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的洋樓數量,依據徐志仁1992年到1994年的調查,興建年代在1949年以前總共有132棟,但如今已過了十幾寒暑,數量應該會有所更動。不過幸運的是洋樓體積通常不會太小,找洋樓不會像找風獅爺一樣除了抬頭外還常常要低頭,洋樓的高度絕對是讓你從聚落外遠遠就可以看到的高度。

話雖如此,看到洋樓雖然簡單,但要仔細看卻有相當的難度,現在仍有住戶的不能貿貿然地進去欣賞,就算進去了,基於對主人的尊重又不能隨便亂拍,干擾住家的生活。沒有人住的空屋又要考量到自身安全,有的屋子已接近崩塌狀態,看起來就是廢墟,更不要提有些裡面堆滿雜物,有些有流浪漢盤旋,有些大門深鎖,有些外有惡犬,根本無法接近...............

撇開這些實地造訪時的問題不講,想要在文獻上找這些洋樓的資料也不太容易,學術論文普通人看不到,坊間的書店只能找到稻田出版社出版徐志仁著的「金門洋樓建築」還有桑格文化有限公司聶至高的「金門洋樓的外廊形式」兩本專書,其他散見金門縣政府的出版品跟傳統建築的相關圖書中。用網路找就更費事了,資料正確度不講,很多資料都是抄來抄去的,連有問題的地方都一樣........

在搜尋引擎上用關鍵字「翁贊商、翁贊榮洋樓」、「翁贊商」、「翁贊榮」、「下堡洋樓」去搜尋,無論找出的結果如何,大概都是以下的內容:

翁贊商、翁贊榮洋樓位於金寧鄉下堡,屋主翁贊商二十歲到新加坡創業,經營新加坡與印尼間貿易(其父翁清池於年輕時至印尼的蘇門答臘島發展,後印尼發生大地震而身亡,贊商因此獲得印尼方面物資流通的人脈管道,但清池未將祖業留給贊商,而留給在贊商在印尼同父異母的兄弟),將印尼之sago(俗稱西穀米,澱粉類作物)、天然膠樹汁液、椰乾等運往新加坡加工,銷往各地(當時的sago運往英國利物浦及荷蘭阿姆斯特丹,作為紡織業材料) ,因而累積財富,於新加坡購置連棟店屋並匯資回金門,興建出龜洋樓、前迴向之建物,由留在金門的弟弟贊榮,協助興建過程。

當時建造此洋樓的材料均從大陸取購。古寧頭大戰時,國軍於此設置指揮總部;約在民國七十年時有重新整修過,後為贊榮的兒孫住於內,直到民國八十四年。民國九十四年一月正式登錄為歷史建築。

嗯!問題來了,請問「翁贊商、翁贊榮洋樓」是什麼時候建造的?

上面文字的來源是「金寧鄉誌」,這本書我手邊沒有,或許改天可以去跟金寧鎮公所要一本來,看看上面有沒有更詳細的資料。文建會的文化資產入口網的資料大致上也是沿用上述資料,比較霹靂的是,創建年代竟然是-「明代以前」?!

這................... 

好,或許做資料的人不知道明代之前金門不應該有洋樓,但是後面括號的 (1920)是什麼意思呢?是年代嗎?應該不是吧?1920年是民國9年,跟明朝中間還有個清朝...........

嗯,文獻討論到此告個段落,那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我只是要表達,金門洋樓的資料很難找,有些資料又錯得讓人吐血.........

其實我看到這些可以說是「翁贊商、翁贊榮洋樓」唯一背景故事的資料時,真的是滿感動的。翁贊商在20出頭的年紀就離開金門到新加坡去創業,而且是在家產被同父異母的兄弟繼承的情況下,自己打下一片天。當然資料上看不出他的兄弟繼承家業後是否將家族事業發揚光大,不過可以看得出來翁贊商的事業一定做的很大,不然怎麼能蓋這麼大一棟洋樓?蓋洋樓是很花錢的!

應了一句話:男兒當自強。

金門僑民旅居新加坡、印尼的許多都是以天然樹膠為事業,橡膠樹這種熱帶作物適合溫暖的地區生長,其加工品用途多樣,所以在期貨市場上相當重要。翁贊商除了樹膠事業外,還經營西穀米的事業。西穀米是西穀椰子的髓心澱粉,輸出到歐洲卻不是拿來當食物,而是應用在紡織業,布料製作過程中有「上漿」的程序,上過漿的衣服比較硬挺,用西穀米上漿的布料蟲不咬,因此在紡織工業上也很重要。翁贊商先生能在無先人物資資助下打開歐洲的市場,想來他一定是經過了一番努力,選擇英國跟荷蘭當據點,應該是因為新加坡是英國殖民地,而印尼是荷蘭的殖民地。

「翁贊商、翁贊榮洋樓」在整個下堡聚落中非常顯眼,整體建築宏偉,最有特色的就是它外廊的磚拱,讓它看起來有一種特別的古典氣質,洋樓側面柱子上的灰泥塑花也很精緻,加上一二樓窗戶採用不同的裝飾圖樣及側面山牆上的圓洞竹節窗,使得這棟洋樓的美更讓人印象深刻。

文獻記載上是說這裡曾經是古寧頭大戰時的指揮總部,至於是不是當時十八軍軍長高魁元進駐的所在,要等更多的資料來確認,因為有的資料上說這裡是「八二三炮戰下堡指揮所」.............

嗯?到底是「古寧頭大戰」還是「八二三炮戰」?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