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523  

曼珠沙華,《法華經》中的天界四華之一,意思是開在天界的紅花。

我在邊界的島嶼上尋覓,國之北疆的大地上,面海的坡地在每年第一道寒風到來之後,及膝的高草地上,總是會呼地抽出一支支的花梗,提醒人們即將到來的別離。

對我來說,這種花是名符其實的「彼岸花」,要跨越到海峽的對岸才有緣得見,而人們把它叫做「紅花石蒜」。

DSC_0460   

台灣東北角海岸的金花石蒜是我很熟悉的花朵,在那段看海的日子裡,野地岩壁上突然冒出的金黃色花朵,總是讓弟兄們一陣驚呼,但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陡坡卻是無法跨越的障礙,但也因此讓我可以年年有花看,歲歲有花賞。

第一次遇見紅花石蒜,其實就在金門,某年的霜降之日,在烈嶼貴山海岸的岩壁上,遠遠地就看見了一叢鮮紅若血的花朵,用相機的長鏡頭一看,才知道原來就是傳說中的「紅花石蒜」。

不過也就那麼一次,再來就沒在金門野地裡見過它的花了,幾次見到不是沒遇到花季,就是在人家的庭園盆栽裡,反倒是之後去了幾趟馬祖,不管是到東引還是南竿,幾乎每次都有緣得見。

DSC_0498  

金門有這種金花石蒜,其實也不是什麼新發現,成書在清道光16年(1836)的《金門志》上就有記載,當時稱為「蒜花」。

蒜花,葉如蘭,莖長尺許,紅豔異常。花落,其根蒂結瓣如蒜,明年復抽莖發花,土人以蒜花稱之。春夏間惟前水頭山間有之。

幾次依此到前水頭附近的山區尋找,都沒有發現蹤跡,倒是離後水頭比較近的太武山上曾經發現過不小的族群,不過春夏間都只見濃綠的葉叢,不見花朵的蹤跡。而前些年金門縣農業試驗所與林務所也都進行著紅花石蒜的繁殖與推廣。

DSC_0432  DSC_0447  

金門人雖然早就知道紅花石蒜的存在,但不知為何種的人不多,也沒有相關的傳說故事,更不曾聽起哪位在金門服役的朋友提起過它,所以大多數的人聽到紅花石蒜時,首先想到的都是馬祖而不是金門。《馬祖植物誌》上對於紅花石蒜的敘述是這樣的:

紅花石蒜(螃蟹花)

Lycoris radiata (L' Her.) Herb.

多年生草本,鱗莖近球形,直徑1-3cm。葉狹長舌狀,長約10-30cm,寬0.5-1cm;深綠色,中肋色較淡。繖形花序由4-7朵小花組成,花莖長約30cm;總苞片2枚,披針形,長約3.5cm;花被亮紅色,裂片極度皺縮和向後反捲,為狹倒卵型,長約3cm,波浪緣;雄蕊明顯突出;花柱細長,柱頭頭狀。果實為蒴果。

世界分布於中國大陸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及日本韓國尼泊爾。

生長於山坡岩隙間、溪旁、路邊或林緣。

DSC_0626  

原產地之一的日本,有不少關於紅花石蒜的故事與傳說,日本人稱之為ヒガンバナ(ひがんばな),漢字寫作「彼岸花」。日本民間把秋分前後三天稱為「秋彼岸」,是上墳的日子。紅花石蒜總是在「秋彼岸」期間開花,非常準時,於是便與死亡產生了連結。

有些故事說,「彼岸花」之名其實是因為這種花生長在陰陽交界的三途川旁,看到這種花就代表了即將與人世告別,是一種充滿離別味道的花。

戲謔一點的說法是這種植物有毒,吃了就會到達三途川的彼岸,意思就是吃了會死人。

而死人花(しびとばな)、地獄花(じごくばな)、幽霊花(ゆうれいばな)等等的別名則讓人看出日本人真的對這種花沒有什麼好感。但到了花開之時,廣島縣三次市吉舎町的馬洗川沿岸等彼岸花名所依舊會吸引眾多愛花的人們前往觀賞。

 DSC_0545  

學佛網》上有一則關於「彼岸花」的浪漫傳說,說這種花是自願投入地獄的花,花香能喚起死者生前的記憶。

彼岸花花開時看不到葉子,有葉子時看不到花,花葉兩不相見,生生相錯。因此才有「彼岸花,開彼岸,只見花,不見葉」的說法。春天是球根,夏天生長葉子,秋天立起開花,冬天葉子又慢慢退去,花開時看不到葉子,有葉子時看不到花,花葉兩不相見,生生相錯。相念相惜永相失。如此輪回而花葉永不相見,也有著永遠無法相會的悲戀之意。」作者寫道。

最後總歸於佛經的一段話:

彼岸花開一千年,落一千年,花葉永不相見。情不為因果,緣註定生死。

DSC_0424 DSC_0611  

忘川旁的彼岸花,存在便是一種溫柔,在即將天人兩隔之際,能夠讓亡者喚起曾有的記憶, 然後才能了無遺憾地走入另一個世界。

只是,生長在山間崖邊的紅花石蒜,是否真的就是傳說之中的那種彼岸花呢?

DSC_0522 DSC_0453

我不知道,也不想嘗試去嗅聞它的花香。

忘記的事,應該就讓它忘記,放在記憶彼岸的那些事,就該讓它留在彼岸。

DSC_0490  

我想,很多人的心裡應該都有一朵鮮豔的紅花石蒜,沒有悲傷回憶的黯淡,只有優美純潔的明亮。

紅花石蒜有另外一個花語,那就是-

相互思念

DSC_0409 DSC_0438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