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金門的老聚落與台灣許多地方一樣充滿了閩南風情,但是走在金門的老聚落中,你絕對分得出來它們與台灣聚落的不同,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金門的聚落裡常常隱藏的戰爭工事。

沒有人喜歡戰爭,也沒有人喜歡發動戰爭,但是當戰爭發生時總不能束手待斃,等著敵人上門,總得想辦法保護自己身家性命的安全。位在兩股政治勢力交界處的金門,老百姓對於安全防護有著比其他地方更多的關注。

也難怪,從民國四十三年開始的「九三砲戰」到六十七年十二月十五日中共全面停止對金門砲擊,長達廿四年的時間裡,金門的土地上總是砲火瀰漫。

金門的老百姓是痛苦的,當砲彈從一水之隔的對岸投射過來的時候,部隊可以躲在堅固的軍事碉堡裡,但是人民呢?人民只能躲在磚瓦甚至是土角的屋子裡,就算躲在床底下,屋瓦又能承受多少炮彈的攻擊?所以八二三炮戰後的死亡人數中,百姓的死亡人數永遠超過軍人,而這也造成金門人在這段期間大量從軍的特殊現象。

不是金門人特別不怕死,也不是金門人對砲擊習以為常,而是因為從軍後可以躲在堅固的碉堡裡延續家族的香煙。

最早期的金門百姓是延續日據時期躲飛機轟炸的思維,在聚落附近的土壁上挖一個僅夠兩三人容身的「防空洞」,人躲進去的時候要用爬的,然後靠著洞壁坐下,靜待轟炸的結束。不然就是在自己家中弄一個小房間,用沙包當牆壁,門板當頂,門板跟屋頂間放上一堆雜物,有錢一點的人家則是用石板。這一類簡便的防空洞在八二三炮戰後通通不靈光,加上不知炮戰何時會結束,百姓就開始思考要怎麼建造更堅固的防禦工事。

所謂眾志成城,金門人採取的方法是合力建造掩體。周圍的街坊鄰居先找一塊空地,然後挖一條深溝,溝的兩端作階梯讓人可以入內,溝底再把它挖大或是繼續挖通到他處的通道。在砲擊頻繁的日子裡,人們總是盡快的挖好壕溝,再來就是利用躲炮彈的時間把洞裡的土挖出來,等到砲擊結束後再把土倒到洞頂。這樣不但是廢物利用,還可以增加防空洞頂承受的力量。除了廢土之外,人們還會加上牡蠣殼,除了可以減輕重量之外,還可以緩衝炮彈的破壞威力。

不過,這種防空洞遇到「鑽砲」也派不上用場,「鑽砲」的砲彈落地後不會馬上爆炸,會向地下鑽,所以這種防空洞遇上了鑽砲,傷亡常常非常嚴重。

還好,後來有外援,「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補助鋼筋水泥,工兵負責營建,新的鋼筋水泥防空洞才開始在金門各聚落中出現。

民間的防禦工事發展到這時候,算是比較能保護老百姓了,雖然還是有躲在防空洞中被砲擊身亡的例子,但已經是少數了。

整個烈嶼島上曾經有四百六十個各式的防空洞,只是隨著炮戰的終結,許多防空洞都被填平,土地被重新利用,也許再過幾年,這些防空洞就會完全的走入歷史吧!

青岐的防空洞,有著與大金門本島不同的主要色調。這裡鄰近黑色玄武岩的產地,防空洞的取材自然是因地制宜,也因此這個防空洞夾雜了許多黑色的石頭,有了與其他地方不同的風情。

黑白夾雜的石塊裡,有一塊特別不一樣,上面刻了一個大大的「福」字。

從它的材質來看,它應該原本是某個古墓的一部份吧!只是現在保護的不再是埋入土中的墓主,而是同樣以地下為安身之處的金門百姓。

如果可以,當然是希望一輩子都不要用到防空洞,如果用到了,防空洞真的可以保護安全嗎?

這是青岐人共同的疑問,卻是個無解的疑問。

「福」字碑就在防空洞最明顯的正面牆上,只希望這塊石碑能夠真的守護躲進防空洞的人們,讓他們福大命大,能夠躲過每一次的砲擊。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北雁南飛 的頭像
    北雁南飛

    北雁南飛-金門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