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曾經得過「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的「文學講古-鄉鎮的故事」徵文比賽入選,雖然是以前的文章,但是因為它代表了雁子對「太平」這個地方的印象,所以把它貼出來跟大家分享,請大家多多指教。
「在找番花樹嗎?」騎樓下的老人家問著。
「是啊!你知道番花樹在哪嗎?」找了一個上午毫無所獲,聽到有人這麼問,還真是令人高興。
我喜歡看老樹,喜歡看它們傲然的姿態,因此,尋訪老樹成了我最主要的休閒活動,聽說哪裡有特殊的老樹時更是千方百計的去拜訪。所以聽說台中太平有棵「番花樹」時,特地撥空來拜訪,只是到了資料上的地址,卻怎麼也找不到那棵奇特的「番花樹」。
「看你找很久了,這樣吧,我帶你過去。」老人向身後的屋子裡講了幾句話後,領著我向外走去。
「其實番花樹本來長在剛才的地方,後來開路才移開的。」途中老人突然開口。
難怪找不到,原來被移走了。
「不該去動番花樹的。」老人語重心長的說。
「為什麼?」根據以往的經驗,這棵番花樹一定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故事。
「番花樹下以前是賣人肉的地方。」
不會吧!賣人肉!看來有精采的故事聽了,趕緊請老人家繼續說下去。
「這一帶以前叫做『番仔寮』,是個漢人部落,早期開發的時候,番人常會到此割人頭。」
「那番花樹就是這些生番種的囉?」忍不住多嘴的問了一句。
老人回看我一眼,我趕緊閉嘴,乖乖的聽完整個故事。
「漢人其實不全是好人,有些無業遊民,為了敲竹槓會設陷阱捕殺番人,割下他們的頭到大戶人家搗亂。人頭若是壞掉了,就把它掛在要道旁的番花樹上。」老人若有所思的頓了一下
天啊!番花樹還是掛人頭的地方!敢動它的人膽子還真是不小。
「番人看到這樣,非常生氣,於是下山報復,漢人為了怕被番人砍頭,便抓活人回來,綁在番花樹下,活生生的把他的肉割下來賣,因為他們相信吃活生番的肉就不會被砍頭。」
想到那場景,真是讓人不寒而慄。
說著說著,到了一個社區公園,這裡陽光充足,絲毫感覺不到陰森之氣。
「前面就是番花樹。」老人指著一棵孩童在枝枒間嬉戲的樹。
原來番花樹就是緬梔,也就是雞蛋花。
第一次看到番花這個名字是在番社采風圖中,看它的圖跟緬梔很像,那時心想:「台灣那時有緬梔嗎?」眼前這棵樹,雖然沒有粗大的主幹,蒼勁古樸的姿態倒也顯示了它所經歷的歲月,可以證明清朝台灣真的有緬梔。在見證了族群衝突的過往歷史、經歷了狂風暴雨的侵擾後,太平番花有著盤曲虯結的恐怖面貌,卻也綻放出香氣悠遠的花朵。
台灣島上的眾生起源都在海的另一邊,差別的只是到達的先後,數百年的緬梔仍有番花之名,人們又何必太在乎自己的血脈何時綿延到台灣,為此紛擾不堪,生長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便是台灣的一分子,就像番花樹,雖然有番花之名,卻也在古籍上成為台灣的象徵。
「孩子!危險!快下來!」老人的聲音打斷了我的思緒,不知不覺已是黃昏時節,夕陽餘暉下,公園中的人們漸漸離去回家,褪去神秘面紗的番花樹在夕陽下依舊吐露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