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設縣是在民國四年,所以雖然明清進士即有四十七人,科甲不絕,文風鼎盛,卻因為未設縣治,所以不能興建孔廟。根據明代《滄浯瑣錄》所載:「朱子主邑薄,採風島上,以禮導民,浯既被化,因立書院於燕南山,但後被家弦戶頌,優遊正義,涵泳聖經,則風俗丕變也。」朱熹曾經在宋高宗紹興廿三年(1153年)擔任同安縣主簿五年,政績優良,民懷其德,所以宋寧宗嘉定年間(1208年-1224年),同安縣令毛當時,就在縣學宮之左興建奉祀朱熹的祠堂,這是同安縣興建朱子祠的開端。金門,此時正隸屬於同安縣。而這也是為何在清乾隆卅一年(1767年)金門便在浯江書院中祭祀朱熹,並在乾隆四十五年(1781年)興建朱子祠。
或許因為「朱子祠」是「浯江書院」建築群中最負盛名的一棟,在許多資料中將兩者混為一談,甚至連金門官報的「金門日報」及內政部的《台閩地區第二級古蹟金門朱子祠之調查研究》都曾犯過這樣的錯誤。事實上,浯江書院存在的年代早於朱子祠,只是經過幾百年的時光流轉,書院的其它建築幾乎都有了大規模的改建,以致不具歷史價值,只有「朱子祠」還能保留原來的形制跟木造的結構,所以在民國八十年(1991年)公告古蹟範圍時,整個「浯江書院」中只有「朱子祠」被指定為國家二級古蹟,之後又因《文化資產保存法》修訂而在民國九十四年改列為國定古蹟。
不過金門朱子祠也不是從興建以後就沒有動過,經過多次重修的朱子祠,現在所呈現的面貌是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之後的面貌,在浯江書院範圍以內就有一塊《金門朱子祠重修碑誌》說明這一次的重修過程,也將朱子祠的興建源由作了一個簡單的介紹。
「金門朱子祠」的建築本身是附屬於「浯江書院」中祭祀朱子(朱熹)的專用空間,因此在古蹟類別中是屬於「祠堂」而非「書院」。作為一個祭祀空間,將舊的是莊嚴肅穆,所以「金門朱子祠」內部並沒有太多過於繁複的空間,並且呈現文教建築所獨有的純樸恬靜。
朱子祠內除了朱子的塑像與牌位等與祭祀有關的物品之外,其餘的物件不多,這幾塊應該是讓人練習拓碑的石塊,並不是朱子祠本來的文物。
作為一個祭祀空間,當然是不方便有太多的說明面板,所以在民國九十五年整修完成的浯江書院西廂房內有更多關於朱子的介紹,並有專文說明朱子(朱熹)與金門的關係。
如果真的對朱熹與金門的關係有興趣,金門縣文化局有出一本專書,書名就叫作《朱熹與金門》,在臺灣的政府出版品中心都可以買得到。
朱子在金門是教化者的代名詞,在金門人心中自有其崇高的地位,所以當朱子祠重修時,原本在浯江書院的兩株「朱子榕」也在民國九十三年移到多年國小去重新種植,目前生長情形良好。為紀念朱子教化的恩澤,每年到了朱子冥誕的時候都會在朱子祠舉行公祭,由金門縣長擔任主祭官,依古禮鳴炮、上香、獻花、獻饌、獻爵、獻果,並由地方各界首長、縣府主管、學校校長等與祭,行三鞠躬禮,向這位偉人表達追思與緬懷其豐功偉績,追懷先賢教化德澤,表達無限追思與悼念之意,場面肅穆隆重。
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名稱:金門朱子祠
類別:古蹟
古蹟類別:國定古蹟
種類:祠堂
公告日期:1991/11/23
公告文號:內政部(80)臺內民字第202453號
行政區域:金門縣 金湖鎮 (此處有誤,應為金城鎮)
地址或位置:珠埔北路35號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創建年代:清乾隆年間 (45年,1780)
建造者:地方商紳籌建
所有權屬:公有
是否開放:是
是否收費:否
簡介:
朱子祠與浯江書院是合為一體的建築群。浯江書院為金門地區早期興建的書院之一。據文獻徵考,其建築年代最早可以追溯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最晚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時,已在書院中祭祀朱子。金門地區之所以推崇朱熹,除了朱熹豐厚的學術涵養外,乃是因為朱熹曾在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秋,任職同安縣主簿,更且一度視學金門,影響日後金門學風甚巨。金門之縉紳因而對朱熹懷有一份尊崇、親近的特殊感情。
歷史沿革:
朱子祠為祭祀南宋理學大師朱熹之祠堂,座落於今日金門縣金城鎮珠蒲北路三十五號浯江書院內,祠堂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二級古蹟。朱子祠與浯江書院是合為一體的建築群。浯江書院為金門地區早期興建的書院之一。據文獻徵考,其建築年代最早可以追溯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最晚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時,已在書院中祭祀朱子。金門地區之所以推崇朱熹,除了朱熹豐厚的學術涵養外,乃是因為朱熹曾在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秋,任職同安縣主簿,更且一度視學金門,影響日後金門學風甚巨。金門之縉紳因而對朱熹懷有一份尊崇、親近的特殊感情。
依據浯江書院碑記記載,浯江書院始建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書院又被徵收為縣署,於是地方商、紳倡議就縣丞署(原金沙書院址)西方之義學原址,闢地新建書院。新建書院規劃:前為儀門、大門;中為講堂,祀文昌帝君;左右東西廊各有學舍八間;外為大庭、照牆;後為朱子祠,翼以圍牆,將諸神像自縣署遷入,書院與朱子祠遂合而為一建築群,此即今日浯江書院和朱子祠之基礎規模。乾隆四十六年建成的浯江書院,後經數度整建與功能調整。例如嘉慶年間縣丞李振青發起重修工程,並捐銀配典生息,以為春秋祭費。道光年間,興泉永道倪琇、護理金門總兵楊繼勳勸捐,添建西廊學舍二間為福德祠、東廊學舍二間為客燕齋(專供院長住宿)、東廊第七間祀吳琳、獻卿父子,西廊第三間祀縣丞歐陽懋德、李振青等人。
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金城鎮公所駐用朱子祠,將右廂改建為辦公室。民國六十年(1971年),右廂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建築,為社教館辦公室。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將前儀門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再增建為二層樓房,作為兒童閱覽室。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講堂木結構損壞,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屋頂部份依原樣保留。民國七十三年(1984年),朱子祠進行整修維護,講堂、屋頂同時翻修,右廂一列撥與中正國小建為教室,社教館遷出,原址讓與救國團支隊部使用。朱子祠雖與浯江書院同屬一建築群體,但從上述的整修歷程中可以發現,除了朱子祠尚能保有原來的傳統形制與木構建體外,其它的建築皆已改建為現代樓房或鋼筋混凝土結構,以致不具歷史價值了。因此內政部僅將原建築群中的朱子祠選列為古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