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崗聚落中最顯眼的建築應該就是這棟洋樓了。
白色的大洋樓,氣勢恢弘壯觀,顯現出興建者所擁有的龐大財力。
這棟正面三塌壽的洋樓建於1933年,興建者是古崗人董允耀。他原本是在古崗賣豆腐,因為生活困難,不得不在十幾歲的時候跟著鄉人到印尼泗水謀生。初到異地的他,先是做小工,日子過的也苦,好不容易存了一點錢之後,從事「辣椒粒」的生意。累積了一點財富之後,董允耀跟人合夥經營船行,專門往來南洋一帶。慢慢地,財富越來越多,於是他匯款回古崗建造了這一棟宏偉的大洋樓。
這棟洋樓最大的特色是正面山頭上的圖像,西式山頭上相對的兩隻大象間有三棵椰子樹,充滿了熱帶亞洲的風情,也告訴人們,這裡的主人是在南洋發跡。雙象圖上方用英文寫了「Dang Oen Yauw」的字樣,這是主人董允耀名字的閩南語發音。
當然,沒去過海外的鄉人自然是看不懂,但是把「番文」放在最顯眼的地方無非是告訴眾人,這裡的主人在海外發達的事實。
董允耀洋樓除了建築本體的洋樓之外,後落還有廣大的建築空間,整個建築群的規模在金門現存洋樓中算是大的。
後落房舍的屋頂在很早以前就坍落了,從目前殘留的痕跡來看,當初的屋頂除了二導水的斜頂之外,應該還有磚坪。
前後落之間的天井是屋主的私有空間,前後兩棟建築間有可以遮雨的走廊相連。
整個洋樓的範圍還包括了庭園、圍牆及門樓。門樓為中式建築,也是建築群主要的出入口,紅磚為主體的建築上有精美的灰泥裝飾。
門樓上掛著「玉笋流芳」的門額。董氏雖然是古崗的大姓,但古崗的董姓其實屬於不同的兩個分支,所以古崗董氏有兩個「豢龍」及「玉笋」兩個不同的堂號。
「玉笋」也寫作「玉筍」,此派先祖來自福建沙堤,據說沙堤董氏宗祠的天井左側聳立一塊天然「石筍」,露出地面約有3.5公尺。傳聞這塊石筍吸收日月精華及地氣會不斷長高,有「活筍」之稱,所以沙堤董氏這一支便以「玉笋」為堂號。後來有人把女人穿過的裙子蓋在上面,從此「石筍」便不再生長。
董允耀洋樓建築本體前有一棟一樓的迴向,所以說整個洋樓的建築群包括了洋樓、後落附屬建築、前迴向、門樓、庭園、圍牆,還有一口古井。
庭園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前迴向右後側的老龍眼樹,龍眼是生長緩慢的樹種,這棵龍眼的胸徑超過一人合抱,可能是目前金門龍眼樹中胸圍最粗的一棵。
古崗是個濱海的聚落,早年金門常有盜匪從海面登陸,規模廣大的董允耀洋樓很可能成為盜匪攻擊的目標,為了避免盜匪來襲,種個洋樓到處充滿了防禦的機能設計。其中一二樓之間的樓梯間有可以用手推拉的鐵捲門,如果盜匪真的攻進了洋樓建築內,人員可以逃到二樓後拉上鐵門,讓敵人不能作進一步的攻擊。
除了鐵捲門,洋樓二樓的陽台也架起了鐵窗,關上鐵窗,敵人就無法從陽台爬上來。
當然,在敵人攻進洋樓裡之前還是會遭受攻擊的,一二樓的樓層間留有不少槍孔,當敵人踏進一樓外廊時,二樓的人就可以從槍孔開槍制敵。
在日本佔領金門的時期,屋主到印尼「走日本」兩三年後才回來住。日本戰敗後,國軍來到金門,要求住在二樓,並要屋主繼續住在一樓,但屋主覺得跟軍人住在一起太過複雜,所以搬到其他地方去住。從1949年開始,這棟洋樓住過工兵、炮兵及海龍成功隊,工兵拆了二樓的門窗,有些拿去構工,有些拿來當柴燒。
炮兵則是在屋旁蓋了一做防空洞,當對方砲擊的時候,部隊還可以躲在裡面繼續辦公。
海龍「成功隊」則是在洋樓立面大門兩旁留下了兩幅浮雕,留下他們曾經在這裡駐守的痕跡。
無論什麼樣的部隊進駐,都在洋樓裡留下了屬於自己的印記。
如今,部隊都離開了大洋樓,但再屋內的牆上留下了一面大國旗,逐漸斑駁的漆色像是洋樓逐漸隱去的歷史,也許有一天,他們都會消逝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繁複的圖紋下,曾經作為許多文獻範本的木質百葉窗已消失蹤跡,取而代之的是封閉的木板及外面的鐵欄杆,緊閉的窗扇像是封住了過往的記憶,曾經在裡面活動的人們也逐漸散去,只留下日漸風化的建築讓人遙想屬於洋樓過往的每一段輝煌。
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名稱:董允耀洋樓
類別:歷史建築
種類:建築物類
公告文號:府教社字第09200570號
公告日期:2006/03/31
行政區域:金門縣 金城鎮
地址或位置:大古崗84號
定著土地之範圍:金城鎮古崗村段0278-0000地號
指定理由:1.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2.具有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價值及潛力者
法令依據:具有文化保存價值
創建年代:光復以後 (1933)
所有權屬:私有
是否開放:否
是否收費:否
資料來源:文建會文資總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