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前線,很多台灣人想到的是金門與馬祖,這兩個地方雖然行政上都屬於福建省,卻為海峽這端的台灣島看守了許多歲月,但是很少人知道,在金門與馬祖中間還有一個屬於福建省莆田縣的島嶼鄉,這個319鄉中面積最小的鄉與金門與馬祖構成聯合陣線,卻得不到與金門馬祖同樣的重視,這個地方就是-烏坵鄉。

烏坵雖然屬於莆田縣,距離湄洲島也只有20海浬,但因台海局勢的關係,目前是由70海浬外的金門縣政府代管。弔詭的是,從金門卻沒有固定通往烏坵的船班,烏坵的對外交通主要是靠每個月三次從台中港出發的運補船。在這樣幾乎是與世隔絕又位居軍事要津的地方,聚落便顯現出濃厚的戰地風情。

烏坵鄉有兩個聚落-大坵與小坵,各自位在大坵嶼及小坵嶼上。大坵聚落是烏坵鄉的行政中心,鄉公所、警察局、郵局,及現在已經廢校的烏坵國民小學都在這裡。國小雖然已經廢校,校舍卻成為聚落商店集中的地方,這是某任烏坵軍事指揮官的政策,將散佈在大坵島上的商店集中管理,因此也有人稱這裡是「烏坵的西門町」。烏坵國小的校舍很有戰地的感覺,迷彩的建築色彩讓人一眼就知道大坵是軍事要地。

同一個廣場的另一個方向有一棟一層樓的建築,建築的山牆上有一個被抹上迷彩的國徽,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在這著戰地前線的聚落裡,國徽原本的青天白日色彩顯得過度的明顯,所以必須入境隨俗地畫成迷彩?這棟建築的雨遮上可以看到「九九一營站」的字樣,它與烏坵國小校舍一樣,如今的用途都是店家,主要販售餐飲小吃,是大坵聚落中非常具有戰地色彩的一景。

湄洲是媽祖的故鄉,與湄洲同屬莆田縣的烏坵自然也有祭拜媽祖的廟。在這個戰地聚落裡,神明也需要偽裝迷彩來保身,或許該說是居民對神明也有一份關愛之心,擔心普通廟宇鮮麗的色彩會讓它成為敵人攻擊的目標。大坵聚落的「天上聖母廟」外觀除了屋頂之外,建築本身及香亭等附屬建築外觀都漆上了迷彩,宣告這是一座位於戰地的廟宇。

大坵聚落位在大坵島南邊,地處向西南下降的坡地上,藉此抵禦嚴寒的東北季風,而凜列的東北季風也讓大坵的傳統建築低矮而緊密。聚落中的傳統建築主要集中在中心位置,多為當地所產的輝長岩、花崗岩、玄武岩及閃長岩等石材加上木料疊砌而成。自行建造的房屋沒有一定的格局,屋牆也多採用亂石砌,顯現出素樸而簡單的民居趣味。

石屋中有數棟二層樓的建築,其中以阮姓人家的住宅最具當地特色。這棟房子最早是湄州島漁民出海工作時躲避風浪及休憩時取用當地石材所搭建的房舍。民國37年國共戰爭之後,阮姓人家遷居到此,並將此屋加以整修。此屋主體為二層樓結構,二樓有門,可通至附屬建築的平頂屋頂,進行曬紫菜或魚乾等漁事工作。

大坵聚落的平地不多,居民常會利用住家周圍的空地栽植蔬果供自家食用,所栽植的作物也多以生命力強,容易照顧的種類為主,例如水果類的芭樂,蔬菜類的南瓜、蕃薯都是常見的作物。

整體而言,大坵聚落的傳統建築是以花崗岩等當地石材為牆基亂石疊砌,屋頂是架木楹後覆蓋瓦片。建築與建築間為了減少強風的為害,巷弄大多蜿蜒曲折,頗有九曲巷的感覺,巷弄間長滿了俗稱「海芙蓉」的「蕲艾」,常常將轉角的畸零地覆蓋上一層帶著銀灰色的綠毯。

沿著聚落裡的巷弄行走,不時可以發現木柱或是容器上有文字或圖繪,內容大多與烏坵最著名的烏坵燈塔有關,尤其是在烏坵燈塔最後一任主任-高金振先生的故居附近,此類的圖文創作特別集中。

依照大坵聚落耆老的說法,最早的大坵聚落只是湄洲島漁民出海捕魚的中繼站,居住者大多是季節性來此採集螃蟹、龍蝦、蝦米及丁香魚等漁產,每年農曆九月左右前來,隔年三月離去,常住者唯有看守燈塔的蔡姓及高姓家族。高姓後人近來努力推動燈塔重光的運動,並推動將燈塔列為國家級古蹟。

目前大坵聚落的傳統石屋許多採用了海砂混擬土的結構,尤其是屋頂的部份幾乎少見過去的木楹覆瓦結構。這除了是因為早期的木料及瓦片皆來自大陸,國共戰爭後兩地的交通中斷,資源取得不易,使得因為「空投物資」所造成損害的民宅修繕不易,只能取用軍方資源來進行重建。

大坵聚落的石屋現在已少有人居住了,大多作為儲存空間使用,居民大多居住在聚落前方新式的鋼筋混擬土建築中,因此石屋大多門戶深鎖,屋前也多堆滿雜物,少見人跡。

因為避風的緣故,大坵聚落的傳統建築外牆少有開窗,如有開口也不大,因此這些房子內部的採光普遍不佳,但是看似隨意堆疊的石牆,晴空下卻很有素人藝術的樸拙美感。

 

大坵聚落是大坵島上少數可以盡情拍照的地方,以晴空為背景的漁村聚落裡,石造房屋有著獨特的漁村風情,是個適合擷取美景的好地方。除此之外,行走在聚落中也可以體驗大坵聚落獨特的生活方式。最早大坵島上據說很多地方都有民家,後來成為戰地前線後才將居民集中到這裡,將老百姓集中管理。

 

成堆的螺殼曾經是居民謀生的必備之物,火燒後製成的石灰是栽培紫菜的必備之物,每年夏天過後,都可以在海邊看見被灑上石灰的岩塊。

浮球上的簡體字告訴人們,這裡距離大陸有多近,近到漁具來自大陸。



隨處可見的軍用品則是軍民一家的見證。



大坵聚落裡隨處可以看到海芙蓉,惡劣的環境雖然讓它無法長的很高大,虯結的莖幹卻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厚實的葉片則讓這裡的海芙蓉有著比其他地方更濃郁的香氣。

大坵聚落有不少保存良好而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建築,如何針對聚落的特性再利用,展現屬於大坵的地域風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考驗著在地人智慧。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