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浯江書院

金門縣境目前就學人數最多的國小是中正國小,就在這所位於金城鎮珠浦北路上的學校旁有一棟巍峨的閩南傳統建築,入口兩側的壁面上寫著:「學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晦翁」與「循理保家、讀書起家、和順齊家、勤儉治家。朱熹」,門兩邊寫著「行仁義事」「存忠孝心」。然而最引人注意的是門楣上的橫匾,也點明了這個建築的身分-「浯江書院」。

現在所看見的「浯江書院」是民國九十五年重建完成後的樣貌。民國九十二年金門縣政府在古浯江書院舊址上,參考舊圖及閩南各地書院的形制規模與福建武夷山、五夫、考亭等地的朱熹相關事物進行規劃。原本計畫重新復建儀門與照壁,保留之前的前棟建築,東西廂屋頂則改為木瓦結構。不過目前所看到的並不是如此的規劃。

金門浯江書院

如今的「浯江書院」臨街的第一棟建築是「儀門」,但這並不是重新復建的建築,而是把民國五十六年將原浯江書院的前庭改建為現代式一層樓前棟鋼筋水泥平房建築,當時的司令官尹俊並親題「古浯江書院」在大門上。原本的規劃是要保持住這個模樣的,畢竟它也見證了金門戰地政務時期的一段記憶。不過或許是真的無法徵收到前方原本是儀門的土地,也或許有其他不為人知的原因,反正就是最早是前庭的地方現在重建起木石結構的「儀門」,至於原本的「儀門」是不是真的長成這樣,大概只能說天知道......

現在的儀門內牆東側有《浯江書院學規》,西牆則是《金門浯江書院重修誌》。

金門浯江書院

要說現在的「儀門」的位置不是古儀門的位置,從入口處的「甲花古井」的位置就可以看出來。

在整建前的老照片中,「甲花古井」的井欄是緊貼著題有「古浯江書院」的前棟鋼筋水泥平房建築牆角,古代人建房子除非必要是不會把井緊貼前面的,井的位置又無法改變,所以可以知道最早的儀門是在現在的儀門之前,從文獻上的記載,古儀門的位置是在現在的前方1公尺處,也就是珠浦北路的路中央,現在的儀門以前是前庭的一部分。

金門浯江書院

雖然前庭的面積縮小了,但是現在浯江書院的前庭還是很廣闊,進了「儀門」後就可以看建位於同一個中軸線上的「講堂」。

這個「講堂」也近年重修的結果,因為在民國五十六年尹俊司令官新見前棟建築時,「講堂」就依照原有的規格修改為鋼筋水泥的不見木結構,而不是現在的木石結構。整個來說,「講堂」的規格從興建以來就沒有太大的改變,只是建材從木石改為鋼筋水泥,再由鋼筋水泥改回木石結構。

金門浯江書院 金門浯江書院

進「儀門」以後到進入「講堂」之前,前庭兩旁有「廡廊」可以通往「廂房」。「廡廊」的屋頂採用原木,不加施彩,加上花崗岩石柱與紅磚地坪,整體呈現出樸實典雅的風格。

金門浯江書院

左右兩廡廊各有一塊碑,分別是《浯江書院膏火碑記》及《捐充膏火題名碑》,兩碑皆立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除了闡述朱子過化,文風鼎盛之外,並敘述鄉紳熱心教育,倡捐膏火基金作為浯江書院運作所需的情事,是探討清代教育的重要史料。

上面這塊碑就是《捐充膏火題名碑》,記錄了捐款的人名及所捐的費用,其中以吳獻卿捐銀四千員,其子吳學元捐修學社,建置器具共銀四百元最多。

金門浯江書院

金門浯江書院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一年,原址在乾隆四十六年(1779年)被徵收為縣丞署,也就是俗稱的文衙門(武衙門為總兵署),於是將縣丞署的義學闢建為書院,將朱子等神像遷入。在此之後,浯江書院成為一個多用途的空間。舊時金門無明倫堂,每遇萬壽聖節及宣讀詔書都在書院中行禮。清朝末年,浯江書院更是脫離了原有的書院功能,清光緒二十年丞署發生地毒,移書院辦公,光緒二十四年金門饑以書院為平糶局,光緒三十年就書院改設為小學堂,民國肇始就小學堂變為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又至民國四年設縣治後再改為浯江國小,也就是現在的中正國小。在這樣改變的過程中,書院的平面格局已經有很大的改變,五四運動期間,書院中的神像被毀,到民國卅八年國軍進駐金門時,浯江書院只剩下當年祭祀的遺蹟。

金門浯江書院

民國五十六年,在前庭改建為現代式一層樓前棟鋼筋水泥平房建築的同時,「講堂」依照原有規格翻修,但民國六十七年時講堂木結構損壞,因此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屋頂部份依原樣保留。因為這樣的改變,讓民國八十年指定古蹟時將「講堂」屏除在外,並且由於鋼筋混擬土與屋頂的搭配不理想,造成「講堂」嚴重的漏水。現在所見到的「講堂」則是日後再以木石結構重建的結果。

SC_0920.JPG

原本「講堂」中奉祀有文昌帝君,不過毀於五四運動時,現在則是放置朱子的銅像。

這個完成於民國九十六年的銅像是金門縣政府為鼓勵學子學習效法先輩先賢精神所立,其後懸有《太極圖說》木刻,之前佈有課桌。

民國五十六年尹俊司令官整建浯江書院,落成時邀國學大師錢穆及夫人胡美琦女士參加盛典,錢穆於當晚在講堂主講「朱子學術」,嗣後正值全國推行復興中華文化,秘書長蕭政之於講堂創設「四書講堂」,六十三年秘書長張少白另創設「金門文化講座」。

金門浯江書院 金門浯江書院
SC_0918.JPG

民國五十八年,「講堂」重立金門歷代鄉賢的牌匾及進士題名錄與武功題名錄,並且將這些匾額所代表的人物及意義刻在白色大理石上,鑲於講堂兩側壁面,讓人們除了緬懷先人,彰顯科甲功名、先賢德業之外,也能發揮見賢思齊的功效。

不過,現在所看到的匾額已經與民國五十八年所掛者有出入,原本在正面的「海濱鄒魯」匾已移到後面的「朱子祠」中,進士題名錄與武功題名錄也成為東牆置文舉榜與武績榜,西牆置博士榜的現狀。

金門浯江書院 金門浯江書院
金門浯江書院

「講堂」兩邊的廂房迭經變化,原來的廂房建築早就已經消失,現在所看到的全部都是後來重建的,東西兩邊各有三間。東廂房三間分別為男廁、管理室及可容二十人用之小型課堂,內部布置以朱熹行述為主題。西廂房則分別為女廁、朱子學術研究室及可容二十人用之小型課堂,內部布置以朱熹與金門為主題。

金門浯江書院

金門浯江書院 金門浯江書院

「講堂」後的「朱子祠」是全浯江書院建築群中保留最多古風者,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目前被指定為國定古蹟,祠額「朱子祠」三個字是錢穆所書。 

金門浯江書院

金門浯江書院 金門浯江書院

在民國九十五年完成的整建工程中,不但新建了儀門、廡廊、廂房,整建了甲花古井、講堂、朱子祠,移走了磨石子桌椅、砲座、朱子榕,也將環境作了整理。原本是栽種竹叢的地方多了流水的造景與惜字亭,之前從文應舉故居移來的「醉於此」石刻也被移到水池邊,為整個重建後的浯江書院多了一個有故事的景點。

雖然重建後的浯江書院與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黃汝試捐銀四百七十六圓,合監生徐行建一千圓及鄉之好義者之捐獻所建時「中為講堂,祀文昌,前為儀門,東廊學舍八間,西廊學舍八間,外為大庭照牆」的格局已有不同,但也繼承了前人所遺留下來的濃郁文風,更象徵金門從戰亂歲月中浴火重生後,一種對於再創文化學術輝煌的期待。雖然書院中過往的琅琅書聲不再,但右鄰的學童讀書聲仍不時傳來,有朝一日這些學子也能榜上有名,光宗耀祖,名垂青史。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