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煞」是在探討華人宗教信仰時,不可忽略的一種意識。無論是個人或群體,「煞」的意識常常會出現,特別是在有意外事件時,「煞」的意識會特別強烈。為了恢復原本的秩序與平靜,華人常會以各種方法「除煞」,甚至在事情發生前「避煞」。
「在原始社會對於無從知曉的不可知世界,尤其指涉的是鬼魅、精邪的世界,對之不知、無從掌握,就會常感覺原本的生存受威脅、秩序被破壞,因而產生害怕、怖懼感。類似的經驗長期積累下來,就成為固定的破解模式,也成為生活中的宗教習俗,知道在何種情況下需進行出煞。」《李豐楙:台灣民間宗教「煞與出煞:一個宇宙秩序的破壞和重建」》
也就是說,一般人對不可知的鬼魅、精邪世界都會有害怕、恐懼的感受,而這種感受可以說就是「煞」的意識。
「辟邪物」的存在,就在於面對不可避免的困境時,一種內心平靜的追求與祈福。金門位處海島,自古以來又是兵家必爭之地,居民對於平安的追求自然也特別強烈,也因此「辟邪物」的設置十分普遍。在這些辟邪物中,最著名的自然是久享盛名的「風獅爺」。然而依據「金門辟邪物」一書的調查,金門的辟邪物總共有50種。事實上,金門的辟邪物不止此數,有不少可以說是金門僅見,別無分號。
「薛永邁洋樓」前的珠山19號屋後牆壁上有一塊高約38公分的不規則形石牌,石牌上刻著大大的「化煞大將軍」五個字。這塊石牌不但僅見於金門,而且在金門目前已發現的也僅此一塊。
「化煞大將軍」是一種靈石類的辟邪物,也就是說是利用石塊來達到辟邪目的。古人有祭石風俗,把石頭當山神膜拜。各地的山神都是鎮神,鎮守一方。石頭可以辟邪的原因除了本身材質之外,文字與圖案也可以加強威力,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石敢當」。「化煞大將軍」可以算是「石敢當」的一種。依照《繼古叢編》的說法:「吳民廬舍,遇街衝,必設石人,或植片石,鐫石敢當以鎮之,本急就章也。」所以「石敢當」一開始應該是沒有文字的,後來才加刻文字來增加靈力,但最開始時也是應急,這或許也說明了為何大部分的石敢當都只是簡單的刻上三個字而已。如果想要有更強的力量,或是別有所求,最會在石敢當上加上別的字,甚至是改成別的字,於是「泰山石敢當」、「泰山到此」、「來龍到此」、「來龍進寶」、「福星拱照」與「化煞大將軍」等「石敢當」的加強版就出現了。
根據《繪圖魯班經》記載:「凡鑿石敢當,須擇冬至日後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此十二日乃龍虎日,用之吉。至除夜用生肉三片祭之,新正寅時立於門首,莫與外人見。凡有巷道來沖者用此石敢當。」也就是說到了除夕,要先用三片生肉祭拜,然後選正月初一到初五的某一個吉日清晨三點或五點之間,趁沒人看見的時候,立在門前,然後這座石敢當便能替沖巷的人家執行止風止煞的功能了。
現在金門立此類「石敢當」類靈石辟邪物的時間已不限於新正期間,規格也不限於「高四尺八寸,闊一尺二寸,厚四寸,埋入土八寸。」不過這段時間如果有機會到金門或許有機會可以看見新立的石敢當,不過得忍受清晨三點到五點時的寒風。
歲末年終之際,祝福大家過去一年的不如意都能被擋在「化煞大將軍」前,新的一年能有一番新氣象,「牛」轉乾坤,事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