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593.JPG

說真的,這一篇的標題我想了很久。

因為,這道立在文台古塔附近的城牆,其實沒有一塊石頭是古物......

不過,既然國家公園的解說牌這樣稱呼這一道新牆,那就暫且延用吧!

DSC_0600.JPG

《金門志》上是這樣描述金門城:

金門城 在浯洲之南,離縣城八十里;水程一百里,一潮可至。北阻山,東西南阻海。洪武二十年,置守禦千戶所於此,周德興築。周六百三十丈、基寬一丈、高連女墻二丈五尺(「府志」注,高一丈七尺),窩舖三十六。外環以濠,深、廣丈餘。東西南北四門,各建樓其上。永樂十五年,都指揮谷祥增高三尺,併砌西北南三月城(「府志」,作砌西北二月城)。正統八年,都指揮劉亮、千戶陳旺增築四門敵樓。.......平臺後,總兵陳龍以所城稍圮,人煙稀少,移駐後浦.....今頹址存。

《金門志》成書於清道光十六年(西元1836年),距離現在也一百多年了,所以金門城頹圮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事。

DSC_0589.JPG

雖然說頹圮,但還是有些遺蹟的。不過城牆石垣在民國38年兩岸對峙時期被國軍移作軍事構工之用,金門城幾乎傾圮殆盡,僅存的少許城牆基石則隱身在東門城通往文台古堡的路邊,也沒有受到太多的重視,其他的地方大概只能看見用麥桿和黃土混合而成的夯土層。所以,基本上,現在是看不到金門城城牆的。

不過,金門城在金門的歷史上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金門」這個名字就是來自於當年金門城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的形勢而來,所以金門城的重建有著象徵性的意義。所以金門國家公園委託進行了幾次金門城古城牆遺址的調查研究。如果依照成果報告,這個計畫的初期階段將針對東門連接到南門文台寶塔附近的牆段進行復原修護,採用洪武年間的城牆規模,其他牆段則以殘蹟保存的方式處理,並適度引入解說,期能恢復歷史城鎮的風貌。

不過,目前的城牆,只有文台古堡附近這48公尺的「重建古城牆」,並沒有提到其他殘蹟保存的牆段。

DSC_0594.JPG

這段「重建古城牆」如妥能搭配完善的解說系統,其實是可以讓人對金門城有一個初步了解的。許多的規劃都很有想法,只是在缺乏解說資源的狀況下,大部分的人只能用「猜」的,猜為什麼這裡要這樣做。

像是這一段露出夯土層的城牆,我想原意應該是要讓人了解城牆內在的結構吧?不過沒有說明牌在此,我也只能用「猜」的。如果有一塊牌子在這裡,告訴大家城牆內部用的是什麼材料,是利用什麼方法,這樣絕對會比就放著好多了。

從資料上來看,城牆內部的材料是麥桿混合黃土的「夯土」。

「夯土」是一種人為加工的土,利用重物把泥土中的空隙去除(這個動作就叫做「夯」),因此變結實的土壤。這種建材,在古代常常應用在城牆或是宮殿建築。

DSC_0592.JPG

在我眼中,這道「重建古城牆」其實是一個造價新台幣四百一十萬的「大型教具」,運用的好,可以發揮很大的教育功能。但是放著不用,就讓它的存在顯得莫名奇妙。因為站到牆上往外看並沒有「高聳臨江,極目東南」的氣勢。當初會選址於此,大概是考量到附近的文台古堡是金門旅遊必到的一站,可以吸引到古堡參觀的遊客來這裡走走吧?

DSC_0596.JPG

在我停留在此的時間裡,沒有看見除了我之外的其他遊客來訪。或許,三月的金門本來就是旅遊淡季,來金門的旅遊團本來就不多。但是我看來文台古堡的旅遊團好像也都沒有登上這道「重建古城牆」,大部分的人也是從寶月庵或是忠義廟往外看時,才會發現這道牆面向城內這一面的構造。

想想,真的可惜了這道經過工法考據而興建的城牆。

DSC_0614.JPG

當然,從調查報告來看,目前所做的,都只是初步的工作,只能期待後續的工作能夠繼續,讓這道古城牆能夠活起來,能夠發揮它應有的教育功能,讓後來的人能藉此了解金門城這個金門名稱由來的城寨曾經存在的過往。

當然,保留現有的城牆殘蹟也很重要,而且不只要保留仍在原地夯土遺蹟,而是能把金門城南門外那些利用金門牆城牆石搭蓋的碉堡也保留下來,讓人們了解,雖然型態改變了,但是金門城永遠會保護島嶼上的子民。

DSC_0590.JPG


相關報導:

 
復建古城牆 重現明代金門城

〔記者吳正庭/金門報導〕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昨天表示,有六百餘年歷史的金門城古城牆復建工作,刻正施工中,預定十二月底施作完成,可再為金門觀光增添一劑強心針。

「金門城」所指為現在金門縣金城鎮的自然村舊金城一帶,在過去「金門城」即指金門全島。

金管處指出,金門城從明洪武二十年築城開始,至今已有六百一十七年歷史,民國三十八年兩岸發生戰事,金門城牆石材被國軍移作工事,城門及城牆僅存夯土及部分基礎砌石遺址。

金管處為協助金門發展觀光,以兩年時間連續聘請國立金門技術學院江柏煒教授,研究考證金門城古城牆遺址,作為金門城古城牆修復的依據。

此次復建工程,以列為地區重要遊憩景點的文台寶塔附近遺址為主,雖然該處古城牆遺跡幾已滅失,仍嘗試恢復約四十八公尺的一小段古城牆,施作方式仿傚洪武年間建築型態,城牆寬度一丈(約現今三點二公尺)、城牆高度一丈七尺(約五點四公尺),預計十二月底完工後,作為未來整體修復的示範,並可豐富文台寶塔遊憩資源。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nov/24/today-north9-3.htm

 



金門城遺址調查有成 古城風華將重現 

金門是許多人旅遊的回憶,但多數觀光客多只是走馬看花,對金門的歷史文化了解不多。兩年前,行政院內政部營建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學者對金門古城牆進行調查,建立基礎資料。最近,調查有所成,若串連文台寶塔等地,金門的古城風華將重現。

金門在近代史扮演軍事戰略的地位。根據國立金門技術學院教授江柏煒研究發現,明代到清初,金門城已是金門軍事、政治、經濟中心,因有堅實的城牆守禦,有效遏止倭寇侵擾,推估鼎盛時期人口應達4000人以上。

江柏煒研究指出,明洪武20年 (1387年) ,江夏侯周德興奉朱元璋之旨,建置金門守禦的千戶所。周德興選擇島西南的濱海要地,興建城周約2016公尺、城牆寬度約3.2公尺、城濠深丈餘、城牆高度約5.4公尺;永樂15年增修約 8公尺,面積達25公頃的軍事城堡,可說是「固若金湯,雄鎮海門」。

明末鄭成功踞金廈抗清,也是以金門城為基地,南明魯王兩度寄蹕在此,後來葬在金門城東門外的青山 (今古崗附近)。

由於清朝初年遷界,加上康熙21年 (1682年) 遷治後浦 (今金城),使得金門城逐漸沒落。加上城牆石垣在民國38年兩岸對峙時期,被國軍移作軍事構工之用,僅存夯土層 (以麥桿和黃土混合而成的土層),金門城幾乎傾圮殆盡。 

江柏煒表示,當他還在唸博士班時,當時金門酒廠為回饋地方鄉里,捐出一筆經費,重建金門城四個城門。可惜的是,當時並沒有根據歷史考據,讓金門城重現,而是建造出不同型式的四個城門。

為了局部恢復金門城牆的歷史風貌,並加強保護現有殘跡,作為文化保存與解說教育之用,江柏煒在金管處的委託下,進行金門城市史調查、城牆與城門形制考據復原,目前進度已接近完成。

在調查期間,江柏煒甚至到距離金門較近的福建沿海一帶,尋找是否和金門城有相同建築的地方。最後,他在福建惠安找到同樣在明洪武時代興建的崇武城門。

這個以花崗岩興建的崇武城,歷經數百年,只有部分經自然侵蝕損壞外,其他尚保存良好,當地政府也下令汽車不准進入,成為人文觀光景點。

為確實回復金門城門歷史原貌,江柏煒到崇武城勘察三次,測量城門及研究其砌築方式;日前金管處也邀集當地耆老講述當時古城牆風貌及建材,作為日後重建的參考、依據。

江柏煒期待地說,「希望以社區營造的精神重建金門城!」

金門當地一直有重建城牆的呼聲,加上實際考究後,古城風華可望再現,如再結合附近仍保存良好的明代史蹟--文台寶塔與北門外明遺老街,金門日後更能成為文史觀光的重地。 (中央社台北2004年 8月15日電)
http://www.tcoc.org.tw/(A(pqPIoml1yQEkAAAAYjZiNzlkYWYtMjdkYS00YzQzLWE3NjAtYTBmNjAxMDgyYzNkasWX2KkuNoMvakw--SZpBdrEdRk1)S(r24jlf45ydmuto45uxidel45))/is/dotnet/showarticle.aspx?ID=4809&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