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廿年(西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派江夏侯周德興到福建督建衛所。民間傳說,周德興是朱元璋童年時的好友,深受朱元璋的器重。築在南磐山上的金門城是五馬拖車之穴,城完成之後遠望有如五馬奔騰,深具逐鹿中原之象,為了破此城的帝王之氣,周建興蓋了一座石塔鎮壓,這座塔就是現在的文台古堡。 照理說,一個被建來破壞風水的塔是不應該被留存很久的,偏偏這個塔從建好後就幾乎沒有大的變動,已經聳立了六百多年的歲月,如果這真的是一個「惡塔」,金門城的老百姓為什麼不早早把它拆掉? 更何況,這個石塔朝向金門城的那個面有一塊石條,上面刻著「奎星聳照」四個大字,下方則是刻著「魁星踢斗」的圖像。「奎」是天上西方七宿之ㄧ,自東漢以來就有「奎主文章」的說法,到宋朝時達到極盛。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西方七宿之ㄧ的「奎」被人跟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魁」混在一起,甚至從「魁」的字型產生了「魁星踢斗」及魁星容貌不佳的傳說。傳說本來就是經過潤飾的,姑且不論後人「奎」「魁」不分,文台古堡上的「奎星聳照」文字及「魁星踢斗」的圖樣,都說明它是一個保佑金門文士科甲登第的「寶塔」。 但是為什麼不叫它「魁星塔」或是「奎塔」,而要叫做「文台寶塔」呢? 在金門縣政府發行的《金門縣的古蹟》中,作者提出一個看法:南磐山高,臨海而遙,極目遠眺,蒼海波濤,文人雅士,登臨此地,心胸舒暢,頓萌大志,遙祭魁星,以遂宏願,所以名為「文台」。 不管這個塔最早叫什麼,可以確定的是明萬曆卅五年(西元1607年)時,金門百戶陳煇題字的時候,提的就是「文臺寶塔」了。 陳煇除了提「文臺寶塔」之外,他還提了「湖海清平」四個大字。明嘉靖年間,中國東南有倭寇海盜危害,而陳煇提字時的萬曆丁未夏(西元1607年)正是金門最安定的一段時期,想來他是有感而發,才會題上「湖海清平」四個字。 至於旁邊「碧海丹心」四個字,則是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寫的。這個題字是文臺寶塔近代題字的一部份。其實,文臺寶塔雖然臨近虛江嘯臥碣群,明清兩代的石刻數量卻不多,一直到了民國五十六年之後,附近的石刻才明顯的增加,而這一切,與當時的國防部長 蔣經國先生有著極密切的關係。 民國五十六年九月十九日,當時的國防部長 蔣經國先生親赴文臺寶塔等地參觀,並做了多項指示,其中一項便是「古塔勒石上加刻歲寒松柏四字」,於是當年十月,黨國大老趙恒惕便在附近的大石提上了「歲寒松柏」四個隸書大字。 趙恒惕,湖南衡山人。曾遊學日本,參與同盟會。擅長書法,筆力遒勁,尤其擅長「八分隸」。曾任湖南省省長,兼湘軍總司令,國民政府遷台後任總統府資政。 民國五十七年二月,書畫名家張大千到金門訪問,遊覽文臺寶塔後留下了「國之金湯」四個字。大千居士的書法得自《鄭文公》、《泰山金剛經》筆法,風格凝重、奇逸剛健,除了兼有南帖北碑之味外,又能自出新意。在書畫上的成就,則被譽為「五百年來第一人」。 明代洪受《滄海紀遺》一書上有下述的記載:嘯臥亭後有石塔,上鐫賓石二字,及文臺寶塔、湖海清平等字,為明百戶陳煇書。 只是「賓石」二字距離虛江嘯臥碣群比較近,所以常被當作是虛江嘯臥碣群的一部份,不過隱蔽的位置也常讓去虛江嘯臥碣群探訪的人們忽略它的存在。 「賓石」兩個字在《金門馬祖地區現存碑碣圖誌》是解為「伏石」,但是「伏石」又該作何解釋呢?這就等待文史高手來解惑了。我比較好奇的是,為什麼這個「石」字會多一點? 在南磐山山腳下的濱海處有一塊大石頭,上面刻著「金門外,谷神完,賊舟泊,誰有生還?來者不信,即往而觀。」金門志上稱為「古讖石」,說是開浯時時即有此讖。但是若以唐代牧馬侯陳淵的年代來看,字跡似乎不該保存的如此完好,如果說是周得興建金門城時所書,那就比較可能了。
- Jul 31 Tue 2007 23:52
南磐山上奎星聳照-金門城文台寶塔及相關史蹟[國定古蹟]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