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湖下三間樓仔

在金城往慈堤的慈湖路上,經過湖下聚落的人很難不被路邊三幢相連的洋樓所吸引,畢竟金門有洋樓的地方雖然不少,但是像這樣一字排開展現洋樓氣勢的,除了後浦的模範街之外,大概就只有這個地方了。

走進看,卻又會讓人覺得這三棟洋樓跟其他洋樓好像又有哪裡不一樣。仔細觀察一下,這三棟洋樓好像幾乎沒有什麼裝飾圖紋,最特殊的是,這三棟樓除了正立面一樓的迴廊與二樓的陽台有圓拱之外,窗戶卻是採用典型閩南傳統建築的作法,以紅磚圍出方框。

金門湖下三間樓仔

路旁的解說牌上寫著:

湖下聚落位於金門島西,明初起已有楊姓定居,是金門典型的宗族聚落。為村人楊英舉、楊清庵、楊鴻禮所建。1945年,他們共同合組「金合發公司」,鄉人稱為「三公司」,專營油坊,生產麻油、花生油,除內銷金門本島之外,也銷往廈門、漳州一帶,生意興隆。另外,三人一起集資購買船隻,做起船頭行的生意,短短幾年即致富,後更一起購地興建住宅。雖非出洋華僑,但他們仍採用了當時流行的洋樓形式蓋房子。1947年,聘請福建南安師父陳南山及本地師傅的楊家作等人負責,所需材料均由自家輪船公司船隊自漳州石碼運補而來,每間造價各約二千餘美金。三幢配置整齊、一字排開的洋樓即在1949年竣工。建築型至為五腳基,後並於1970年代在主屋後各增建一落,兩落間留有天井及櫸頭。外觀的磚砌抹灰拱廊,呈現連續及韻律之美。建築立面有「清白世冑」(44號)、「宏農衍派」(45號)等象徵楊氏宗族堂號字樣,十分典雅。

原來這三幢建築雖然有洋樓外觀,主人卻沒有出過洋,是在本地經商致富後,採用當時流行的建築形式建屋。

金門湖下三間樓仔

姑且不論這塊說明牌的文句不順,了解湖下故事的人很容易在其間發現幾個問題。首先起建者就有問題,「楊清庵」應為「楊清淹」,此人的胞弟楊忠信及其弟媳楊許碧桃如今依舊住在中間的45號。此外文中的「金合發公司」也有問題,「金合發」一名與烈嶼羅厝的鄉僑組織同名,而從附近店家的店名及文獻上的紀錄來看,楊英舉、楊清淹與楊鴻禮所創的公司應為「金和發」。歷史悠悠,雖然說斷簡殘編,搜羅匪易,但說明牌如此郭公夏五,疑信相參,也不是好事,也許相關的主事者該再確認後重新說故事,還給歷史一個本來的面貌。

金門湖下三間樓仔

楊英舉、楊清淹與楊鴻禮三人雖然在民國卅四年(1945年)合組了「金和發」,早期專門經營油坊,之後進行航運事業,但其實三人各有所長,各有專擅的領域,而他們專長的領域加在一起,也正是湖下聚落近代的產業發展史,雖然其中有些產業如今已沒落,被外地所取代,但有些產業卻一直到近期仍是湖下人的強項。

金門湖下三間樓仔

三間樓仔中最內側的一棟是湖下44號,建築正立面上寫著「清白世冑」四個大字,當年為楊鴻禮所有。

楊鴻禮專擅的產業在「鑿井」。湖下人何時開始「鑿井」的事業已不可考,據說清同治八、九年(1869-1870年)間,金門大旱,數月未降雨,河湖乾涸枯竭,老百姓掘草根乾葉為食,處處飢荒。當時湖下數位家境較優涯的農民便僱請工人連同家人投入挖井,終於讓湖下度過這次危機,這是湖下鑿井的第一高峰。此時採用的工法是「挖井」,難度極高,不同的土層和地質,挖鑿方式便不同。一般說來,先由工人自地面往下挖掘,並把沙土置於井口四周。如果土質堅硬,一直挖到含水層即可,但若土質鬆軟,則要在井的周圍砌築磚石,防止井壁的塌陷。如果地層為沙質 , 那麼必須先挖出更大口徑的井,井壁周圍須以更多的磚石強固,井口附近的沙土亦須回填至井壁周圍的隙縫。 挖掘的過程中如果有水湧出,須將湧出之水排出後繼續挖,一直要挖到水質清澄時才算竣工。此種挖鑿方式通常井不深,稱為「淺水井」,湖下海岸及周邊田地等大多為此種井。

第二個時期為採用「環井」,以水泥灌製的水泥環作為井壁建材,取代原本以磚石砌築井壁的方式,速度、效率均提高了許多。環井的開鑿通常分成幾組人員,分別負責印模 (水泥環模)與挖井等工作,因此常需要許多的人員一起合作,湖下大部分從事鑿井的人,皆於此時期投入,「打井村」的名稱也就不腔而走,享譽金門。這個時期湖下最早從事鑿井業的人首推楊連生和其徒楊金叩,兩人在日治時代就從事鑿井,當時仍以挖井為主。民國卅五、六年,楊鴻禮、蔡永旋等人也加入鑿井的行列,使用環井的方式,也造就湖下鑿井持續到今日的風華。

金門湖下三間樓仔

中間的一棟上寫著「宏農衍派」,為楊清淹所有。

楊姓「弘農」一脈系出楊震,漢以後「弘農」曾改名「恆農」、「宏農」,因此在金門看見「弘農衍派」與「宏農衍派」都是楊姓人家。

除了「打井村」外,湖下也有段被稱為「米粉村」的過往。米粉的製作不難,屬於小型加工業,原料及人工的成本低,獲利豐厚。製作方法是將白米清洗後放到石磨中輾細,裝在麻布袋後以重物壓乾,然後再將攆出的粉混入煮熟的飯黏結成塊,再用壓榨機壓成條狀,用開水燙過後,以人工分成片段,最後再曬乾,包裝販售。楊清淹所製作的米粉,不使用壓榨機,而是以手工處理,需要相當的功力。

可惜湖下米粉的榮景,卻在彼此削價競爭及台灣米粉的傾銷下結束,民國四十九年以後,湖下的米粉廠就由十幾家變成一家不剩,成為歷史的陳跡。

金門湖下三間樓仔

最接近慈湖路的湖下46號,為楊英舉所有。

楊英舉是三人之中事業版圖最大的,除了曾經涉足米粉產業外,還有能力自製燒灰業必須的掏殼船,至於金和發早期所經營的搾油業,更是他的祖傳事業。

湖下為濱海聚落,農業生產有限,為維持生計,不少居民便向海洋發展,除了捕魚之外,在水泥普及之前,建築時常需要利用貝類或蚵殼燒成的殼灰作為黏著劑,用來抹壁及混成三合土。為了取得燒灰的原料,就需要在海上掏殼,也因此出現了掏殼的產業。當時湖下有能力自製掏殼船的人不多,楊英舉便是其中之ㄧ。

掏殼船所用褔州杉為主要木材,每船約載重卅擔,二人操作,一司舵,一划槳。將殼耙綁上繩索墜入海底,然後再將耙滿貝殼的殼耙拉起,將網袋中的貝殼倒於船上即可。掏起的貝殼大多銷往漳州,燒灰作為建材或是灑在田中作肥料。湖下的掏殼船在日軍南侵之後便停止作業,如今只剩下當年遺下每年四月廿一日的海祭習俗,位這過往的歷史做見證。

湖下的榨油業起源頗早,據說清末即有人從事此行業,楊效善與楊英舉的祖父楊效用為親兄弟,光緒年間就在湖下從事榨油工作,後來停工歇業,直到民國廿八年左右,楊英舉時才又在油坊原址繼續祖先的事業。當時由楊英舉、楊清淹、楊鴻禮合夥,並先後僱請楊有育、楊城塏、楊文庭,及一、二位廈門人參與工作。將原先不堪使用的榨油設備悉數汰換,改成先進的機器,增加工作效率。數年後,楊清淹兄弟易地經營,油坊留給楊天仁、楊任芳、楊誠秋等人,沒幾年結束營業了。

雖然湖下油坊運作的時間不長,但湖下榨油業最重要的基地不在湖下,而在後浦,以楊合春先生的油坊最具關鍵。楊合春的油坊最早在後浦南門,後來才又轉到至北門邱厝埕旁開設油坊,主要工作人員多為湖下鄉親,分別為楊維汀、楊火宗、楊誠塏、黃清沐、楊誠閒等人。只是後來榨油的利潤越來越低,湖下的搾油業也就成為舊日的黃花了。

金門湖下三間樓仔

當年興建這三幢洋樓時,建屋所需的石材、木料和磚料均由自家船隻前往石碼載運,聘請福建南安籍的大師傅陳南山及本地籍工匠楊家作等人負責興建,沒有事先繪製建築圖樣,而是興建時族人與匠師討論決定樣式,也因此造成三間樓仔的建築風格明顯偏向於閩南,例如一般洋樓採用西式紋飾的山牆,三間樓仔採用的是中國銅錢造型的氣窗。

金門湖下三間樓仔

當時三洞的總造價約五百銀元,用「折米」的方式支付師傅工資,每月的工資約白米十二斤,十二斤米相當於七、八角,至於小工每天的工資僅有二、三角而已,若師傅不願領取白米,則以當日等值的紙幣支付。

金門湖下三間樓仔

從建築結構來看,三間樓仔的五腳基洋樓部分採硬山擱檁承重牆構造系統。建築牆體的下緣是七道花崗岩石磉,上緣抹灰。至於後落跟攑頭,同樣採用硬山擱檁承重牆構造,但材料已不如前落講究,除了花崗岩石磉外,採用的是空心磚及簡易鋼筋混凝土。

目前的建築狀況是五腳基洋樓牆面抹灰的部份已有風化與剝落,屋頂部份木構造因潮濕、蟲蟻有毀損。後落的屋頂則有嚴重的漏水,未來維護時,屋頂及牆面的整修處理可能要作為優先的考量。

金門湖下三間樓仔

如今的三間樓仔,居住的都是楊氏後人。然而在民國卅八年接近完工時,這裡曾有國軍青年軍進駐。八二三砲戰時中間的45號被砲彈擊中過,樓梯與窗戶皆修建過。時過境遷,三間樓仔與許多金門老房子一樣,回復了民居的身分。

然而,它們所曾有的產業歷史,卻是湖下聚落史中不可抹去的一頁,三棟洋樓就像是紀錄湖下產業發展史的殿堂,在聚落最顯眼的位置上,展現屬於湖下庶民奮鬥的過往風華。

金門湖下三間樓仔 

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名稱:湖下三間樓仔
古蹟類別:歷史建築
種類:建築物類
公告文號:府文藝字第0930033435號
公告日期:2004/12/16
行政區域:金門縣 金寧鄉
地址或位置:湖浦村湖下9鄰44、45、46號
定著土地之範圍:金寧鄉湖下村段0236-0000~0238-0000地號、金寧鄉湖下村段0241-0000~0243-0000地號
指定理由:1.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2.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創建年代:1945

簡介:

1945年湖下排仔路的金和發公司經營油坊與商船運輸,由楊鴻禮、楊清淹與楊英舉三人共同經營,往來福建漳州、石碼之間的貨運,再由大陸運竹器與木頭回金門販售,致富後興建連三棟洋樓,各分一間。房子的木頭與石材皆購自大陸,工人當時工資為月領米12斤,建築總花費約500銀元,歷時三年多才完成。1949年近完工時,國軍青年軍進駐,八二三砲戰時中座房子遭到砲擊,樓梯與窗戶皆修建過。民國六十多年,在主屋後各增建一落。45號現居住者為楊清淹弟楊忠信(曾參予興建過程),及其妻楊許碧桃。五腳基洋樓有磚砌抹灰之拱廊,立面柱子上有方形分割式樣,二樓山牆有圓洞氣窗。建築立面上有「清白世冑」(44號)、「宏農衍派」(45號)字批。

資料來源: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