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636.jpg

「僑匯」是旅居僑居地的金門鄉親,在南洋等地努力工作,省喫儉用節省下來的錢大多匯回家鄉金門,供給父母親人使用。金門許多聚落的建設都與僑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前郵匯不便,金門僑民的匯款大多透過「民信局」送回金門。

「民信局」是一種民間郵遞組織,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由寧波幫商人首創,是一種私人經營的營利機構,業務包括寄遞信件、物品、經辦匯兌。清朝末年,全中國民信局達數千家,服務範圍遍佈全國及華僑聚居的區域。福建地區的僑批局專門為南洋僑民服務,福建話發音「信」「批」同音,僑批局也就是僑信局。

最早在金門成立的民信局是1946年的「正大」,經營沒多久就倒閉,業務由「聯益」接手,後來也因為經營不善而停業,後來以「徐振和」的名字重新經營,再來「存德」也加入經營,等到「徐振和」與「存德」都停止營業之後「南僑」民信局接手,直到民國72(1983年)年。在民國60年代,金門有「南僑」「玉豐」「三益」三家民信局營後,後來「南僑」及「玉豐」也停止營業了,剩下「三益」還繼續經營。

DSC_0675.JPG

郵局及相關金融機構的出現加上金門戰地政務的實施,讓民信局的業務逐漸萎縮,民國80年代(1990年代)「三益」與非正式的「金門眼鏡行」成為僅存的民信局。但這幾年,連「三益」也拿了下招牌,原址變成飲料店。非正式的「金門眼鏡行」民信局,成為民間私下資金往來的一種媒介,由僑民寫「條子」交給家鄉親友,家鄉人再憑「條子」去「金門眼鏡行」領錢,而「金門眼鏡行」則向僑民結帳。

如今,民信局幾乎在金門停擺,但在水頭聚落中的「金水學校展示館」中,可以看見從前「存德」這家民信局處理僑匯的情形。「存德」在民國38年國軍轉進金門後即停止營業,目前是中藥行,與「昭其文」「金勝源」等都是民國38年兩岸阻隔前存在金門的民信局,每天金星輪從廈門將信件及僑匯送到同安渡頭之後,再由專人送至郵局及民信局,此時民信局的業務量超過公營郵局。民信局的業務在國軍入駐金門後逐漸被郵局所取代,如今幾乎完全走入了歷史之中。金水學校展示館中的「存德藥局」情境展示提醒人們關於僑匯的這一段過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