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047.JPG

很久沒當學生了,上次當學生已經是不知道多久前的事了。從網路上知道台中市政府文化局辦古蹟日活動的消息,想想自己對於這個住了快廿年的城市的了解似乎還不夠深入,所以就報名活動,快快樂樂的去當個學生,順道學習一下其他單位是怎麼辦活動的。

這個系列的活動有幾條不同的路線,考量到景點的密集程度及自己對於台中老城區真的很不了解,所以就先參加以台中老城區為主的「雙十流域」這條路線。

這條路線之所以叫做「雙十文化流域」,我想是因為幾乎所有的景點都是在台中市「雙十路」的沿線上吧!

DSC_0039.JPG

集合地點是台中公園,完成報到手續後,就由台中市文化局的人員帶領我們到第一站-「柳原教會」。

「柳原教會」是登錄的歷史建築,也是台中市歷史最古老的教會建築名作是在大正4年(1915年),依照梅甘霧(Rev.Campbell N. Moody)牧師提供的英國教會圖樣,規劃興建紅磚、拱窗、尖頂的哥德式教堂建築 。教堂平面為簡單的長方形平面,是早期基督教教堂的基本造型,稱為「巴西里卡」平面,其造價低廉,採光良好,視線絕佳,是最早簡單的基督教堂最好範例。

這一站解說的是一位文化局的志工阿姨,解說的不錯,只可惜天公不作美,解說沒多久就下雨了,我們只好進到老教堂裡避雨,但也因此有緣得見教堂內部的拱樑結構。不過,教會裡正進行著主日學,大家也很配合的輕聲細語,等到雨停了之後才回到戶外繼續解說的課程。

DSC_0050.JPG 

其實柳原教會的園區範圍裡有三個不同時期的教會建築,除了1915年興建的老教堂之外,還有1965年興建的第二座教堂與1998年興建的第三座教堂,全區見證教會分為三期的百年發展空間歷程。

為了見證發展歷史,老教堂並未拆除,而是由教會方面募集數千萬資金進行維修,由陳柏年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統合新舊三個時期的建築空間,為了解決停車問題開挖的地下室,反而成為新建築最動人的空間之一,而老教堂新生成為聚會空間使用更成為晚近舊建築再利用的成功典範。

2002年7月1日,柳原教會的老教堂正式被台中市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為基督教的台中市傳教歷史留下完美的見證。

DSC_0081.JPG 

第二站來到「台中公園」,文化局特別請來《台中公園百年風華》一書的作者林良哲老師來幫我們上課。老師先從城市的發展過程開始講起,引入「公園」的概念,再來談台中市的發展史,讓大家知道台中原來在台灣的發展史上原來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像是台中是台灣的第一個省城、台中是日本明治時期台灣地籍座標系統創設之原點等等。

「台中公園」課程的第一站是「砲台山」。這個海拔89公尺的地方,以前稱為「東大墩」,曾經是台中市的海拔最高點,也是台中盆地核心區之最高點。早期為早期重要軍事據點,所以叫做「砲台山」。後來為明治時期台灣地籍座標系統創設之原點,所以有各期三角點及紀念碑。幾個紅磚圍成的構造就是三角點,裡面還有日據時代所豎立的三角點基石。旁邊的紀念碑,基座原本是日本時期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雕像的基座,現在仍然保持原狀,但是雕像卻已經被改成了民眾抗日紀念碑。

「砲台山」也是台中市古名「大墩」的由來,不但是中部地區著名景點及重要歷史空間,也具開拓史之重要意義,極具保存及研究價值,所以在2004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登錄範圍為本體及周圍設施。

DSC_0102.JPG 

台中公園的故事不止於此,老師還帶我們去撿繩紋陶,告訴我們這裡曾經有石器時代的遺址,然後再帶我們到「台灣省城大北門」。

清光緒十五至十八年(1889至1892年),劉銘傳在台中建設台灣省城,曾經建了八座城門,其中大北門叫做「坎孚」,上面建了門樓「明遠」,其形式為單開間歇山翹脊。1903年,日本人進行市區改正工程時拆除了城門,將門樓保留移建於新建公園之內。

這個門樓原為台中公園內之清代紀念物,雖然經過近年修建已非原貌,屋架由木建築改為疊斗式鋼筋水泥構造,但仍具研究及保存價值,所以在2007年登錄為歷史建築。

北門樓後面的建築是有名的「五星級廁所」,所在位置就是森丑之助當年發現「台中神社遺址」的所在地。

「台中神社遺址」的發現者森丑之助先生是一位對台灣原住民充滿感情的人,1926年為了臺灣總督府的「理番計劃」,深覺對原住民不公平卻又無能為力而內疚自殺。1930年鹿野忠雄在史前學雜誌第二卷第二號「台灣石器時代遺物發見地名表」記錄台中神社遺址出土有夾砂繩紋陶、打製斧鋤形器、石片器等。這個遺址一直被人們所遺忘,直到2004年6月,在台中公園新建公廁工程過程中,挖掘到三千五百年前的考古遺址,人們才再度想起它,並了解它對台中市史前文化研究的重大意義。

DSC_0124.JPG 

「更樓」是從現在德安百貨公司位置上的「吳鸞旂公館」遷移過來的。「吳鸞旂」為當年負責興建台灣省城的董工總理,為清朝臺中市富甲一方的仕紳,人人尊稱「吳部爺」,,「更樓」是他接待貴客的公館內正門建築,為二式門樓,歇山式加上燕尾起翹的屋頂,上層為門房,四周有小欄杆和花磁磚片裝飾,壁上磚工細緻,氣宇軒昂,是全台數一數二的優良更樓建築。

公館建築在1980年代尚存,但被貧困住戶佔住,後來法院強制拆除後,把土地賣掉,得款用來興建孔廟。當時覺得更樓為台灣僅存的古建物,如果拆掉太可惜了,為了保存古蹟,才將「更樓」移建到公園內。

後來老師又介紹了「台中神社」目前殘留的建築及市定古蹟「湖心亭」、歷史建築「放送電台擴音台」等,上午的課程才告一段落。

DSC_0159.JPG 

中午用餐的地點是「台灣最老書局」的「瑞成書局」,這個創建在1912年的老書局,與中華民國同壽,目前已經有98年的歷史。雖然現在的位置是1990年代才搬過來的新位置,但是創始人許克綏先生對於延續傳統文化的志業卻是不曾改變。

來到這裡,有專人為我們介紹書局的歷史與沿革,然後文化局的人安排用餐,稍事休息後再繼續下午的行程。

DSC_0271.JPG 

下午的第一個行程是「文英館」,「文英館」創建於1976 年,是全台灣第一座文化中心建築,由私人文英基金會所捐贈,見證台中市20多年來的藝文發展。

「文英館」由一座弧型樓房及六角形集會廳構成,門廳屋頂的圓形天井,使挑空的大廳變化出豐富有趣的光影、圍繞大廳的迴廊與陡直的牆壁,予人深刻甚至於冷酷的印象,室內空間具有豐富神秘感與色彩和諧等特色。近代幾何造型與簡潔平實的立面、清晰合理的結構系統,與整齊有序的空間機能等,均強烈承襲了現代主義的建築精神。台灣第一座文化中心建築物。見證近二十年來之地區性藝文活動。

這裡還有一個特色,就是二樓的「台灣傳統版印特藏室」,裡面收藏了許多雕版印刷的版片,還有「神禡」、「符籙」與相關的蒐藏,如果有興趣的話,還可以在這裡進行「拓印DIY」的活動,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作品。

DSC_0307.JPG 

最後一個行程是「台中放送局」,途中有進入整修中的歷史建築「台中市市長公館」及介紹歷史建築「台中一中校史室」與「上水塔」。

「台中放送局」成立於昭和10年(1935年),位於當時台中市新高町水源地,是日本政府為發展廣播事業,作為全台廣播中繼而設。建築為日治時期建築從歷史式樣轉入現代建築的過程見證。主樓為二層樓加強磚造屋,四披水頂。以幾何元素作立面飾樣,採用了羅馬、哥德、回教等不同時期的裝飾,趨於當時流行的裝飾風格。並強調開口部,風格簡練大方,具現代主義特色。建築主體、附屬屋舍及周圍環境均保存良好,除了是台灣中部地區重要廣電機構類歷史建築,也見證了台中市水源地地區之變遷歷史。並有由日治時期延續至中廣電台之數十年使用歷程,為台灣中部區域性廣播歷史變遷之見證。

DSC_0329.JPG 

「台中放送局」目前是作「廣播文物館」使用,是目前唯一主題與歷史建物吻合的放送局,裡面展示的古老廣播文物,有許多到現在都還可以使用,負責帶隊的放送局志工為我們一一示範這些文物的使用方法,這些目前仍可以使用的古物所放送出來的聲音,聽起來特別有屬於它們那個時代的感覺讓人霎時回到牠們所屬的年代之中。

聽完解說,最後的課程是廣播劇體驗,有興趣的人可以依照文化局所準備的腳本,扮演裡面的腳色到錄音間錄製廣播劇,錄完之後會收成光碟,讓學員帶回家當紀念。

DSC_0444.JPG 

活動結束之後,走回集合地點「台中公園」,行程中不斷干擾我們的陣雨終於消失,從破開雲縫中灑下的陽光將公園妝點的更加嫵媚。這一趟「雙十文化流域」之旅,雖然遇到了「台中市市長官邸」,「台中一中校史室」無法入內,還有陣雨幾次干擾的狀況,但是在主辦單位台中市文化局的用心,及帶隊志工的熱心服服務下,畫下了一個美麗的句點,也讓一直以為台中市文化沙漠的我,對於台中市的歷史古蹟有了新的了解與認識,期待有下一次的活動,可以讓我認識更多的老台中。

這樣的一個活動,我想,是值得推荐給朋友們來參加的,或許下次朋友來台中,我就直接帶他們來參加就好。他們玩的高興,我也樂得輕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