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251.JPG

明朝初年在金門島上幾個地勢險要的地方設立了「巡檢司城」,如「峰上」、「田浦」、「官澳」、「陳坑」(今成功)。而金門古官道為了聯絡這四個巡檢司,從「金門城」出發後,過了「東洲」分成兩條路,往南的叫「過東路」,往北的稱為「沙尾路」。「過東路」又可分為兩條,其中之一從「東洲」走到「昔果山」,過一土地廟後(已毀)順海灘而行,經過「耍頭」(今尚義),直抵「陳坑巡檢司」(今成功)。繼續往前經過海邊的石將軍後到「雙打街」(今漁村)。改走山路後再分別到「田埔」及「峰上」巡檢司。這條路要經過沙灘,如果漲潮時就要改走山路,山路則較為崎嶇,也比較遠。

對照現在的金門地圖,「過東路」在出「陳坑巡檢司」(今成功)後到「雙打街」(今漁村)所經過的「石將軍」,應該就是「下坑」(今夏興)的石將軍。

DSC_0256.JPG

金門島上現在被發現的聚落形石將軍有四尊,分別位在現在的「呂厝」「高坑」「夏興」及「漁村」,這四尊石將軍各有各的傳說典故,但其中最不為人所知的應該就是「夏興」的這尊石將軍。

夏興石將軍位於成功及漁村海岸間,朝向金門東南方被稱為「嶼尾」的岬角,用來剋制岬角之沖射。但後來被劃入夏興海岸管制區內,在海灘營區的網寮旁與國軍弟兄一起守護金門島,但也因此一般人難以接近,讓這尊石將軍充滿了神祕的色彩。

DSC_0258.JPG

這尊石將軍造型古樸,沒有太多的雕飾,看起來簡單大方,以雕刻風格來看,應該是明代的作品。全身除了頭冠的地方殘留有黃色的油漆痕跡之外,沒有任何的彩繪,但是海風及鹽沫給了祂一件天然的彩衣,日曬雨淋之下,這件彩衣充滿了歷史的感覺。
 
DSC_0252.jpg

石將軍是誰?

或許我們可以從祂身上的紋飾得到蛛絲馬跡。

祂的左手握著一把弓,也許我們可以由此得到一些關於石將軍的訊息。

「弓」應該很早就被人們所使用。據說遠古沒有喪葬習俗,人死後屍骸就被棄置在荒郊野外,有人不忍心看見親友的遺體被禽獸啃食,所以作「彈」來保護。後來黃帝「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將「彈」改良成「弓」與「箭」。傳說黃帝修練成仙後,準備騎龍上天,臣民們捨不得,都爭先恐後搶抓住龍髯,想留住黃帝,結果髯斷、弓墜,上不了天庭的百姓只好抱著弓嗚號,因而後人就稱黃帝的弓為「嗚號弓」。

當然,黃帝貴為中華民族始祖,讓他手拿著弓站在海邊似乎不太恭敬。所以石將軍應該不是黃帝。同理,石將軍也不會是傳說中射下九個太陽,貴為帝王的后羿。

石將軍既然稱為「將軍」,一定是將軍之類的能人,而能與「弓」產生連結的「將軍」,最有名的應該是西漢的「飛將軍」李廣。傳說李廣精於箭法,有次外出打獵,誤將大石頭看成老虎,屏氣凝神、一箭射出,竟然連鏃帶羽,整隻箭都射進了堅硬的石頭裡去!而且李廣「少年十五二十時」就有「步行奪得胡馬騎」的能耐,再加上「射殺山中白額虎」的英勇,似乎就是「弓」的最佳代言人,請他來守護村境似乎也是最好的選擇。

DSC_0265.JPG

隨著金門戰地政務的解除,夏興石將軍所在的地方也不再是軍營,如今的石將軍,單獨地站在海邊,靜默地面對每一個日升日落。

唐代詩人王維在〈老將行〉一詩中借用西漢伐匈奴大將魏尚的故事,寫下「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勳」的句子,表明只要肯任用老將,他一定能殺敵立功,報效國家。夏興石將軍在此不知已經多少寒暑。曾經,祂站在古官道旁保護著下坑(夏興)聚落,曾經,祂在營區中看守著國軍弟兄。如今,祂只是靜默地挺立海岸,繼續剋制著被稱為「嶼尾」的岬角所帶來的煞氣。而我相信,只要有人還需要祂,祂就會永遠的在這裡繼續站下去,成為一種永恆的守護。

DSC_0254.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北雁南飛 的頭像
    北雁南飛

    北雁南飛-金門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