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466.JPG

跨鰲石,金門太武山十二奇之一,以「靈鼇竊負翠微巔」的奇景隱身於太武山的山林之間。

成書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的《滄海紀遺》中收有相傳為洪受所做的《太武巖十二奇誌》:

浯洲稱海國,中有太武巖,亦奇觀之所萃也。齊諧志之矣。蘸月,蟹眼、名曰泉奇。眠雲、跨鱉、名曰石奇。以靈奇,則有倒影、玉几案。以幽奇,則有石室、門關。其他千丈之壁,一覽之亭,與夫風動之石,偃蓋之松,步雲之梯,詎非種種稱奇也。然愚聞山之奇也以物,物之奇也以人。如清源、紫帽奇矣,得虛齋、紫峰而奇始彰。鴻漸、三秀奇也,得、蘇槐、次崖而奇益顯。大抵奇於人,不奇於物也。如以物論,則一石之怪,一壑之幽,孰不以奇稱,彼松亭者,固昔日之奇也。而今安在哉。故論武峰之奇勝者,當日勒石賦詩,肖鶴丁公為山發一奇可也。而桂峰之華構,奇益爭勝矣。以至一榜七士、復榜八士,天下真奇,又孰有大於比哉。余少浪得奇材之譽,無能繼群公奇跡,不亦落漠否。而搜奇括異,欲抒山川之奇於毫端,亦云奇在此不在彼也。探奇者當自得於物外,自非大觀烏能睹。

雖然說如今從眠雲石上隆慶六年的落款可知此文應非洪受所作,極可能是《滄海紀遺》手抄本流傳到清雍正年間貢生黃鏘的期間被收錄進來的,但起碼可以知道最遲在清朝初年,跨鰲石就已經被列入太武山十二奇之一。

DSC_0432.JPG DSC_0434.JPG

雖然早在文獻上知道這塊奇石,但知道這塊奇石的確切位置卻是因為後人在石頭上鐫刻的「海印靈光」四個大字。最近在《金門碑碣翫跡》書上讀到了關於這塊石頭的相關訊息,於是趁回金門的時候約了島地靈跟金門部落兩個部落格的格主上太武山去找「海印靈光」石刻。照著書上的指示在山林中搜索,只可惜滿山荒煙漫草,不少地方還遺留著當年部隊營區種下的仙人掌。三個人分頭在不同位置尋找,最後還是金門部落的格主眼睛比較利,發現了隱身在仙人掌叢後坡地上的「海印靈光」四個字。

找到是一回事,想要接近又是另外一回事,在路徑不清的狀況下,有好幾次是直接踏在仙人掌上硬走過去,沿途又都是恣意生長的蔓藤,這一路真的是手腳並用加上處處小心,否則跌進仙人掌叢裡可不是鬧著玩的。

DSC_0438.JPG

好不容易走出仙人掌叢,回頭看看剛才走過的路徑,幾乎看不出走過的痕跡,天知道下一次還能不能照著原路再走上來......

DSC_0440.JPG DSC_0441.JPG
DSC_0456.JPG

看到「海印靈光」四個字,石刻上還留有明顯的紅漆痕跡,說明這個遺跡被人遺忘的時間還不算久。

或許是這陣子金門雨量少,周圍的環境略顯乾燥,所以清金門縣丞蕭重《太武山十二景詩》中:「蘚紋斑剝碎連錢」的景象還不至於影響到石刻本體,但石頭上明顯的裂紋倒是十分有「髀肉凍皺餘瘦骨」的味道。

DSC_0473.JPG

現場看到這塊石頭,很容易就能了解「跨鰲」之名是從何而來。石頭頂端平整的程度說是可以跨坐絕對沒有人會懷疑,也難怪清潮詩人林樹梅會在《太武山十八詠》中寫下這樣的詩句:

少時慕神仙,恨不生羽翼。
今來騎巨鼇,神遊觀八極。

只可惜現在石頭頂上長滿爬藤,想要「神遊觀八極」不太容易,讓人只能望石興嘆。

DSC_0464.JPG

所謂的「鰲」其實指的是中國傳說中龍頭魚身的神獸,「鼇」是海裡的大烏龜,不過後來混著用了,兩個字互通,所以不同文獻裡「跨鰲石」也寫作「跨鼇石」,指的都是龜形的神獸。

這塊奇石的左側裂紋與突起看起來真的就像是烏龜的頭,難怪《太武巖十二奇誌》中會有「眠雲、跨鱉、名曰石奇。」的句子。 

DSC_0445.JPG

不過石頭上「海印靈光」四個隸體字卻是後來才刻的。

這四個字都40公分見方,字跡娟秀,應是名家手筆。

DSC_0448.JPG

落款處的兩個字實在是不好辨認,就等書法名家或識字高手來解答了。

DSC_0474.JPG DSC_0492.JPG

緊鄰跨鰲石的是一個營區建築,旁邊有兩個開口,只是這一趟我們對這個都沒有太大的興趣,所以就沒有進去了。

不過這也解釋為何之前沒有太多人知道跨鰲石的所在地而它卻看起來有人整理,因為它之前是在營區裡面啊!

DSC_0499.JPG

關於跨鰲石,《滄海紀遺》書中除了《太武巖十二奇誌》有提到之外,另外《詠太武山十二奇》詩組中還有一首《跨鰲石》詩:

跨鰲石兮石跨鰲,登山航海任翔翱。
世人不識他心樂,隻手攜來落一毛。

《金門縣志》裡收有清金門縣丞蕭重《太武山十二景詩》組,其中《跨鼇石》一詩云:

此石當年怯受鞭,靈鼇竊負翠微巔。
千均橫壓夸娥背,百尺高擎履屭肩。
髀肉凍皺餘瘦骨,蘚紋斑剝碎連錢。
據鞭顧盼荒山裡,望斷蓬萊歷劫仙。

江山多嬌,林木莽莽,昔日翔翱於山海之間的奇石終是在荒山中獨自顧盼,靜待有緣人尋幽探訪,分享看盡東海揚塵的心情。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