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烈嶼(小金門)是「風雞的故鄉」,如果說你到烈嶼(小金門)來是為了尋找「風雞」,那麼你絕對不會錯過「西方」這個聚落,在這個聚落裡,有著目前全烈嶼(小金門)數量最多的風雞。
在許多關於金門的宣傳品上,你都可以看見一隻表情敦厚的白色石雞。它與一路之隔的「北風王」幾乎已經成為了烈嶼(小金門)地景的代言人,但如果你只是在此拍下到此一遊的相片後就匆匆地的離去,那麼,你就失去了好好認識烈嶼(小金門)的機會了。
怎麼說呢?
先來說說風雞吧!
烈嶼(小金門)的風雞除了聚落公設的聚落型風雞之外,在某些私人家宅的屋頂上也有私設的「屋脊風雞」,這些風雞雖然個子小,卻已不輸大風雞的忠誠,盡職地守護家宅的平安。更何況,西方聚落裡有全烈嶼唯一的一尊瓷做的風雞哩!或許你會覺得這些屋脊風雞長的不夠漂亮,但這不正顯現了風雞信仰的庶民性格嗎?
如果你對歷史有興趣,那你不該放棄在西方聚落漫步的機會。
西方聚落是個多姓的聚落,各氏族先人在宋元之際就來到了現在的這個地方。黃厝洪氏宗祠中有這樣的一段話:
溯吾族洪氏始祖,諱公楷,字宣曦,處於江西饒州樂平縣,登宋高宗末期庚辰科進士,出仕於朝,因耿直忤權貴,貶受同安縣尉。仕閩期間,值金兵渡河南侵,站或纏綿不息,歸計難酬,不得已播遷烈島。而其擇址過程,則因風水因素,在勘查過西方東林等村坐落居址後,遂選擇前往青岐村址。
也就是說,在青岐洪氏定居之前,已經來過了西方,據稱當時就已經有宮廟存在,而且縣志記載古時候的牧寨草堂也在附近,所以,西方這個聚落應該在明初,也就是十四世紀中葉以前就存在了。至於林姓是明朝由上林聚落遷來,方姓與蔡姓則是清初來此,因為發展歷史的悠久,讓西方成為烈嶼島上的大型聚落之ㄧ,而且維持著原本多姓的面貌。當然也因為歷史的悠久,讓這裡許多地方充滿古意。
據從前的老村長陳水炎先生說:
當時我在當村長,有一個同安的孫錫斯當副村長,是個地理師,穿長袍馬褂,有仙風道骨的感覺,西方這間廟也是他相地的。他常跟我建議,說西方是個十聖地,任何地方的人都可以在這裡安住,而且會有很好的發展,可惜這塊地像是跳加官的人沒有圓箍,肚臍現現,所以有條腰帶就很好。
當時不是要蓋在現址,是要往村莊裏面一點的,但是有村人不同意,我們就往外移一些,買下村外的田地,一平方500元。後來孫錫斯說太下面了,效果不大,但是大家都說好了還是決定蓋,大家就比較隨緣,會發展也好,不發展也好。本來要把池塘田起來蓋,但是東林有人怕我們街道真的發展,會搶了東林街的生意,就說動池塘的主人,杯葛我們,所以才蓋到池塘為止。當年蓋好也發展繁榮過一段時間,當時金陵山莊部隊很多,有補皮鞋店、文具店、冰果室、木工店等等有60間店,隨著部隊的裁減漸漸沒落。
駐軍的到來為西方聚落帶來一片榮景,原本以農為主的村民也開始轉為從商。但隨著駐軍的減少,原本的榮景也逐漸趨於平淡。巷弄中,民宅上的商家店招仍在,卻已是大門深鎖,熙來攘往的人群散去,只剩下和風煦日一如以往的關照這裡。
字跡逐漸淡去的「振興商店」,不知道是不是陳長慶小說「西天殘霞」中美女作家葉霏音冷傲面孔的出現之地,也或許,這扇緊閉的窗,正是當年瀟灑英俊的少尉軍官林文光把《老人與海》與《湖濱散記》交給她,開啟她文學之路的地方。不過這一切只是讀者的想像,事實是否真的如此?或許只有作家心裡知道。
鐵軍部隊曾經進駐的民宅,如今已經逐漸頹圮,如果不是屋前旗竿座上「鐵軍部隊建」的字跡依舊,或許人們早已忘記這個曾在民國45左右駐守在此的部隊。兵員如潮水般散去,暫棲的營房也逐漸消失在時光的洪流之中。
或許山牆上的天使還記得,但是離去的阿兵呢?他們是否記得曾經留駐過西方。
天上的浮雲飄過,自始至終不曾離去的避邪塔堅貞地守護家宅,屬於西方的繁華已成過往,如今的平凡也許正是聚落的本來面目。
如今的西方聚落最吸引外來者的,應該就是這尊烈嶼唯一一尊的牆垣石獅爺(風獅爺)了,尋獅客不遠千里渡海而來,追求的是一種收集的欲望與圓滿。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尋找西方風獅爺時,也能與這塊也許是全金門唯一的玄武岩石敢當相遇?
在這個走在西方聚落的時空中。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