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月,除了櫻花之外,最讓人期待的就是小麥成熟了,還有大雅區農會每年辦的小麥文化節活動。
今年(2014)的主題是「大雅驫麥趣」,提早到2月23日就在老地方 - 寶興宮前辦理。偏偏那天早就安排好去武陵農場的行程,只好含淚放棄參加活動,然後硬是在二二八假期前擠出一個下午的時間,背起相機往大雅小麥田前進。
之前知道活動日期的時候還覺得奇怪,怎麼今年大雅小麥成熟的那麼早,等到實際拜訪之後發現,其實小麥都還沒有熟。但是因為出發前已經先有心理準備,看不到成熟的麥田,所以也沒有太失望,反而因為人不多而覺得有點小小的高興。
我喜歡麥田,不管它是一片青綠,還是金黃遍野。
從大雅市區往寶興宮的路上,小麥表現出此時該有的那種略帶微黃的青綠。麥田旁沒有熙來攘往的人潮,週邊的人們也如過往的每個平常日子般,各自忙碌著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務。
來到寶興宮前的活動主會場,原本有麥田迷宮的地方已經完全翻耕放水,農戶們已經準備要開始插秧了,原本在裡面的大木馬也被請到了麥田旁,與留存的大波斯菊共同守護著眼前的一大片水田。
這一片麥田在往年都是受災最慘的區域,太多沒有公德心的人會進去踩踏,甚至還有把腳踏車騎進去的。據說今年小麥文化節之所以會提早舉行,就是農民受不了成熟的麥田被人踐踏,甚至成熟麥穗被人採摘,所以刻意在小麥成熟前辦活動。
我很懷念過去沒有太多人知道大雅有小麥田的時光,那時候的麥田與人是親近的,也沒有人會踏進小麥田裡去拍自以為很美的照片。
麥田之所以美麗,是因為它展現了歷經寒冬累積後的金黃圓熟,不需要那些刻意擺弄姿態,甚至是濃妝豔抹的人來陪襯。
古往今來的詩人畫家,強調的都是麥田自身的美,似乎沒有見過哪個名畫家有描繪過人站在成熟麥田正中央的畫面。
光用想的就知道,那個畫面絕對不會太好看啊!
少了沒有必要的踐踏,小麥可以慢慢地累積儲存的能量,結出更飽滿的麥穗,供給更多人的溫飽。
我喜歡聽清風從麥穗間吹過的聲音,唏唏嗦嗦的聲響,讓我想到海峽那一岸的另一個島嶼,讓我想到它在歷經戰火後,現在所呈現出的寧靜致遠。
雖然那樣的寧靜安祥可能已經不長久,但我還是想著那個名為金門的島嶼。
麥田的邊際,有幾面「2014 麥浪季 大雅驫麥趣」的旗幟被綁在田邊。
離開活動的舞台,它們以另外一種方式守護著麥田。
一片生命即將邁入圓熟,另一片生命即將新生。
活動主場地的寶興宮廟前廣場,只剩下幾部車停著。
其他的,就只有日影與清風。
離開寶興宮,我沿著田間小路到麥根小學堂,途中遇見可能是這裡今年最後的一片繽紛花海。
田裡的農夫努力工作著,操作碩大的耕耘機,將已經放水田中的沃土翻上來。
幾個在涼棚下休息的莊稼漢,遠遠看著我這個蹲坐在田邊拍照的怪咖。
沒有活動的麥根小學堂,除了寧靜的校舍之外,鄰近的麥田也沒有去年的那些裝置藝術與活動道具,一切宛如回到那個不被人知的年代。
倒是這一片長芒的麥田引人駐足,不知道它們是大麥還是杜蘭小麥?
離開大林路與神林路這一帶,跨過中清路往科雅路方向過去,沿線的麥田人更少了。
隆隆的機器聲是翻土的農具,今年春耕的時間真的早了,已經是處處農忙景象。
秀山路沿線的稻田動作更快,連秧苗都已經插好了。
最動人的,還是那一陣陣麥田上的風。
這裡的麥田,綁上了金屬反光的彩帶,當風起時,不斷閃耀著金屬光輝。
不知道鳥兒們是不是真的吃這一套?
或許我該跟麥田邊身穿戎服站哨的假人大哥探問究竟。
高鐵列車不時呼嘯而過,不知道車中的乘客有沒有看到?麥田間翻飛的彩帶與一個個盡忠職守的麻布袋人?
小麥在春風中輕舞,彩帶搖曳纖長身軀伴舞,駐足欣賞的,只有一個不請自來的暫時過客。
「驫麥趣」之後,大雅一切走回平靜,麥田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幅風景,就像日出月落般一樣平凡。
人潮散去,騎車從麥田邊經過,有一種純然的怡然自得。
相信麻布袋人跟我一樣,期待能看見那一片望眼到家的金黃風景 。
歷年大雅小麥文化節相關文章:
喜歡就按個讚吧
北雁南飛-金門
也可以宣傳你的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