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38年(西元1949年),中共部隊渡過長江,當時福建省政府朱紹良上將派省府調查室主任兼保安副司令王調勳將軍帶領一批屬於情報系統人組成一群不屬於軍系的部隊協助當時的國民政府轉進,最後留駐在閩浙沿海的島嶼上,這支游擊隊沒有辦法領到國家的薪餉,一切都要自力更生。大陸失守後,這支部隊收納了許多義民,人數日漸增加,在位居前線卻兵源不足的情況下,部隊對想加入的人幾乎是來者不拒。在這種情況下,逃到烏坵的游擊隊幹起了沒本錢的買賣,不但打家劫舍,還會搶奪過往商船的貨物,儼然是海盜集團,一直到民國41年(西元1952年)美國西方公司的經援來了,游擊隊也與台北的國民政府搭上線,且整編為「反共救國軍」(東海部隊),並開始領軍餉及補給。民國47年(西元1958年),反共救國軍四十五支隊奉令調到台灣,留在烏坵的三百多人則被編入福建省反共救國軍的特勤大隊,國民政府委託同屬福建省的金門縣代管烏坵鄉,同年七月成立戰地政務委員會,一直到民國81年(西元1992年)才解除,實施地方自治至今。

烏坵現在呈現出的地景地貌主要是受到國共戰爭後駐守的部隊所影響,之前民宅的木料有許多被當成了柴火燒掉,而且民國38年前烏坵的常住居民也不多,國共戰爭後留下來的居民也沒有豐沛的物資,所以島上主要的建設多成於部隊之手,今日的景象大多是民國45年之後所建造的,聚落也是在部隊進駐後逐漸成形的。

只要是部隊,就需要有集合的場地,露天的場地可以尋找地勢平坦的地方使用,可以擋風避雨的場地就不容易找了。因此,民國49年5月29日在興建了「介壽堂」,作為部隊室內集合的空間及電影院,旁邊則依據需要興建相關附屬建築,前棟為理髮室、撞球室、桌球室,後棟為圖書館、閱覽室、雜貨店、冰庫等空間。民國57年「中正堂」完工,部隊集會從此改在中正堂,「介壽堂」則改為軍民共用的空間。主體建築的雨遮上水泥塑著「九九一營站」字樣,周圍附屬建築的用途也有所改變。

無論「介壽堂」功能再怎麼改變,它與附屬建築都是烏坵鄉中的重要地標,從大坵碼頭走到聚落之後,就可以看到這個建築群。

原為軍事建築的建築群自然免不了銅像,雖然台灣本島許多地方都在推行所謂的「去蔣化」,但不能否認蔣家人曾經在近代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事實。在這個幾乎駐軍與居民所共同使用的場域空間中,蔣介石的銅像受到很好的照料,不但銅像本身不見鏽蝕,周圍環境也保持的十分整潔。

舊介壽堂建築如今被稱為「九九一營站」,建築本體是鋼筋水泥建築。整個建築平面為長方形,正面入口處有一個突出的雨遮,目前建物狀況良好,仍在使用中,與後來興建如今被列為危屋的中正堂相比,建築者的取材與用心明顯優於中正堂。

這棟一層樓的建築樑柱系統的構材是鋼筋水泥,牆面則是取用烏坵當地的石材,黑色的部份是取自海邊的玄武岩,黃色則是山中的花崗岩。正立面因為迷彩油漆看不出原本的材料質地,但側邊牆面可以明顯看出亂石堆砌的牆面。

面對「九九一營站」(舊介壽堂)建築本體的右邊有前後兩棟建築,前棟現在是「大媽雜貨店」,裡面販售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物品及部隊所需的日用品。一層樓建築屋頂的看版上隱約可以看出「撞球部」及「理髮部」的字樣,現在除了當作雜貨店之外,似乎成為了儲藏空間。

右後棟建築有著與其他建築不同的色調,這一棟建築可以說是烏坵的「商業中心」,最左邊是全鄉唯一的自動提款機,右邊則是辦理儲匯的郵局。

郵局的屋頂上有大大的「軍郵局」三個字,門楣上則掛著「金門烏坵郵局」的牌子。軍郵是一種臨時特種郵遞組織,戰時全力承擔各據點間通郵運輸等艱難任務,這些任務,沒有軍方支援很難順利完成。現在由於兩岸關係緩和及外島駐軍減少,所有軍郵局都在今年更名為普通郵局,軍郵人員都解召卸下軍職,回復民眾身分繼續為郵政服務。

「九九一營站」(舊介壽堂)雖然不再是部隊室內集合的場地,建築的外觀依舊充滿軍事氣息,正立面的國徽、「毋忘在莒」的標語及迷彩的偽裝色調,無一不讓人有身在戰地的感覺。

現在這個空間是軍民共用的空間,房子前半部是民間開的小吃店,後半部則仍歸部隊使用,目前作為餐廳與廚房。前半段的立面建築可以自由拍照,後段的部隊使用空間則有管制,不得隨意進出攝影。

面對「九九一營站」(舊介壽堂)左邊的建築屋頂最末端有「文康中心」的字樣,不過似乎目前沒有特殊用途,大門深鎖,不知道是剛好沒開還是本來就沒有開,再往左則是一個儲水池。

從「大媽雜貨店」往蔣介石銅像的方向看過去,廣場的一側是漆成迷彩的「烏坵國小」校舍,另一側則是兩間空屋,空屋往下就是「公共廁所」,廁所的屋頂上修有觀景平台,可以遠眺烏坵的海景,天氣好時可以看見大陸。

這些建築與「九九一營站」(舊介壽堂)圍出了一個廣場,藍天白雲下充滿了陽光的感覺。

「烏坵國民小學」是在民國55年(西元1966年)成立的,當時是利用村公所的建築,一直到民國71年(西元1982年)才搬到九九一營站附近的這棟建築裡,民國76年(西元1987年)烏坵國小結束教育任務後,居民進著作為飲食店使用。

「烏拉圭」是其中一家店,裡面什麼都有,除了飲料、焗烤、三明治外,還可以看漫畫,老闆非常健談,也非常熱情,在這次的烏坵之旅中給了我們許多協助,我們離開烏坵時他還來碼頭送行。

銅像左前方有一個綠瓦紅柱的涼亭,上面寫著「莒光亭」,這是整個廣場中除了公廁屋頂的觀景亭外,唯一可以遮陽避雨的公共空間,坐在這個亭子裡讓清涼的海風吹拂是炎炎日頭下最舒服的享受。

從莒光亭往銅像的方向看,除了整個廣場一覽無疑外,還可以看到遠方的「烏坵燈塔」。燈塔附近是管制區,平常不能隨便靠近。這個由舊介壽堂及相關建築群所圍出的廣場一直是我們在烏坵活動時集合的場地,也常見當地居民在此走動,以這裡商店集中的情況來看,阿兵哥應該休假時也會來這裡活動。只是隨著部隊兵員的減少,烏坵的軍人越來越少,過去因為駐軍繁榮的商業活動如今也日漸減少,居民與軍方之間相處模式會有怎麼樣的改變沒有人知道,如果能保持共生共榮的互動關係,烏坵一定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