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0522.JPG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嶽》

唐開元二十四年(西元736年),詩聖杜甫當時是二十五歲,遊歷東嶽泰山之後寫下這首氣勢雄偉的《望嶽》。但是,詩聖筆下「一覽眾山小」的泰山,嚴格說起來並不是一座很高的山。海拔一千五百公尺出頭的高度,不但不是五嶽中的最高峰,台灣的百岳每座山也都幾乎是它的兩倍高。然而,這並不影響泰山「五嶽獨尊」「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譽,它的磅礡氣勢也不會因此而稍減。

金門最高的山是太武山,海拔高度253公尺,列名台灣小百岳之ㄧ,山勢雄偉,不過金門「第一峯」石刻卻不在這個金門最高的山頭上。

DSC_0692.JPG

金門「第一峯」石刻位於金城鎮古崗聚落西側的無名山頭上,在某些資料裡將此座山頭稱為「面前山」。事實上,金門人對於無名的山頭大多以相對位置來稱呼,例如前山、後山等。這個山頭位於大古崗聚落前方,因此被稱為「面前山」。

有些文獻中則以石刻的名稱將此座山頭稱為「第一峯」,又因為山腳下有一塊形似頭巾的巨石,當地稱為「頭巾石」,因此這個山頭也被稱為「頭巾石第一峯」。

DSC_0696.JPG

如今要到「第一峯」石刻的路幾乎都已經被雜木及厚厚的落葉所掩蓋,如果不是金門部落部落長在前年曾經來訪,做過開路的工作,現在要走到石刻的位置只怕更困難。

話雖如此,並不代表現在上「第一峯」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這一趟跟部落長還有島主造訪第一峯,還是要依靠部落長在前方用開山刀整理路跡,才能夠到達。

DSC_0701.JPG

雖然這個石刻之前已經由部落長跟島主整理過了,但是石刻本身目前還是被絡石一類的蔓藤所攀附,而且植株已經大到已經開花了,所以這一趟造訪,自然要把這些蔓藤通通去除。

這一類以根攀附的植物,根部會分泌酸性物質,對於植物本身拓展領域當然是很有幫助,還可以幫助植物體固著在石頭上,但是這對石刻會造成傷害,會加速石刻的風化,因此去除這些植物是保存石刻不得不的工作。

DSC_0703.JPG DSC_0704.JPG

清除完石刻上附著的植物之後,可以發現石刻曾經被描上紅漆,雖然隨著時光流逝,紅漆已經剝落,但是仔細觀察,仍然可以在石刻上看見殘存的紅漆。

殘存的紅漆大多位於字跡雕刻的壁面,大多位於石刻的垂直面上。

DSC_0517.JPG

整理完環境,島主拿出紅色的粉筆,我們三個人分工合作,把字跡用粉筆描過,再仔細找找附近有沒有其他的石刻。不過找了半天,還是只有看到「第一峯」三個字,還有周圍的方框。至於「一」字左下方似乎遭受過人為的破壞,也許是砲擊,留下了一個內凹的痕跡。

依照陳炳容所著《金門的古墓與牌坊》一書描述,此石刻相傳是明代所刻,但是附近找不到其他的刻字,也因此無法得知石刻確定的年代。

DSC_0523.JPG

石刻所在的巨石下有天然岩洞,八二三炮戰期間,這裡曾經作為「古城村」的村辦公室。

依照前古城村長陳宗論先生的訪談紀錄:

古城村村公所在開戰後的第七、八天就被打毀了,爲因應戰時需要,村公所遷至頭君石第一峰的一座山洞裡。

此地應該就是村辦公室的舊址,訪談紀錄中的「頭君石」應該就是「頭巾石」。

DSC_0530.JPG

從現有的舊址來看,村辦公室應該是以天然石洞為主,再加上人為的施工挖掘,所以有些地方的切口相當平整。但是從周圍巨石散落的費為與相對位置來看,此地應該還是有被砲擊過。

DSC_0524.JPG

爬上第一峯石刻所在的巨石頂上,可以看見位於谷地中的大古崗聚落,更遠的地方應該就是古崗海岸。

依照陳宗論先生的訪談紀錄:

在頭君石第一峰的山頂,面朝東方,即能觀看到東海海面的戰況。有一天,我乘著砲隙爬上山頂,看到東海面停泊有七艘軍艦,距離金門本島大約在數千公尺之外,爲敵砲打不到的海面停泊著。那時我正在想,砲火這樣的猛烈,怎麼還來了這樣多軍艦。正想著想著,軍艦船門突然打開,海面上突然冒出數百隻小艇(編者:數量待查),只看小艇挺進劈開的水花,沒有看到海水。但轉眼間,中共砲火立即針對這片海域猛烈的砲擊,砲彈擊落在海面上,冒出水面的水柱高達數丈之高,小艇(水陸戰車)仍冒著砲火前進,從沙頭一帶的海灘上岸,那一幕我在頭君石看得一清二楚,對國軍的英勇奮進,當時我和王灶添看得眼淚都流出來了,至今仍無法忘懷。

如此看來,這個山頭雖然高度不高,視野卻相當良好,不但可以看見聚落,還可以看見遠方的海面,甚至讓老村長見證了八二三炮戰時期,國軍部隊在此的登路與共軍的砲擊。只可惜我們來訪時,海面霧氣太大,無法清楚的看見海面。

DSC_0541.JPG

第一峯所在的山頭,除了石刻下曾經是村辦公室之外,其實整座山裡還有不少的戰爭工事,不但有日治時期的防空土壕,還有許多國軍建造的坑道與掩體,只是在兩岸局勢變化的當前,這些戰爭工事都人去樓空,雜木蔓草成了新的主人,逐漸將這些見證歷史的過往逐漸掩蓋。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