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是一個多姓聚落,聚落裡居住著林、方、蔡、吳、洪、孫、陳、葉等各姓人家。與許多烈嶼(小金門)傳統聚落是以單姓為主的狀況很不一樣。為什麼會這樣?說穿了,就是風水。
據說青岐洪氏先人來到烈嶼時,最初是則要在西方聚落這裡落腳的,但經過勘輿之後,發現這裡的風水不利於單姓聚落的發展,是個「雜姓地」,而且聚落中風水最好的地方已經蓋了廟,所以只好離開西方另覓佳地,最後才在青岐定居。
現在的西方聚落雖然是個多姓聚落,但以「林」姓為最大姓,是明朝時從「下林」分居而來,雖然說西方林氏的開基祖後來因為捕魚方便與長子遷居「雙口」,但其他族人依舊留在西方,繁衍成為現在西方聚落的林姓居民。
現在西方聚落中的林家祖厝大約建於明末清初,每年農曆10 月17 日在此會有祭祀。建築格局是主屋加雙護龍。林家祖厝加上左右的「突歸」之後成為五開間,這種五開間的雙突歸又稱為「六路大厝」,這是因為它的隔間牆總共有六道。至於它所用的建材,建築本體牆身腰堵以下是平砌的花崗石板條,上緣抹灰,後牆則為磚石結構,以「出磚入石」的方法建構。屋頂則採用「硬山擱檁」,也就是說山牆完全封住木屋架,桁條直接擱放在牆體屋架上的結構。整體給人的感覺非常古拙樸實。
「突歸」與「護龍」一樣都是房屋主體往橫向伸展的布局形式。「突歸」是房屋主體向左或向右增建一開間,這個增建的部份就叫做「突歸(規)」或是「落歸(規)」,左右兩邊都有「突歸(規)」的房子就叫做「六路大厝」。「突歸(規)」的屋頂大多是圓脊形式,但林家祖厝是少見的燕尾形式。
「護龍」是正屋山牆外再築建一座面向主屋的房舍,依附大厝而建,有「拱護大厝龍脈」之意。「護龍」的屋身與主屋同長,整座「護龍」在空間上有隔成一廳兩房、一廳三房、二廳四房等不同的格局。與主屋之間有「天井」,而以「過水廊」和正屋的「巷頭門」相通,通常「護龍」會闢一個與正屋大門同向的側門,以供出入。 但西方林家祖厝的「護龍」沒有開側門。
增建的突歸(護龍)讓房屋成為有五開間、六道牆,金門地方稱這種形制為「六路大厝」,是一個完整共同防禦的單元,具有守望相助的生活功能。
「林氏六路大厝」的後牆使用「出磚入石」的砌法,這是閩南泉州傳統民居築牆的一種基本形式。相傳明萬曆年間泉州次發生大地震,市區許多民房倒塌,人們利用倒塌的殘磚碎石進行有規則的混合砌築,石為豎砌,磚為橫疊,砌到一定高度後,石與磚互相對調,以使受力狀態平衡。由於砌築時將紅磚略微突出,白石稍稍內縮,所以俗稱「出磚入石」。這種築法雖然簡單粗糙,但紅磚與白石的色彩對比明快,簡樸自然,別有一番情趣。
身為祖厝的「林氏六路大厝」並沒有太多華麗繁複的建築裝飾,就連採用的建材也不是太過高貴的材料,幾乎是就地取材建築而成,所以在正門右下角可以看見一塊漆黑的石材,這塊石頭應該就是取材自烈嶼島上的玄武岩。
因為簡單,門楣上的八卦辟邪務就被突顯出來。時間在這塊木製的八卦牌上留下了歲月的痕跡,也表現出林家祖厝的樸實無華。
其實「林氏六路大厝」應該是整個西方聚落中最多遊人造訪的所在,只是人們大多只注意到它屋後右背側鑲嵌的石獅爺,卻少有人走到屋子的前面仔細端詳這一棟看似平凡的屋宇,知道它名列金門縣歷史建築名錄之中的人可能更少了,不過「林氏六路大厝」一如以往的靜默,以祖厝的身分,在這恬靜的聚落裡守護林家後代的子子孫孫。
基本資料:
名稱:林氏六路大厝
類別:歷史建築
古蹟類別:歷史建築
種類:建築物類
公告文號:府教社字第0920057150 號
公告日期:2003/12/01
行政區域:金門縣 烈嶼鄉
地址或位置:西口村西方36 號
定著土地之範圍:資料尚未填寫
指定理由: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創建年代:清康熙年間
是否開放:是
是否收費:否
資料來源: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http://www.hach.gov.tw/ha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WA09602000533&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templateType=1&caseMenuId=15&siteId=10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