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珠山《顯影月刊》的記載,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廈門庵兜、林後兩村的薛姓居民與殿前村的陳姓居民發生械鬥。金門珠山的薛姓族人應邀渡海助陣,當時薛姓人家在械鬥時的花費都是由在菲律賓呂宋發展的鄉親匯資支援。珠山人「薛紹鑽」知道薛氏族人海外發發達的事蹟之後,請求庵兜宗親指點前往菲律賓,因此開啟了珠山成為僑鄉的序幕。
之後的「薛百連」不但滿載而歸,更在廈門開設「隆記行」,不斷引導族人前往,尤其少壯者,十去八九。在菲律賓打拚的鄉親紛紛把賺到的錢寄回金門,提供家用,或興建學校、宗廟等公共建築,創造了所謂的「僑匯時代」,也造就了金門早期「有水頭厝,無山仔兜富」的俗諺。「山仔兜」即為珠山的舊名。當時的人也這樣形容珠山:「腳踏紅磚不著土」,指的就是當時珠山聚落家戶的門口都會鋪上價昂的紅磚,不但美觀整齊,而且無論晴雨,出門腳都不會沾到泥土。
與金門其他聚落居民相比,珠山人在生活品質上是比較講究的。通常在酬神廟會時才會出現的戲班,只有檔期配合得來,珠山人就會邀來聚落中唱戲。婦女們身上有閒錢又有空時,也會請戲班來獻藝,不拘限於神誕。更不用提可以說是開金門風氣之先的運動場及籃球隊了。
然而,這樣的榮景,卻隨著僑匯時代的結束而逐漸曲終人散。曾經車水馬龍的聚落,如今成為日夜寂靜的所在。曾經是全金門貨源最充足的「芳德商店」後來改名為「協記商店」,卻也無法改變大時代的變遷,如果未經提點,沒有人知道這裡早在民國24年(1935年)就已經由郵政局設立郵筒,代理通郵的業務。
深掩的門扉像是闔上了珠山已經逝去的光輝歲月。已經不知多久沒有營業的「協記商店」,如今靜默地在聚落邊緣,守護著僑匯時代的璀燦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