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還月所著《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迎神卷》中,將由廟宇或祭祀組織在進香、遶境所組成的隊伍稱為「香陣」。「香陣」原本的意義是指參與進香遶境隊伍的陣頭,後來擴充為參與活動的每一個人,包括了先鋒隊、熱鬧隊、神明隊。不過這次金城鎮公所辦的票選活動,把神明所乘坐的輦轎放在陣頭票選名單的作法,似乎是把各路神靈跟熱鬧隊放在一起讓人評選,總是讓人覺得怪怪的。
姑且不論把神輦歸為迎神賽會中酬謝神明恩典儀禮的陣頭是否值得再商榷,但是在廟會中看見輦轎狂舞的畫面,真的能讓人感受到信徒對於神明的崇敬。
神明遶境自然是需要交通工具的,「轎」跟「輦」是神明出巡及遶境必須的裝備,民間最普遍易見的神轎或神輦有頂有蓋,外型宛如一間小廟,多由八個人扛抬。但在金門地區卻少見這種被稱為「八助」或「八轎」的八人大轎,大部分的神轎都是四人轎,卻又與台灣的「四轎」不同,台灣的「四轎」有座無頂,但是兩者的作用差不多,除了供神明乘坐之外,也可以作為人神溝通的橋樑,轎上的神明可使用「法力」讓扛轎者起舞,藉以表達神明的旨意。
通常神轎晃動的幅度越大就代表輦轎神明的法力越強,在輸人不輸陣的心理下,輦轎的舞動成為金門迎城隍祭典中最撼動人心的一幕,舞動的神靈們將未來一年的風調雨順與平安幸福以最動感的方式賜給金門的子民。
「四轎」的扛抬方式分為「硬貫」跟「軟貫」,所謂「硬貫」就是只利用轎子左右兩邊的「轎貫」(扛木)作為扛抬,所以四個人是分站神轎兩邊。而「軟貫」是在「轎貫」之間,神轎前後各以麻繩綁上一隻「籤木」,四個轎伕成一直線,「轎貫」的功能則由扛抬神轎變成轎伕的扶手。
金門的「四轎」少有使用「硬貫」者,多以「軟貫」方式進行,以便於進退、跳動。但是神轎並無法直接傳達神明旨意,轎伕大多是臨時成軍,不是每一個都會「起乩」,真正會「起乩」的,以「四轎」而言大多在神轎的最前或最後,也就是所謂的「頭籤」或「尾籤」,這位轎伕則稱為「手乩」,其他轎伕大多只是配合他的動作,而轎旁的「桌頭」則是真正的專業人士,負責傳譯神明的旨意。
後浦的四個門境各自有專屬的性格,北門境香陣給人的感覺就是陽剛味十足,精壯漢子們以自己的方式,讓賁張的肌肉與揮灑的汗水,展現出屬於男性的力與美,成為金門迎城隍祭典中不可卻缺的一幅風景,吸引人們注意的目光。今年(2010年)更成為金門的代表,與縣長一起到台灣來送佛帖。
除了迎城隍當天的廟會現場之外,這幾年北門神輦也都會參與祭典前的綵街,也讓人們親身體驗扛神輦,並以舉辦神輦研習活動及培育種子教師,讓這項人神之間交流的民俗傳統技藝能夠傳承。雖然臺灣的廟會現場中也可見到神明輦轎近似起乩般的狂舞,但說到要有神輦示範及體驗,那大概就只有金門看得到了。
現場看後浦北門境的神輦舞動是很讓人感動的。狂奔亂舞的神輦除了表現神明法力之外,轎伕所表現出的那種屬於民間的力道與熱情更是讓人難忘。我曾經在某次的近距離看北門神輦舞動後寫下這樣的一段話:
「近距離欣賞這些舞動神靈所展現的神力韻動,除了屬於神明所帶來的震撼之外,轎伕們專注的神情,賁張的手臂肌肉,隨著神轎狂舞飛濺的汗水也都讓人感動,想要找到屬於金門民間的生命力,屬於民間的放任性格,這裡就是了。不管神明到底藉由這樣的舞動說了什麼,也或許這只是一場很好看的秀,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老百姓對神明的尊崇,及透過神靈舞動的過程與自己內心的對話。」
這樣的感動,也希望每個人都能到金門來親身感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