的設施遺構被重新發現。這些遺構經過仔細的整裡後幾乎都被堡留在原地,以透明地板的方式搭配說明文字來作介紹。

例如這個電梯機坑,原本被深埋土中,2009年5月因古蹟修復工程出土,經考證是原本的兩個的0.75英噸貨梯機坑遺構,是台灣目前已知最早的電動貨梯設備,現在可以看見中央有緩衝簧,四個角落則是鐵柱殘跡。

DSC_2084.JPG

除了電梯機坑,原本的人字形紅磚鋪面也在這次整修中重見天日。日治時期的樟腦倉庫地版本來都是這樣的紅磚,後來在被外貿會借用當辦公室的年代中鋪上其它地坪材料。這次的古蹟整建中本來預計要把地板全部鋪上花崗石地磚,但2009年施工時意外發現這一塊紅磚鋪面,於是變更部分設計來保留這一個難得保存下來的結構。

DSC_2045.JPG

「百煉芬芳」常設展中也許多很棒的展示內容,從展示中可以得知這個園區除了樟腦工廠外還有鴉片工場,下次有機會再專文跟大家作介紹。

DSC_2288.JPG

「樟腦倉庫」外面有一個緊密相連的半戶外空間,原本具有裝載貨物機能,被稱為「荷造場」,兩者現在被合稱為「紅樓」,總佔地面積約有1613.69平方公尺。

原本的「荷造場」幾乎與「樟腦倉庫」寬度一樣,但是在外貿會借用的年代開始,有很大一部分被變更為室內空間,只剩下「樟腦倉庫」外面這一塊還保有原本的半戶外空間。

DSC_2135.JPG

在「荷造場」的地上可以看到長條狀的白色玻璃,一直延伸到園區的另一個角落。

這些玻璃所在位置是本來的輕便軌道,手推台車在1915年開始就沿著這些軌道往來廠區之間,後來歷經多次的改建拆除,也是到2009年才重新被發現。

DSC_2151.JPG

紅樓旁邊有一棟外表看起來全部是石材的美麗建築,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小白宮」。

DSC_2156.JPG

「小白宮」也被稱為白樓,是目前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中最古老的建築,落成於1902年1月31日,是台灣少見的日本明治時期石造建築,當初興建是為了當「物品倉庫」,目前一般認為這個物品指的是鴉片的原料。

DSC_2175.JPG

小白宮因為外觀灰白色而得名,牆面外觀幾乎全是表面粗糙的唭哩岸石與細砂岩。事實上,它並不是全石造的建築,牆面由外至內分別為38公分厚的唭哩岸石與11.5公分厚的紅磚,現在北側牆壁上可以看到這次整修時留下的鑽心實驗痕跡,鑽出來的東西現在陳列在紅樓裡。

小白宮所用的石材大有來頭,是1901年11月拆除一小段台北城牆而來,其歷史價值不僅與建築物本身一樣重要,也賦予小白宮更深的歷史意義。

台北城的城牆石來自於士林唭哩岸、大直、北勢湖一帶,所以稱為唭哩岸石,屬於木山層石英砂岩,在清代和日治時代是常用的建築材料。城牆拆除後,這些城牆石有些被重新利用,在台北有些地方現在都還能看到。

DSC_2174.JPG

小白宮(物品倉庫)原本的坐向是坐南朝北,以北側為主要入口,入口有自行車棚與輕便軌道。1955年起先後被外貿會、財政部、台灣省政府財政廳、保險犯罪中心等單位借用為辦公室,也把主要出入口改到南側,北側大門及部分窗戶被封堵,自行車棚與輕便軌道被拆除,增建廚房與廁所。

DSC_2305.JPG

這次整建拆除增建空間,恢復部分門窗、車棚、及輕便軌道,並且在不影響使用的情況下保留每一次的增改建痕跡。

DSC_2190.JPG

像這樣的一道牆面上,可以看見二樓原本的窗戶,也可以看見一樓後來加開的窗戶,右下角是被封閉的門洞,一二樓之間則是自行車棚屋頂的痕跡。

我們看不見已經逝去的時光,但時光所留下的痕跡卻在這面牆上被我們一一讀出,懷古情懷也因此蘊育而生。

DSC_2208.JPG

在小白宮源自希臘古典系統式樣的建築前有一個大水池,這個大水池嶼小白宮本來都不在國定古蹟專賣局的指定古蹟範圍內,是2006年被移撥台灣博物館後,才展開調查研究及修復再利用之規劃,與樟腦倉庫一起作為產業博物館使用。

如今的小白宮是園區內的多功能展示空間,並有修復歷程展示,但因為展覽多是不定期更換的展覽,換展期間無法進入,參觀前最好先行確認。 

DSC_2205.JPG

大水池其實是落成於1929年11月6日的儲水槽消防設施,樟腦與鴉片兩處工廠在製造過程中產生的冷卻水與廢水等以鐵管引送到這裡,平時可供環境清掃與灌溉花木之用,發生火災時則可成為消防用水。由於容量為400石(約111.3立方公尺),故又稱為四百石貯水槽。 

現在的四百石貯水槽在園區室內展場開放的時間內是噴水池,池中央課意坐了一個消防栓造形的噴水頭,提醒人們它的消防功能。

DSC_2231.JPG 

除了原本地面上就保留樟腦倉庫與荷造廠、物品倉庫、四百石貯水槽三個主要建築之外,隨著古蹟整建,這個建於1899(明治32)年的台北南門工場約一萬七千多坪的佔地上陸續出現了地下建築遺構,而原本的復原全景圖以窯燒陶片的方式重現在園區一隅。

DSC_2239.JPG 

復原全景圖所在的牆面上以紅磚營造出當年的南門工場意象,不過更重要的是前方地上的出土遺構,這

這個遺構是2008年2月,台灣博物館在廠區北側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據考證是是原鴉片工廠外牆基礎的一角。

DSC_2257.JPG

而東側大約5公尺處,也有一個地下遺構。這個遺構是「試驗室」(原南門工場的總辦公室)的外牆基腳,南側大門地坪及角樓磚造連續基礎。

「試驗室」(原南門工場的總辦公室)落成於1914(大正3)年,是二層樓的鋼筋混擬土結構,平面呈方形,四角有角樓,是場區中最精緻華麗的建築。

DSC_2247.JPG

除了這些之外,座落於小白宮東側約5公尺處,現在已經拆除的原鴉片倉庫地下應該也有外牆基礎殘存。而小白宮南側,一度被財政部當作停車場的空地,在1910年代至1926年間曾經是宿舍區,1926至1933年間改建為煤炭貯放場,其地下有排水溝、石板道路、卵石及紅磚基礎等遺構。

 

石板道路的遺構是在2009年發現,從鋪砌技巧與組砌方式等細部研判,應該是東西向的道路,採用的石材使小白宮外牆相同,都取自台北城城牆。縣在這些石材被移到北側的這個遺構區旁(南門工場園入口大道)重新鋪設展示。

 

DSC_2280.JPG

除了石板道路遺構外,園區整地時發現地底有不少零星散落的唭哩岸石,性質與小白宮外牆相似,也有可能是台北城城牆石。為了永續利用這些建材,整理之後被用在園區各種花台壁體。

DSC_2340.JPG

國立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所得到的「保存維護成果類」獎,是針對「古蹟、歷史建築、聚落、文化景觀、遺址、古物等文化資產之保存維護,具有優越成效及典範性質之具體個案」授獎。這個經過八年時間完成的國定古蹟專賣局台北樟腦廠修復及再利用調查研究及工程,定位為台灣地方產業與樟腦產業史展示,並已經在102年11月30日正式開園營運。

DSC_2312.JPG

從園區中隨處可見的古蹟修復現地展示,讓人可以比對現場狀況與展示說明,去遙想那些不同年代中的歷史樣貌,更透過再利用的方式賦予建築舊構件的新生命,沿續古蹟的記憶,難怪能為台灣博物館帶來繼101年土銀展示館後的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肯定。

DSC_2297.JPG

園區中的老樟樹已經伴隨著這些老建築走過百年光陰,下一個百年,相信它們也能一起渡過,為這個美麗園區再層疊上新的美麗。

DSC_2327.JPG

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名   稱 國定古蹟專賣局台北樟腦廠
地   址 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號
類   別

古蹟

等 級 國定古蹟 種  類 衙署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公告日期 1998/06/10 公告文號 內政部(87)臺內民字第8782422 號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理由 具有保存價值
創建年代 1899年
歷史沿革 日本時代臺灣總督府於1897年規定鴉片專賣,並陸續將樟腦(1899年)、食鹽(1899年)、菸草(1906年)、酒(1922年)等納入專賣事業。「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北南門工場」創建於1899年,為製造及試驗樟腦、鴉片等兩大專賣品的重要生產基地,1901年改稱南門工場,1931年再改名為臺北南門工場,是日本時代臺灣唯一的公營樟腦加工廠。
戰後本工場由政府接收,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臺灣專賣(公賣)業務縮減為菸、酒、樟腦三項,本工場於1952年改稱臺灣省樟腦煉製廠、1956年再改名為臺灣省樟腦廠。1967年12月樟腦開放民營,本工場遂停工廢廠。今日建築物僅有物品倉庫(小白宮)、樟腦倉庫(紅樓)和四百石貯水槽,現存基地面積不及日治時期的八分之一。
1998年,南門工場由內政部指定為國定古蹟,2004年起臺灣博物館配合文化部(原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首都文化園區計畫,建構「臺灣博物館系統」,將都市中的歷史空間整頓再利用為博物館空間。
2006年本工場土地建物由國有財產局撥交臺灣博物館,將古蹟建築物再利用為展示館並新建一棟典藏庫房,由詹益忠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修復再利用之規劃設計。本工場修復過程宛如建築歷史的解剖,涉及建築設計、結構、機電設備、保存、考古、傳統工藝、歷史和工程等專業領域合作。
建築特色

樟腦倉庫(紅樓)
設計於1914年,為一棟兩層樓之紅磚混合鋼筋混凝土構造建築,前方有單斜鐵骨造屋架之「荷造場」。其建築紅磚外牆上飾水平白色飾帶之設計風格,應是受到辰野金吾之影響,屬「辰野式」建築。橫向飾帶可強化立面的水平分割,並整合外牆窗戶與大門的楣石、窗臺、腰積上的洗石子材質。

小白宮
為臺灣少見的明治時代石造建築,因外觀顏色灰白,遂被稱為「白樓仔」或「小白宮」。其牆面由室外至室內分別為38cm厚之唭哩岸石與11.5cm厚的紅磚,其中唭哩岸石來自當年被拆除的舊台北城牆;唭哩岸石屬於木山層石英砂岩,是清代和日本時代常用之建築、地坪石材,產於臺北盆地之士林唭哩岸、大直、北勢湖一帶。小白宮今日作為園區內之多功能展示空間,並有修復歷程展示。

備   註 現為國立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資料來源 國立台灣博物館

 

 

 

 

 

 

 

 

 

 

 

 

 

 

 

 

 

 

 

 

 

 

 

 

 

 

DSC_1975.JPG

附錄:

第三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

一、保存維護成果類
國定古蹟專賣局臺北樟腦廠

二、保存貢獻類
(一)財團法人蘆洲李宅古蹟維護文教基金會
(二)臧振華先生
(三)財團法人陳德星堂
(四)財團法人台灣省嘉義縣新港奉天宮何達煌先生
(五)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廖武治先生

三、保存傳承類
王清霜先生(漆藝)

四、評選委員特別獎(終身成就獎)
戴綺霞女士(京劇)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