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熱的太陽溫度,似乎遺忘了這個地方。

很久很久之前,金門到處都是濃密的樹林,林木翁鬱。南宋朱熹的《次牧馬祠詩》有「雲樹蔥籠神女室,岡巒連抱聖侯祠。」的句子,而清朝道光年間的《金門志》也有「雙乳山以下,彌望坦夷,故名青山坪。松柏茂密,每伏蟒,患行人,官為伐去。」的記載。

但是歷經元代燒鹽、鄭成功伐木造船、居民濫墾濫伐之後,金門的森林元氣大傷。民國26年日軍進佔金門時廣植鴉片的原料罌粟,為了保護田園不受風沙之害,曾經廣植木麻黃,但這批樹木卻在日本戰敗後到國民政府接收金門前的這段時間裡被缺少薪柴的人民砍伐殆盡,一直到民國39年, 蔣公巡視金門時見到金門風沙蔽天,指示當時的金門司令官兼福建省主席胡璉將軍積極造林,以:「金門一切建設,必由造林始。」隔年便有「綠化金門運動」,這就是金門現代林業的開端。

金門的早期造林原則是「防風定砂,涵養水源及掩蔽防務」,所以一開始就以行道樹為主,其次為營區之綠化,主要的造林樹種是木麻黃,剛開始時苗木都是向台灣採購,一直到小徑苗圃後,才開始自給自足。

早期金門的造林以綠化為主,只求樹活就好,也沒有周密的計劃,所以種出來的樹林外貌參差不齊,但是在當時金門的惡劣環境下,要把樹苗養大,真的很不容易。那時候的造林工作是由軍方執行,而且上自軍官將領,下至士兵伙房,每個人都要參與種樹。根據文獻紀錄,那時候每個人種的苗木都要掛上名牌以示負責,而且還要依照苗木的生長情況來決定獎懲。所以那時候的阿兵哥把樹木的重要性看得跟槍一樣重要。就算在缺水的情況下,每天早上把洗臉水放到中午澄清後再用,然後同一盆水傍晚洗過腳後,再珍惜地提去澆樹苗,所以黃昏時就有「人手一臉盆,千尺跋涉去灌水」的特殊景觀。但是那時候的東北季風珍的太強,就算一天灌兩次水的效果也不大。胡璉將軍的《金門憶舊》中也有「但樹苗不聽命令,一批一批運來,一批一批死去,民國三十九年便是在這種情形下心灰意懶的幾乎是絕望了。」的記載。

後來的作法是先在竹籠中填實肥土,然後把木麻黃樹苗種在竹籠中,連籠帶土把樹苗從台灣運來。金門預定種樹的地方則先種田菁樹,當木麻黃樹苗運到時田菁已經是成株,在它附近挖坑,施好肥料後,把整個竹籠放進去,再來就是指定專人細心照顧。不然就是事先挖一個比人還深的大坑,坑的大小要裝得下兩個人,坑裡填滿污泥,然後先種田菁再種木麻黃,兩年之後,砍掉田菁,讓木麻黃樹苗有足夠的空間生長。之所以要先種田菁,是因為它的根瘤有共生菌,可以固定空氣中的氮氣當肥料,所以田菁就像是木麻黃的褓母一樣,庇護幼年的木麻黃苗長大。

在如此細心的照料之下,漸漸地,金門開始有了濃密的樹蔭,人們行走其間也不再為溽暑所苦。木麻黃報答人們的方式是貢獻出自己的濃蔭,不但造福了行人,也改善了金門的氣候,金門不但博得了「海上花園」的稱號,也有了宜人的氣候環境。

原本金門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木麻黃的綠色隧道,但是木麻黃本身在金門的更新狀況不佳,大樹下不見天然的小苗,加上大樹的老化及受到丹恩颱風的強烈破壞,現在的綠色隧道只剩下環島北路從金城到瓊林的這一段還保有舊觀。如果有機會走這一段路,不妨放慢速度,好好享受木麻黃巨木所帶來的清涼以及陣陣清風所帶來的舒適感受。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