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二十年(西元1387年),金門修築了「金門守禦千戶所城」,這是「金門」島名的由來,也是「金門城」這個聚落的由來。當時島上幾個地勢險要的地方,如峰上、田浦、官澳、陳坑設了四個「巡檢司城」,後來也在烈嶼島上增設,金門自此成為重要的海將防禦重鎮。

「官澳」位於金門的東北角,是金門島距離大陸最近的渡口,而「金門城」則在島的西南邊,來自大陸的公文從「官澳」上岸後要送到軍事中心的「金門城」,其實是透過一條半官方的道路,這條道路不是官方修築,有許多其實現成的農路連接而成,但因為肩負官府的文傳遞及官員的送往迎來,所以被稱為「官路」或「官道」,而因為走的人多,路面比一般小徑寬,所以也被稱為「大路」。

這條從明初就存在的「官道」一直使用到到民國四十年代,將近五百年的風光歲月,在國共對戰之後,國民政府自大陸撤退,在軍事需求與建設地方因素之下,古官道逐漸沒落。將上公路的修築及古官道部分路段被劃為軍事營區無法通行,再加上土地重劃後大部分官道變更為耕地,古官道變的肝腸寸斷,知道的人也越來越少。

〈圖為東洲風獅爺〉

依據陳炳容老師的考據,金門古官道為了聯絡四個巡檢司,在過了「東洲」分成兩條路,往南的叫「過東路」,往北的稱為「沙尾路」。「過東路」又可分為兩條,其中之一從「東洲」走到昔果山,過一土地廟後(已毀)順海灘而行,經過「耍頭」(今尚義),直抵「陳坑巡檢司」(今成功)。繼續往前後經過海邊的石將軍後到「雙打街」(今漁村)。改走山路後再分別到「田埔」及「峰上」巡檢司。

這條路要經過沙灘,如果漲潮時就要改走山路,山路則較為崎嶇,也比較遠。

〈瓊林聚落〉

北線的「沙尾路」是古官道,從「東洲」沿一沖蝕溝經「雙乳山」到「平林」(今

瓊林)。此線的終點就是「官澳」巡檢司,途中經過了許多的聚落。

至於「金門城」到「後浦」(今金城市區)的古官道則被稱為「賣菜路」,明代時是由後浦的農戶藉此路將蔬菜送至金門城,明末清初,則變成金門城農戶將蔬菜送至後浦販售,這其中有聚落的興衰歷史,金門城由盛而衰,後浦取而代之的前塵往事,留予後人說項。

明初的後浦只是小型聚落,所以古官道不由此經過。

「平林」(今瓊林)是古官道主線經過的大型聚落之一,地處太武山西麓的這個地方有著茂密的森林,書中用「遠望森然若蓋」來形容,所以被稱為「平林」。到了明朝熹宗天啟年間,因為這裡出了不少的文武官員,皇帝覺得「平林」實在是太過平常了,所以御賜「瓊林」之名,而「瓊林」這個名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DSC_0248.JPG〈何厝村景〉

從「平林」(今瓊林 )到「蘭厝」(今中蘭)的這一段古官道幾乎是沿著現在的環島北路而行。環島北路是金門第一條現代公路,主要聯絡後浦到官澳之間的交通,「平林」(今瓊林)到中蘭這個路段幾乎就是將古官道拓寬而成。

明初並沒有「中蘭」這個聚落,只有「蘭厝」,後來因為地勢分成頂蘭、中蘭與下蘭,現在所稱的「中蘭」則包括了中蘭與下蘭。

過了「蘭厝」,古官道往「何厝」而去。「何厝」聚落入處的石碑所在地,以前叫做「大路口」,就是因為這一段的環島北路在舊時就是稱之為『大路』的古官道。

「何厝」在當年是古官道與港口交會之後,後來因為港口淤積才逐漸沒落。

DSC_0305.jpg
〈斗門望向沙美的高梁田景觀〉

過了「何厝」,古官道往「斗門」而去。兩者距離並不遠。

「斗門」的左邊及前方從前是靠海的,而且是產鹽的地方,後來因為地理變遷,滄海變桑田,現在成為一大片的田地。

這一塊地,是金門少數的稻米產地,但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卻是夏末秋初的高粱田,遍地的金黃讓人難忘。


〈沙美聚落一景〉

原名「沙尾」的沙美則是古官道上往官澳的路上經過「斗門」之後的大聚落。

明朝時金門的鹽業到達巔峰,幾座鹽場都在「沙尾」(今沙美)附近,造就了「沙尾」(今沙美)萬商雲集、百業繁榮的盛況。從清朝道同年間的〈金門志〉上『金門圖』來看,環繞在沙美周圍的古聚落就有二、三十個,「沙尾」(今沙美)儼然當時金門的大都會,就好比是當時金門的台北市!

DSC_0181.jpg
<圖為塘頭風獅爺>

古官道在過了「沙尾」(今沙美)之後,幾乎就沿著現在的沙青路往北。經過「浯坑」後就往「塘頭」的方向過去。到了「塘頭」,「官澳」就近了。

DSC_0163.JPG
<圖為現在的官澳海邊>

「官澳」是古官道主線東北角的起點。「官澳」之名,據〈楊氏族譜引〉記載,與其始祖楊亮節避禍金門有關,他是南宋度宗楊淑妃的胞兄,宋亡後避居金門,當年他所居住的地方就被命名為「官澳」。

「官澳巡檢司」位於現在的「馬山」上,所以當地人稱「馬山」為「城仔」或「城頂」,「馬山」從明初到現在都是重要海防據點。

「馬山」突出海中,兩邊都有港灣可供泊船,距離大陸又近,所以成為重要的渡口,公文往來多以此為上岸金門的地方。

古官道是往日金門的交通要道,隨著時空的變換,雖然古道已不再連續,但是沿途卻留下許多遺蹟,這些遺蹟見證了金門的開拓史,雖然有些在風吹日曬下逐漸風化,有些則被移離原位,卻無損於古官道歷史的廣闊度,也讓後人從此了解前人行跡,所以說古官道是一條文化古道是名符其實。

 

附錄:

相關報導:

地區文史工作者成立聚落發展聯盟

記者陳榮昌/金城報導 為了讓「古官道」成為一條可以展現豐富人文內涵的歷史性迴廊,一群在地青年、文史工作者已發起成立「古官道聚落發展聯盟」,希望聯合「古官道」周邊聚落,共同投入聚落的發展,整合古官道與浯江溪深厚的文化資源,提昇聚落的能見度,使古官道成為金門重要的「文化走廊」。 據瞭解,古官道從浯江溪口路經賢聚、古區、官路邊,由明城老街旁的北門進入金門城,全長約三公里多,鄰近的聚落包括:賢聚、古區、官路邊、金門城等。 積極推動「古官道聚落發展聯盟」的盧根陣、顏炳洳等人表示,希望透過聚落聯盟凝結共識、力量,共同來達成以下之目標: 一、讓本地鄉親或外來遊客能了解「古官道」的歷史背景、人文特色及景觀,有機會走訪明末兵部尚書兼偉大詩人盧若騰的故居、墳塋;造訪傳說中宋朝理學大師朱熹講學過的古區聚落、燕南遺址,以及金門城明朝老街等古蹟。 二、藉由古官道此一歷史與人文走廊,讓鄉親對金門有一種縱深的、感性的了解;並從歷史的經驗中重現聚落的價值,讓遊客在古官道的尋訪中,感受到自然與人文完美結合、歷史與現代相互映襯的氣息。 三、確立古官道與浯江溪南線支流的文化本位價值,凝聚周邊聚落居民共識,成為永續經營的基礎,並將閩南聚落建築、宗廟、戰地遺跡、碉堡、坑道、民間油田、陶瓷等文化資源有效開發利用。 四、以聚落發展聯盟概念,透過社區居民共同參與,凝結「生命共同體」的認知。結合各聚落社區發展協會、在地的文史工作者,有系統的整理相關的文史資料,以歷史的發展脈絡為「經」,以聚落先民的生存經驗為「緯」,將先民篳路藍縷、顛沛流離的過往,化為多樣性的平面與數位多媒體資料,以帶動並活化地方組織。 五、以浯江溪為聯繫紐帶,結合「歷史文化」、「生態保育」、「產業發展」、「親水旅遊」、「社區學習」、「閩南聚落」等多樣而異質的元素,讓小型聚落透過聯盟的形式,營造出一條具有金門特色的文化迴廊。 引用網址:http://www.kmdn.gov.tw/article/article/news-2006-7-10-23-34-0.htm

 

金門文化走春 重返古官道活動5日上路

金門縣2008年文化走春活動,將於五日上路,金門縣文化局今天表示,一百位民眾將重返金門古官道,拜訪明、清以來古官道上的碑碣、牌坊等遺跡,認識鄉土歷史文化。

金門縣文化局說,今年文化走春活動,主題是「重返古官道─與古人相遇」,將於五日上午八時三十分展開,共有一百名學生、民眾參加活動。

金門縣文化局指出,金門的古官道,是從在大金門島西南建立千戶所城的金門城,通往東北的官澳巡檢司城,這條路從明代初年到民國四十年代,為貫穿全島的交通要道,無論官府文書傳遞、或官員往來經過的要道,自古即有「官路」或「大路」之稱。 古官道上,有豐富的碑碣、墓道、牌坊、古井、石橋等文化資產,金門縣文化局指出,這條古道上,承載著動人的故事,當中有造橋鋪路、恩澤廣被的善心人士,有抗倭禦寇的英雄豪傑,也有宏才碩學的賢儒名士,貞心守義的節孝名媛等,正如同是一條文化古道。 文化局表示,文化走春活動五日實施,聘請地方文史工作者陳炳容、黃振良擔任講師,將帶領學員重返古官道,認識歷史文化之美。 (中國時報  2008.04.02 ) 引用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Rtn/2007Cti-Rtn-Print/0,4670,110108x112008040201541,00.html

重返古官道─與古人相遇今上路

記者蔡家蓁/金城報導 金門縣文化局將於今(五)日舉辦97年文化走春「重返古官道|與古人相遇」戶外導覽解說活動,請有完成報名手續之民眾,於上午八時三十分至文化局完成報到,一起造訪金門的春天! 文化走春「重返古官道|與古人相遇」戶外導覽解說活動,將於今日上午八時三十分至下午四時三十分登場,此次計有一百多人報名參加,將於今日走訪包括金門城北門城樓、許福墓道、藥井、一門三節坊等古官道。 文化局表示,古官道是一條文化古道,宛如一本活的史書,為浯島彌足珍貴的史地教材,一條古街、一座古橋、一座牌坊,承載著一段段動人的故事,當中有造橋鋪路、恩澤廣被的善心人士,有抗倭禦寇的英雄豪傑,也有宏才碩學的賢儒名士,貞心守義的節孝名媛,其嘉言懿行,使金門的歷史顯得格外崢嶸燦爛。 自明初迄民國四十年代,這條串通金門西南千戶所城至東北官澳巡檢司城為當時交通最繁忙的通衢大道,官府文書傳遞、官員往來,大都經過此道,自古即有「官路」或「大路」之稱。沿途建碑立坊,或頌揚功德,或宣達政令,以達表彰及教化之功效。 而滄海桑田,歲月無情,古官道沿途勝蹟飽受風霜雨露侵襲,佇立在荒煙蔓草中,亟需更多有心人一起來關懷它、保護它。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古官道上的碑坊街橋及其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必將永垂不朽,已然成為金門後代子孫最珍貴的文化資產。 此次活動特別邀請對本縣文化資產學有深入研究之金門縣采風文化發展協會資深講師陳炳容、黃振良老師帶領學員作戶外古官道巡禮,期透過深入淺出之研習導覽解說活動,讓人人皆成為文化資產守護員。 金門縣文化局強調,期望透過「文化走春」活動,讓民眾親近古蹟,體驗明清以來古官道之碑碣、墓道、牌坊、古井、石橋:::等文化資產之美,從參觀、導覽或活動中,喚醒社會大眾對文化資產自發性的重視與尊重,讓文化資產成為觀光發展之契機。 引用網址:http://www.kmdn.gov.tw/article/news-2008-4-5-23-29-18.htm

百餘民眾「重返古官道」體認文化之美

記者許加泰/金城報導 文化局辦理的2008年文化走春「重返古官道|與古人相遇」戶外導覽解說活動,昨日展開,在地方文史工作者陳炳容、黃振良的引領下,一百多位民眾、學生組成的學員重返古官道,巡禮明、清以來古官道上的碑碣、牌坊等遺跡,認識歷史文化之美。 文化局辦理的文化走春活動,今年的活動主題是「重返古官道|與古人相遇」,共有一百多位學生、民眾參加活動。昨日上午九時許,文化局承辦活動的文資課人員和地方文史工作者陳炳容、黃振良帶領學員展開古官道的巡禮首站-金門城。 陳炳容等人帶領學員登上金門城北門城樓,詳細的解說城樓興建的歷史背景和防禦的功能,也引領學員走一趟台澎金馬最古老的北門外明遺老街。學員專注的聽專家學者解說老街的源流,也把握難得的機會,從老街頭走到老街尾,仔細的端看每一棟有歷史的老建築物,巡禮這一條古老的市集。 陳炳容等人也解說有關古官道形成的歷史背景,他表示,金門的古官道,是從在大金門島西南建立千戶所城的金門城,通往東北的官澳巡檢司城,這條路從明代初年到民國四十年代,為貫穿全島的交通要道,無論官府文書傳遞、或官員往來經過的要道,自古即有「官路」或「大路」之稱。他說,古官道上,有豐富的碑碣、墓道、牌坊、古井、石橋等文化資產,這條古道上,承載著動人的故事,當中有造橋鋪路、恩澤廣被的善心人士,有抗倭禦寇的英雄豪傑,也有宏才碩學的賢儒名士,貞心守義的節孝名媛等,正如同是一條文化古道。 一天的活動,學員走訪包括金門城北門城樓、許福墓道、藥井、一門三節坊等古官道,認識鄉土歷史文化。陳炳容、黃振良資深講師的專業講解,要讓學員有所收穫,進而對文化資產自發性的重視與尊重,也成為文化資產守護員。 引用網址:http://www.kmdn.gov.tw/article/news-2008-4-6-23-12-53.htm

把古官道從歲月中喚醒文化局委託專業公司復舊規劃作業

記者莊煥寧/特稿報導 以前在金門有一條「大路」,不是現今島上交通要道的環島北路或南路,也不是紀念胡璉將軍的伯玉路。而是於明清二朝至民國四十年代的五百年間,曾經扮演重要交通角色的一條半官方的小路,當時的官員、居民及菜販等行走於其中好不熱鬧,但隨著歲月流轉,國軍駐紮、聚落拓展及新式公路修築等因素而沒落於荒煙蔓草中,但曾有過的歷史記憶,仍值得今人重視與發掘。 金門縣文化局指出,古官道沿途所經過的人文資源與歷史古蹟景點豐富多元,典型人物有盧若騰、邵應魁、顏應祐、陳昌文,先人足跡有虛江嘯臥、邵應魁神道碑、古官道路亭、文台古塔等,都是金門重要的文史資產。從古官道曾有的風光歲月到挑夫菜販的出入曲境,其中雖然時移勢異且滄海桑田,尤與今日其他道路更無法相比,然其歷史發展先民開發精神與足跡俱在,值得今人發思古之幽情,並加以緬懷及重視。 說起金門古官道,地方上的老一輩都有走過的足跡,它曾經被稱為「賣菜路」,它是指從金門城到官澳間一條「官路」的古道,由於當時舊金門城(在金門島西南)是明代的千戶所城(官方駐守的所在),也就是當時金門島上的軍事與經濟中心,而官澳(在金門島東北角)則是四個巡檢司城之一,是明清二朝金門前往大陸的主要渡口之一。因此官府的文書傳遞、官員的送往迎來必經此道,而有「官道」之稱。從明初到民國四十年代,有五百多年風光歲月的古官道,由於上世紀中,政府自大陸撤退,國共對戰局勢緊張,軍事需求與建設地方因素,導致古官道沒落。當時為修築公路,古官道部分路段被劃為營區駐地,民眾無法通行,再加上後來土地重劃,大部分官道已經變為耕地,致使古官道淹沒在無情的歲月中。 文化局長李錫隆表示,金門是一個有歷史的地方,一個有文化的地方,不只在於政府重視文化施政,也不只在於金門有傲視於全國的古蹟或歷史建築數量,而更在於金門有顯赫的歷史人物,這些先賢或文或武,或忠臣烈女、傳世富紳等。無論朝代世紀更迭或歲月流轉,他們的史蹟為金門留下令人感動可歌可泣的故事。身為今日金門人,這些可貴的文化基因,是我們繼往開來向前行的明燈,更應珍惜與疼愛。」 為恢復金門古官道原貌,金門縣文化局特別進行初期工程,委託專業公司規劃設計相關作業,目前已有初步成果。該計劃包含有古官道聚落形象標誌、古官道文化創意商品標誌、古官道聚落網站、古官道復原〈部分路段〉、古官道沿途景點指標設立及古官道沿途景點老地圖、賢聚鄉賢事略、盧若騰故居印製等。 文化局表示,古官道復原工程由於經費因素先進行從國立空中大學左側入口處至新橋段,沿浯江溪邊之古官道進行整地工程,而其中新橋由於年久失修且已坍方截斷,文化局已於日前完成新橋的修復,而新橋邊的路亭興建於民國廿五年,是南門里許天乞(原住山前)出資白銀十元建造,提供熙來攘往旅客歇腳棲息,風光一時,其後路亭就乏人問津,年久失修而顯得破落,將列為未來修復的重點,希望成為尋幽訪勝、運動健身的好去處。

引用網址:http://www.kmdn.gov.tw/article/news-2008-6-22-23-37-31.htm

相關出版品: 

作(編)者/書名: 金門縣文化局/溯訪先民的足跡(古官道與浯江溪南線文化手冊/顏炳洳作) 出版日期: 2006-01-01 ■內容簡介:金門舊名浯洲,又名仙洲,或名浯江、浯島、浯海、滄浯、吳洲、「浯洲嶼」。明太祖洪武20年(西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屯守海疆,為防倭患,在島上(今金門城)置守禦千戶所,築城設寨,因其形成「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亦為今日「金門」名稱之由來。 從金門的舊名來看,不難發現「浯江流域」與金門開發的淵源,可以說與金門文化發源息息相關。由浯江溪揭開了金門與島外的聯繫交通和文化樞紐。浯江溪分流為二,北線即為浯江北堤支流,目前已因為加蓋而成為歷史。其二為賢聚南線支流,患連了夏墅、賢聚、古區、官路邊、金門城等聚落之豐富歷史與人文史蹟。 從目前空中大學校區前的水域,沿浯江溪南線而行至金門城北門境,至今仍存有明代古官道,為明清時期中央與地方官員住來行政中心的便道。後期行政中心轉移至後浦(金城),古官道遂變成為周邊聚落出入金城的捷徑(俗稱賣菜路)。古官道及浯江溪南線有它風光清麗的歲月,即使滄海桑田、時移勢異,從官道淪為挑夫菜販謀生糊口的出入曲徑,但是,其富含先民開發足跡與人文色彩的內涵依然極為濃厚。 從古官道或俗稱圳仔溝的浯江溪南線周邊聚落來看,金門城有明末魯王朱以海的行跡、老街風情,古區有宋代理學大師朱熹講學的燕南書院、有太文巖清水祖師廟、有傳說對金門才子許獬講學的燕南書院、有太文巖清水祖師廟、有傳說對金門才子許獬說出「爛土有刺」的古區進士陳昌文,賢聚有萬里尋母的著名大孝子顏應佑,南明忠臣、兵部尚書偉大的社會寫實詩人盧苦騰;有傳說同為天地會聚會所在的留庵故居;明鄭故臣遺老與魯王及當年的文臣武將都曾經在這古官道上馳騁奔波信步冶遊。聚落中的閩南古建築、宗族姓氏家廟、民間信仰泰安宮,新加坡首富黃祖耀捐資興建的路亭、有油廠的故址與器具、有軍管時期遺留的碉堡及坑道。有曾經列為浯洲三泉之一的龍泉、傳說中的仙臥石窟。浯江溪沿線的水塘、溼地等極具生態復育及教育價值。我們希望透過文化地圖呈現屬於金門最古老的曾經遺留民勤懇足跡的古官道及浯江南線的文化風景。 引用網址:http://sixstar.cca.gov.tw/newsite/read_01.php?rid =15950&nid=4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