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應魁,字偉長,號榕齋,金門第一個武進士。
邵應魁聰慧過人,廿歲時參與鄉試就一鳴驚人,後來與俞大猷同遊文臺寶塔後,受到俞大猷的影響,棄文從武,明朝嘉靖二十六年(西元1547年)中丁未科武第,也是同安第一個武進士。嘉靖三十五年(西元1556年)因打敗倭寇有功,升至永寧衛指揮使,福建行都司都指揮僉事(三品官)。他的父親邵朴庵也在此時獲誥贈此官銜,現在東門城外還留有他的墓道碑。
縱使建立了不少的戰功,歷史對功臣卻總是苛刻的。文韜武略,膽識過人的邵應魁最後落得了辭官的下場,回到了出身地金門所城,過著寄情詩酒的生活。
邵應魁是「金門所」人,「金門所」也就是現在的「金門城」聚落。他在金門城內營建了一個園林,後來因為他大哥也喜歡這個園林,就把園林讓給大哥,自己遷居到禾山(在今廈門)去。
這個宅子幾經戰亂,如今幾乎已經找不到痕跡,只留下金門志中「金門有園林之趣」的記載。金門縣志則在卷二土地志中有「在舊金門城東門,即今珍珠石旁,有清風處三字,為應魁所提」的記載。
「珍珠石」是以外型像珍珠而得名,這一帶巨石林立,其中幾塊石頭上面有題字,其中的「珍珠石」是在民國五十五年刻的。如果依照金門縣志的記載在這塊石頭附近找「清風處」三個字,光看到巨石所在的荒煙漫草就夠讓人頭痛了,更何況這個三個字根本不在這裡,找了也是白找。
在這堆巨石間有一個水潭,水邊有塊石頭上刻了「珍珠湖」三個字。這裡從前被稱為「下大潭仔」,水源就在南側的巨石間,宛若天然的湖沼,旁邊有塊石頭被題上了「青蛙石」三個字。
從題字的這一面看,整塊石頭的輪廓像是一隻蹲坐的大青蛙,當然,這需要一些想像力。
有人說這一面比較像。可是我個人覺得這個角度雖然像趴著的動物,卻沒有青蛙眼或是青蛙腿的特徵,比較像是Q版的蜥蜴。
像不像不重要,見仁見智,但是如果想看將近五百年前邵應魁留下的刻字,這塊石頭就重要了,因為「清風處」三個字就在這塊石頭上,也因為這三個字,才確定了這裡是邵應魁的故居。金門縣志上的記述應該改成:在舊金門城東門,即今珍珠湖旁,有清風處三字,為應魁所提。把石字改成湖字。
「清風處」三個字就在「青蛙石」三個大字的同一個面上,採用行書字體,字跡已經受風化而不清,雖然說找的時候要花點精神,但總比被人亂描的好。從現存的痕跡來看,這三個字寫的很流暢,很有行雲流水的筆觸,題字者的書法應該不差。
在「清風處」附近仔細找找,還可以找到橫書的「清涼石」三個字,「清」字十分清楚,「石」字隱約可見,至於「涼」字則是幾乎不可見。這三個字的字型與「清風處」三字相近,應該也是邵應魁留下來的。
邵應魁故居不但屋宇片瓦不見,昔日的園林之景也只剩下兩塊石刻殘留至今,不過位置所在的「珍珠湖」是金門城中少有的水景,應該是個戲水垂釣的好地方。可惜民國六十年間的鄉村整建在湖畔建了不少的豬寮牛舍,讓美景霎時走樣,現在雖然經過綠美化,但是多數人都只注意到那個看似生態工法的水泥池,沒有人注意到這裡是金門第一個武進士的故宅遺址,如果能夠樹立一塊解說牌告訴訪客關於這裡的過往,配合上周圍的巨石景觀及鄰近的文台寶塔與虛江嘯臥碣群,也許可以成為一個新的風景帶,讓遊人更能體會金門城兼具人文史蹟與自然景觀的美麗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