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門庵前蔡中溪夫婦墓表

金門庵前的老聚落裡,唯一一棟磚造洋樓後方的道路上,矗立著一塊青斗石的巨大石碑。高230公分,寬86公分的龐大體積,在聚落旁內的小徑旁卻不顯得突兀,像是在很長遠的歲月前就已經與聚落同化。

遍布碑體的小字,在風吹雨蝕之後許多已不復辨讀,但幾段關鍵的字句卻揭曉了古碑的身世。

這塊碑,是瓊林人蔡守愚為其父母所立的墓表。

蔡守愚,字體言,號發吾,明神宗萬歷乙酉年舉人,丙戌科(西元1568年)進士出身,官拜雲南布政使,以學問著稱,不但在瓊林有專祠,並與金門許多民間傳說有關。而他的父親蔡希旦,《金門志》卷十一《人物列傳》中,《忠烈》項中有關於他的事蹟:

蔡希旦,字可久,號中溪;平林人。習儒業弗遇,力農以養親。父病,衣不解帶,禱以身代。父歿,水漿不入口三日,殯祭悉遵家禮。嘉靖庚申倭夷內訌,念父未葬,偕二弟趣嚴具,自操忤鍤成墳,至指盡血。既襄事,而賊愈迫里中,合議禦之,推希旦為首;悉括丁壯得二百餘人,晝夜巡警,親勸督之。數日,賊大至,眾相視無人色;希旦挺身出,眾從之。賊揮刀引騎衝其胸,十砲齊發;眾奔,希旦立不動。已而賊三道繞其後,眾莫應者,遂死焉;年甫五十。

這段歷史在洪受《滄海紀遺》中也有記載,記於〈災變之紀〉中,因為發生在明嘉靖三十九年(1559年),歲次庚申,因此洪受稱之為「庚申之難」。近人黃克全也以這段歷史寫出了《斑芝花》。

這塊金門目前已知字數最多的碑雖然已有文字佚失,但是「公諱希旦,字可久,號中溪」的關鍵姓名,以及碑文中所述倭亂、父喪等事,大概可以推測出這塊碑是蔡守愚在萬曆廿八年(1600年)升任四川按察使之後,為其父整理墳墓所立的墓表。墓表是立於墓塚或是神道之前的碑,記述墓主的行誼,不但彰顯其成就,也讓後人能因此惕勵。

「庚申之難」時,蔡希旦父親剛過世未安葬,他親自掘土成墳。草葬父親後,倭寇來犯,他又率眾挺身而出對抗倭寇。當賊人用炮轟炸時,只有他在戰火中屹立不動,最後被倭寇揮刀衝胸而亡。

「庚申之難」有多慘烈,從洪受《滄海紀遺》的文句中或許可以略知一二:

火光熖天,人無所蔽,屠戮之慘自夜達旦,但聞刀斧挺擊之聲。其童稚之不屑假手者,畢舉而投入烈焰,其潛出者亦震驚而溺海,城中屍積,城外屍橫,,不堪容足……城陷,而財帛盡歸賊艘,然又未飽其欲,而搜掠者累日,自太武之西北,巨室窮簷,靡有或遺,漳賊之父子兄弟,舟楫雜還不休,麥粟器械戶牖之類,無不盡載而歸,其廬舍之空虛,則一炬而焚之,是十七都存者無幾矣!

這樣的苦難,如今已走入了歷史,但金門並沒有就此永享太平,這個大陸邊陲的島嶼,總是不時有戰火,總是避不開兵燹。

或許,墓表文字的斑駁是一種宿命,就像人們的內心深處,總是希望關於戰爭的過往能夠越來越遠,甚至一去不返,總有一天會內化成土地的一部分,留與後人訴說。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