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114.JPG

金門的福建省政府辦公室(舊中正紀念圖書館)前有一個類似烏龜的石雕,大部分的人只是匆匆行過,很少人對這個所謂的「石龜」或「龜座」投以關愛的眼神,更少人去探討它的來歷,還有它為何在這裡?

如果仔細看這個「石龜」或「龜座」,可以發現它的背部平整,讓人感覺上面本來應該還有其他東西,然後看看它的頭,好像又不像烏龜是平整的,多了許多線條。

其實這個石雕本來是石碑的構件之一,而它也不叫「石龜」或「龜座」。在功能上,它被稱為「碑座」,上面雕刻的動物也不是「烏龜」,而是傳說中的「贔屭」。

相傳龍有九個兒子,每個兒子都像龍卻不是龍,其中的第一子叫做「贔屭」,又叫作「霸下」,龍頭龜身,喜歡負重。人就把牠的形象刻在碑座上面,希望牠能穩穩的馱住石碑,這便是碑座為何刻贔屭的原因。但是因為外型真的太像烏龜,刻有贔屭的碑座有時會被叫成「龜趺」(趺,音ㄈㄨ,原意是指盤腿打坐)。

金門福建省政府前的這個贔屭碑座本來的位置不在這裡,而是位於金城鎮官裏聚落通往賢庵國小的土徑上,後來才移到當時的中正紀念圖書館前,後來圖書館變成了省政府,但贔屭碑座還是留在原地。

依據楊樹清所著的〈海上仙洲金門〉一書的資料,在官裏時,碑座上原本還有一塊石碑。石碑正面有兩道模糊的文字,右端因為埋入土中而無法辨識,左端則隱約可看出「封太安人贈淑人許氏神道」的字樣。這塊石碑原本是塊「墓道碑」,如今碑座被移到在省政府前(舊中正紀念圖書館),碑身卻不知去向。

在金門縣文化局碑林裡的「蔡希旦墓道碑」最左一排碑文是「封太安人累贈淑人許氏神道」,也許兩塊碑原本是在一起的。

以這座贔屭碑座上雕刻的線條來看,應該是明代的作品,裝飾不似清代的繁複,有一種古拙的趣味。依照明代的官制,要三品官以上才能使用贔屭碑座,所以它原來的主人應該也是大官,而且神道碑所立的的地方應該在古官路旁邊。不過詳細的故事就需要更多的資料出土才能得知了。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