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浦古城出土了!?

 

今天的金門日報上看到了這則消息:「今城坍一層田浦城明遺古城牆重見天日?

一直以來,田浦古城是否至今仍然存在都是被爭論的焦點,雖然說大部分的人都能接受現在看到的田浦城牆就是蓋在田浦古城上面的說法,但是現在看到的城牆到底有多少部分是古城牆?只有城基?還是牆身的一部分也是?如今因為施工而使現在的田浦城牆坍落,露出裡面的石塊,證明當地傳說現在的田浦城是「新城包舊城」,城牆是「牆內之牆」的說法,不管這些出土的石塊是不是明代的遺物,起碼它證明了現今田浦城的位置就是田浦古城所在。

金門是個兵燹之地,田浦古城從1387年建造完成之後,六百多年來幾次的破壞及重建成了現在的樣貌。如果說現在的城牆沒有坍毀,沒有露出裡面的老城牆也就算了,現在既然這些見證歷史的實物出土,為什麼要把它再埋回去呢?如果將來覺得有保存價值,難道要把上面新建的部份再挖開來嗎?

田浦人愛惜古城,地方的聲音是偏向保存,就算這些石塊堆疊的沒有以前整齊,那是否可以把這些石塊取出,然後在適當的位置做展示,這樣不是可以更豐富田浦的觀光及文化資源嗎?台北城北門附近出土的城牆石不就以裝置藝術的方式在捷運地下街裡重生了嗎?

再把出土的明代城牆石以漿砌的方法封在新牆中,然後外圍作一個仿明的古城牆,說真的,這種作法能展現出什麼樣的歷史感?我很懷疑.........

古城牆保留的案例,台灣的台南,左營,恆春等地都有先例,或許田浦古城的城牆不夠完整,但是留住出土的城牆石做為解說的材料,絕對會比指著新牆告訴人家新牆裡面包著舊牆有意義的多。

當然,如果能以切面的方式在原址保住這些石塊,讓來者可以看出城牆的結構那就更好了,畢竟這是金門目前所知唯一新牆包舊牆的所在,這在整個台閩地區說不定還找不到第二個例子。

無論如何,先趕快找人鑑定一下這些城牆石的年代吧!這城牆石的年代應該也是田浦鄉親關心的焦點吧!如果真的要封起來,起碼留一塊城牆石放到金門鎮總兵署或是留在田浦適合的地點作展示吧!

 

相關報導:

今牆坍一層田浦城明遺古城牆重見天日﹖ 記者張建騰/金沙報導 
971104d1.jpg

今牆坍一層,舊牆露一層;今牆包舊牆?今城包古城?田浦城城牆的表層坍落,用怪手挖掘後,露出了「牆內之牆」,居民認為出露的牆段就是是明遺的古城牆,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有人建議政府請專家鑑定看看。

據一位六十幾歲的田浦居民表示,過去他們曾經向政府單位反映過,現在的田浦城圍牆中,包有古城牆,但此說未被採納。最近,福建省政府補助的工程進行時,挖出了一段疑似古城牆的建築;居民希望政府或專家學者能鑑定看看。根據田浦村的耆老柯能靜過去的憶述,田浦古城的城牆,的確並未完全倒塌或拆移。

對於出露的古牆,金沙鎮公所昨天曾前往會勘,相關人員並不懷疑出露的部分就是明代古牆。鎮公所正以福建省政府補助的二千萬元進行田浦村的空間整建,原本有意將出露的牆段做為展示之用,但因為出露的部分並不完整,因此仍決定按原定計畫,以漿砌塊石的方式,修復國軍所築的今牆,並模仿明代的城牆美化,把真正的明代古牆,保留為牆內之牆。鎮公所的人員表示,古蹟的部分要如何修復或利用,並非鎮公所和承商的能力所能勝任,必須留待上級政府制定理想的政策。

田浦在清代稱「田浦寨」,位於「十八都」(金門在清代屬同安縣翔風里,分為十五都、十六都、十七都、十八都、十九都、二十都)。根據清代《金門志》的記載,田浦在明代為一座巡檢司城;周長一百五十丈,基廣一丈,高度為一丈八尺,有四個窩舖和東、西兩門,但在清代就已頹圮。

《金門志》根據《海紀紀遺》、《泉州府志》的記載加以綜述,指出明太祖洪武二十年(西元一三八七年),江夏侯周德興曾在官澳、峰上、田浦、陳坑、烈嶼等處設置巡檢司。每一座巡檢司的人員配置如下:從九品巡檢一員、司吏一名。每司原編弓兵一百名,工食兵的兵餉都是七兩二錢。

明世宗三十九年,以兵興用人的緣故,裁減了三十名兵額,扣銀並改由布政司充餉,後來又裁減五十名。嘉靖四十二年,各司只留十二名,以備哨探盤詰。到了明神宗萬曆九年,陳坑、田埔都被併司裁革,只有峰上存三十八名、官澳存三十二名,烈嶼存一十九名。

明清駐兵的地方叫「汛地」。清代曾在田浦設汛,稱為田浦汛,並有煙燉三座,配兵十三名。清軍設汛,初期是為了防備鄭成功的軍隊,後來是為了防臺灣的變亂,其後轉為防盜,最後則成了地方保安基地。

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進駐金門後,田浦也是重要的軍事據點。據居民表示,兩蔣巡視田浦時,認為城垣破舊,因此駐軍才加以整修。當時整修的工法,就是鎮公所人員所稱的漿砌塊石;漿就是水泥沙漿。

汛兵最早屬於福建水師提督衙門,後來歸金門鎮總兵所轄。諸汛還包括:料羅官澳水汛、料羅砲臺汛、陳坑汛、峰上汛、青嶼汛、金山港汛、劉澳汛……等。

田浦是一座古城,在金沙鎮公所今年四月完成的「田浦、大地生活空間計畫暨環境規劃設計委託服務工作總結報告書」中,已對田浦古城提出了規劃設計準則及基本設計方案。

對於田浦古城,報告書中所提的設計理念如下:古城修護是有必要的,但不可影響原來的佈局與形式。

根據報告書的說明,田浦城曾於明神宗萬曆十二年(西元一六一四)年重修,又在清康熙二年(西元一六六三年)燬於兵亂;民國五十七年(西元一九六八年)再度整修為今貌。這座田浦城是金門唯一一座保有城基與城區範圍的古城,具有極高的保存價值。

設計與規劃的方向如下:一、儘管田浦古城的歷史風貌多已不存,但古城牆的修護仍有必要。二、宜以殘蹟保存的方法穩固牆段,防止進一步崩塌。三、近期坍塌的牆段,儘可能以原有石材及工法修護,並局部開挖至牆基腳,以展示不同時期的城牆斷面。

根據規劃設計單位(城拓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對田浦城所做的SWOT分析。田浦城的優勢包括:田浦城三面環海,景色壯麗(「浦城日出」為古代金門八景之一),具有明顯動線入口;是金門唯一保留城基與城區範圍的古城,具有極高的保存價值。

田浦城的劣勢包括:城牆已遭破壞,僅存城牆基座。軍方撤出後,缺乏維護管理,環境雜亂。周邊指標明顯不足,照明設備不足,容易發生危險。

田浦城的機會包括:位於金沙鎮右岸遊憩路線之下端點,可連結五虎山風景線與太湖風景線;具有豐富的文化、歷史等人文資源及軍事風情;可以用古城為主題,發展觀光活動。

田浦城的威脅包括:新建民宅影響景觀;排水不良,導致城牆遺址坍塌;居民活動與觀光活動互有干擾。

 

引用網址: http://www.kmdn.gov.tw/shownews.asp?newsid=46108

  

蔡容英的故事城堡整理了田浦城的集體記憶   記者張建騰/綜合報導

970918d1.jpg手耕有機田,筆寫田浦城,女農蔡容英,筆、耕皆有成。現職為「有機農夫」的蔡容英,做了兩件很有意義的事-她投入有機農業,希望種出無害的農作物;她還寫下了《故事城堡》一書,整理了田浦城的集體記憶。

蔡容英於一九七七年生於金門,今年三十一歲。她曾經服務於觀光旅遊業,並在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擔任志工。二零零五年,他到金門農業試驗所受訓,二零零六年開始從事有機農業至今。

蔡容英婚後六年多,一直沒能升格當媽媽;直到接觸有機農業之後,因為手耕有機田,得以身孕「有機體」;如今寶貝女兒許一心已能夠陪著她在田裡「趴趴躁」。

做為一個農夫,蔡容英是相當認真的。她接觸農業的第一課,就是在五月天的太陽下收割小麥;女兒才滿月不久,她就把握機會,參加金門縣政府舉辦的安全農業講習。

最近蔡容英又帶著女兒許一心參加「夏季簡易網室蔬菜栽培觀摩」(九月十一日);她表示金門若不走安全農業,不做生產履歷,不將農藥減量,就不會有未來。

她表示,種作真的很辛苦,對於安全蔬菜的收購應有合理的價格,但農民種作也要有良心,有品質。她建議在安全蔬果的標章上,還應該要註明種植者的姓名、產地,讓農民有機會變成「一條根達人」、「白菜達人」……,這樣推展農業才有意義,也才合乎時勢所趨!

蔡容英不只在有機食糧上用力,也在精神食糧上用心-她所撰寫的《故事城堡-田浦城之集體記憶》已經出版。

蔡容英寫《故事城堡》的目的包括:為田浦城建立基本資料。推動歷史聚落的保存及環保改造。推動巡檢司城的保存及碉堡建築保存。

《故事城堡》的大綱包括:「田浦城的歷史脈絡」、「初探田浦城之相關資源」、「相關傳奇」等。

「田浦城的歷史脈絡」的內容有:巡檢司城形成的原因。明代衛所的兵力來源。田浦司的配兵及增減。田浦姓氏尋源。日據、國軍進駐時代的田浦。田浦與大地的建設。

「初探田浦城之相關資源」的內容有:銅牆鐵壁構新城。田浦巡檢司城的原始座向。浦城海日的景緻。田浦城的廟宇。地質變動的花崗岩。生態環境。

「相關傳奇」的內容有:李洋烘爐穴。馬巷池王爺黑面。十三支洋傘廢塔。金門十八支,不值圍頭一個屄。蘆鰻。牛母石。

蔡容英自小給「大地王爺」做「契子」,她常到田浦大士宮,卻不明白廟的後方何以有風水。經由訪查才知道,在民國四十年代,田浦的衛兵曾在前浦溪出海口發現漂溺;好心的居民柯能靜用幾張草蓆裹屍,將之葬於石邊,面向惠安,因為死者身上的身分證寫著「李大頭」,而且是惠安人。

後來,李大頭被居民奉為地方神─李將軍,被說成「大士宮」觀音媽和大士爺的「班長」。居民由「鎮海門」到田浦拜拜,都會拜「李將軍」。李大頭的葬處,則被稱為「牛母石」,被認為是一處風水穴。居民把這位李將軍說得很神─曾經在海中「打乒乓」,把快要落地的砲彈打回去。

田浦、大地、內洋、新前墩、東沙尾等村落,因為輪祀太子爺,合稱「五鄉」。根據蔡容英所述,內洋、大地居民原本住在鵲山山前的「李洋」。傳說在李洋出生的每一個嬰兒,一直到三歲,眼睛都是紅的;後來,有人向過路的風水師求教。風水師說當地的祖厝是建在「烘爐穴」上,只要在祖厝開後窗就可以去掉嬰眼紅的情況。不過,居民把後窗開得太大,或許是烘爐太旺,後來全村失火,導致居民四散。

洋傘廢塔的傳說是指塔頭皇媽石上的御筆塔,壓住了金門北面的風水,導致雞犬不鳴,後來青嶼的張敏(宦官;明孝宗朱祐樘的「義父太上皇」)回金門省親時,集合了十三名大臣,乘坐十三艘大船,每艘船各有一張大涼傘,湧向塔頭毀塔,從此使金門免受飛沙之苦。

「圍頭屄」的傳說是指圍頭人把廟建在「魟魚穴」上,魟魚被壓得透不過氣,拍展魚翅,導致金門飛沙走石。當時,金門出了十八位大官,居民冀望他們解決,偏偏圍頭出了一個皇后,大官們也莫可奈何;因此就有「金門十八支,不值圍頭一個屄」的嘲諷。後來張敏把圍頭廟屋頂上的筒瓦去掉「三槽」,才解決了問題。

除了收錄民間故事之外,蔡容英歸納了田浦的特色如下:田浦是明代五座巡檢司城中,唯一還保有基址的一處。浦城海日是「金門八景」之一。城內有地下道可通外海。田浦城的規模小巧,三面環海,地形高峻,居民稀少;金門島如果要復建一座古城,田浦城再造的可能性最高。

她在《故事城堡》的結語中寫道:對「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的規劃,是田浦城重生的希望;她希望地方建設的主事者有這樣的眼光。

引用網址:http://www.kmdn.gov.tw/article/news-2008-9-18-23-12-13.htm

 

田浦居民憂心軍營遭拆古城遺址不保   記者張建騰/專題報導

田浦古城已變成了現存的田浦軍營;今年二月田浦駐軍已經撤光,田浦軍營會不會再次遭到拆除?田浦居民對此感到擔心,浦城與軍營已經疊成一體,若田浦軍營被拆,僅存的古牆遺址,將會蕩然無存,而且現有的營牆一拆,也會讓民宅和城隍廟失去北面的屏障,直接承受風害。

田浦泰山廟的所在地,原本是一座古城,建於明太祖洪武二十年(西元一三八七到一三八八)。浦城海日,昔日曾被列為金門八景之一;泰山大帝,至今仍然是八方崇奉的神明。

據浦城的居民和泰山廟的管理人員表示,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進駐金門之後,為了防禦之需,明代留下的城垛、城牆,遭到拆毀,目的是為了採取石材,另建碉堡等軍事設施,最後只剩下北側面臨許白灣的牆基,還留有古代用石頭及三合土所築的牆基。古城牆是用石頭以十字疊的方式堆成,非常堅固。

在動亂時,為了軍需,國軍拆毀了浦城,又在既有的牆址上重築牆垣;新牆疊著舊牆,若新牆拆除,舊牆必然受到遷連;居民不希望承平之後,為了撤軍,又要連根將浦城的殘跡完全毀滅。

一位浦城居民表示,浦城已經為了國家安全犧牲很多,除了城郭被拆之外,田浦的花崗石,也遭到開採,用於桃園國際機場的牆壁和中正紀念堂的地板,甚至頭寮蔣公陵寢(水溝美化);昔日形勝,因而毀去大半。

在浦城周遭,目前還留有幾處空置的軍營,包括北邊臨海的砲兵營區。居民雖然對於明代浦城已成既往感到耿耿於懷,卻又不樂見後來取而代之的觀測所等軍事設施,再次瓦解。他們認為,田浦軍營是一段新的歷史,可以留下來做為觀光用途,應該是加以美化、整建,而不是一次拆掉兩段歷史陳跡。

據一名居民表示,這一處據點,在八二三砲戰時,曾經成功反擊敵方,打中對方的彈藥庫,讓敵營出現火光沖天的景象。

據里老柯能靜和泰山廟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表示,這裡曾有過一營的兵力,由副團長擔任指揮官。曾經駐紮在這裡的部隊有空軍地面部隊、海軍觀測部隊、砲兵連(第八連、第九連)、步兵連(第五連、第六連);這裡曾經部署抗日時期用過的戰防砲,另有十二英吋的加農砲。

過去,軍隊原本有自己的福利社,阿兵哥可以先拿東西,再由薪餉中扣錢。後來,福利社撤除,民間的雜貨店才比較有生意可以做。初期的青年軍,對百姓很好;不過,有一段時間,阿兵哥曾有借錢不還的惡行。

田浦的居民表示,從古城到軍營,是一次痛苦的蛻變,但民眾已經能接受既成的事實,但若要再一次讓浦城的堡壘和牆垣化為烏有,則是居民無法接受的。由於風聞有田浦軍營要拆的消息,因此居們緊張萬分,不希望有這樣的事情;他們不但要求保留現在堡壘,甚至希望政府能重建東、西兩座城門;配合泰山廟的重建,讓浦城成為金門的觀光勝地及宗教勝地。

有人表示,如果田浦軍營有觀光價值,理應由鎮公所做好規劃,向軍要申請釋出。只要不是平封戰啟的軍營,就有機會可以撥用。類似的做法,已經有例可循。

引用網址:http://www.kmdn.gov.tw/article/article/news-2007-6-8-23-58-14.htm

 

是田浦還是田埔?金門古地名有爭議!  記者張建騰/專題報導

「田浦」是擁有悠久歷史的金門古地名;明代曾經在此設置巡檢司城,成為海防要地,因此又名「浦城」或「田浦寨」。浦城海日是昔時金門(浯洲)八景之一。當地既然臨水,浦字的偏旁似乎宜作水字邊;但現存文獻,還是有田浦、田埔、田鋪等多種版本。

田浦的地名牌目前刻的是田埔,但許多耆老和資深媒體人都認為田浦才是合乎歷史的寫法。土字偏旁的埔,在福建和廣東的方言,都是指平坦的地方,似乎不足以表達浦城地理形勢上的的特性。至於金字邊的鋪,可以解釋為店面、床位或驛站,好像也不會比浦和埔的用法更合理。

究竟是田浦還是田埔?這個地方的名稱,一直有爭議,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提出。有人說田浦是真正的古地名,田埔則是國軍進駐後才錯用的。

以國史而言,清修︽明史︾的地理志中,記載著同安縣的西南有守禦金門千戶所;金門所的東南則有田浦巡檢司。︽明史︾所用的田浦,正是水字邊的浦。此外,清代以來的古︿金門全圖﹀,標的也是田浦。民國後重編的︽福建通志︾,用的是田浦。清代︽金門志︾用的是田浦。民國五十七年所立的「重建田浦城隍廟記」,用的也是田浦。

比上述文獻更早的是明代洪受所寫的︽滄海紀遺︾;這本書的︿建置之紀﹀也是用田浦。書中說,田浦巡檢司城的周圍有一百五十丈,高一丈八尺。明代瓊林進士蔡獻臣在︽清白堂稿︾(明代刊本)中,用的也是田浦。︽清白堂稿︾的作者是明代同安志(萬曆壬子志)的編者,由此可見,田浦才是最可能的正確用法。

不過,如果田埔是由浦字遷訛成埔,類似的錯誤,例子卻並不只一個,例如一九九四年,大陸出版明代何喬遠所撰的︽閩書︾,田浦就寫成田鋪。不知是明代原典寫的是鋪,還是後來錯植。

中研院史語所網路版的清代︽金門志︾,卷四︿規制志.舊署﹀記載:「峰上、田埔、陳坑巡檢司署俱在十八都。官澳巡檢司署在十七都::。烈嶼巡檢司署在二十都。」卷五︿兵防志.明兵制﹀記載:「萬曆九年,陳坑、田埔併司裁革。」這兩段文字,都作田埔;不知是原典如此,還是建檔時出的錯。

金門有「Kinmen」、「Jinmen」、「Quemoy」等譯名,有浯洲、浯島、仙洲的舊稱;田浦有田埔、田鋪、浦城、田浦寨等異名,相映成趣。似乎,異名越多,越顯得不凡。

其實,文獻記載的出入很多,又何止是浦與埔的差別?例如︽滄海紀遺︾說田浦巡檢司建於洪武二十五年,但根據︽金門志︾所載,卻是明洪武二十年。︽金門志︾說浦城周圍一百五十丈,但︽泉州府志︾則作一百六十丈。

綜合各種舊典所載,周德興在峰上、官澳、田浦、陳坑、烈嶼等地設巡檢司。每巡檢司配從九品的巡檢一員、司吏一名。每司原編弓兵一百名,後來一度裁減到只剩十二人。田浦寨曾經設有煙墩三座。

田浦的日出是浯洲八景中的第一景,被稱為「浦城海日」。其餘七景則是:仙陰瀑布、雙陽霽景、珠江夜月、豐蓮積翠、董嶼安流、洗馬湖光、嘯尺棲雲。

浦城於明初興建,明代中晚期(萬曆甲寅)曾經重修。民國五十七年,長江部隊也曾經重修。如今,以泰山廟管理委員會為首的地方人士,又希望重修。田浦目前最著名的是泰山廟。

田浦的各個異名在文獻原典,或官方文書的原文中,是不是確實存在?可不可以,或要不要併存?或許可以請文史專家先調查清楚再說!但村名牌、住址等正式名稱,終歸還是要責實正名,採用統一的寫法。 

引用網址:http://www.kmdn.gov.tw/article/article/news-2006-10-29-23-43-11.htm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