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義龍騰斷橋 

那一年暑假,考完了高中聯考,趁著放榜前,幾個平常在一起在臭水溝裡尋找詩意,沒事喜歡背詩作對的同學(好吧!我承認我們幾個是怪咖......),約好從台北到台中去逛科博館。剛好其中有一個同學的親戚住台中,幾個人瞞著家裡,在沒有大人的陪同下,搭上了台北往台中的普通車,就這樣一路晃啊晃的晃到了台中。

當火車晃到了苗栗,整節車廂裡只剩下我們幾個人時。說真的,每個人心裡都有點後悔,為什麼不搭快速的自強號,要搭這種每站都停,而且沒有冷氣的車。當然,少年時的死要面子讓每個人都不願意開口承認自己做錯了決定,雖然苗栗站過後的隧道讓我們幾個稍微興奮了一下,但整體來說,大家心裡應該都暗暗做了決定:「以後絕對絕對再也不要搭普通車了。」

三義龍騰斷橋  

只是,接連而來的山線隧道讓激奮了我們的情緒,當幾個紅磚砌成的橋墩出現時,車廂裡響起了歡呼的聲音。

這,是我與斷橋的初次相遇。

三義龍騰斷橋  三義龍騰斷橋

時間來到了80年代初期,當年看到女生還會臉紅的小男生變成了大學新鮮人,從冬季多雨的盆地來到終年艷陽高照的台灣第三大城求學,興趣也從背詩作對變成了收集所有的生命。在研究所學長的帶領下,我跟著一群同樣熱愛著生命的同學開始去接觸自己生活土地上的在地生命。沒課的時候就跟著學長上山下海,去觀察,去採集,去記錄土地上綠色精靈的生命脈動。

「勝興」是我們很喜歡的一個地方,這裡距離台中不遠,一天可以來回。而且春天時火車站月台對面開的如煙似霧的杜鵑花與通往斷橋間鄉間小路上的野生台灣百合,更是讓我們這群初窺生命之奧的學生體驗到台灣鄉土植物之美。

斷橋,在我生命裡有了不同的意義。

三義龍騰斷橋

80年代末期,曾經汲汲營營於收集生命的學生成了戍守海疆的阿兵,解甲歸鄉之後,再度選擇太陽城作為落腳之地。社會新鮮人的我,選擇了居住在從前就讀學校的附近,閒來就與就學中的學弟妹們四處嬉戲。那年秋天,幾部摩托車載著幾個青年男女,來到火車已經不再經過那一段軌道,試著在山林間尋找一個可以喘息的角落。

我記得,我們走過跨越山澗的長長軌道,在鐵橋的那一頭發現了幾棵橄欖樹。

樹上橄欖的味道,我到現在還記得。

原來,我習以為常的酸甜滋味,不是它與生俱來的味道,橄欖原本的味道,竟是如此的苦澀。

三義龍騰斷橋

隔年,斷橋,又崩了。

那一年,我在島嶼的中部。

在應該是颱風來訪的夜裡,親身體驗了百年罕見的大地動。

三義龍騰斷橋

好久好久,我沒有勇氣再回到斷橋。

那個夜裡,我與學弟妹們正在把酒言歡,歡送即將於翌晨回到僑居地的好友。在地動驚醒,目睹建築倒塌之後,很久一段時間,我不想看到或聽到任何與地震相關的消息。

三義龍騰斷橋

再訪斷橋,已近十年寒暑。

重病初癒,住院的日子讓人悶的發慌,好友專程南下,帶著氣力尚未完全回復的我,舊地重遊。

斷橋,這幾年成為了旅遊的勝地,靜謐的山間,有了不一樣的聲響。

還有,不一樣的印象。

我仔細讀著橋墩下的說明文字,卻怎麼也找不到記憶中的斷橋。

還有,鄉道旁的百合花。

三義龍騰斷橋

鐵橋的那一頭,過不去了。

橄欖樹,成為了想像的存在。

或者該說是,夢裡的存在。

從哪裡似乎已經不再重要,斷橋下有著來自八方的人群。飛翔的小鳥,清流的小溪,都是流浪的標的,為什麼,現在的我,念念不忘的是卻是鐵橋那頭的橄欖樹。

三義龍騰斷橋

走過新建跨越溪谷的人行便橋,來到了南橋墩,回頭眺望來時路,我看見林木掩映中的紅磚橋墩與鐵橋,也想起,詩人莫渝筆下的《斷橋》:

三義龍騰斷橋

蓊蔚蔥蘢的山景裡

簇擁著幾座並列的挺直紅橋墩

灰白山嵐不時飄浮,添加蒼涼

三義龍騰斷橋

翠綠枝椏

究竟是侵占抑同情地進駐

延續生機

告知與自然契合的宿命

三義龍騰斷橋

橋斷了

碑銘式的挽留記憶

三義龍騰斷橋

三義龍騰斷橋

河消失了,流水斷源

魚藤蔓生拓纏 徒增稀微

尋美的旅人流連山間 憑弔殘缺

三義龍騰斷橋

荒蕪中

隱約聽見蒸氣火車聲轟隆駛來 

三義龍騰斷橋

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名稱:魚藤坪斷橋
類別:古蹟
古蹟類別:縣(市)定古蹟
種類:橋樑
公告文號:府文資字第0927500330號公告
公告日期:2003/11/25
行政區域:苗栗縣 三義鄉
地址或位置:魚藤坪段401-1地號土地上
定著土地之範圍:橋體
指定理由:魚藤坪鐵路橋位處台灣縱貫鐵路最高、最陡、施工難度最高的路段,自然成為日治時代台灣鐵道部海拔最高、跨距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創建年代:日明治年間 (1906)

三義龍騰斷橋  

簡介:
魚藤坪斷橋又名「龍騰斷橋」,位於舊山線鐵路魚藤坪鐵橋上游80公尺處。這座曾經被譽為「台灣鐵路藝術極品」的磚拱鐵路橋,經歷1935年、1999年兩次台灣中部大地震,留下斷橋殘拱歷史傷痕,深具歷史意義與建築技術紀念價值。
「魚藤坪」是三義鄉龍騰村舊名,相傳先民開墾當地時,在山區廣植魚藤,因而得名。傳說先民種魚藤,是為了剋制鯉魚精作祟,不只在龍騰山區廣植魚藤,還將東南方的高山取名為「關刀山」,希望關刀斬斷魚藤,藉以毒殺鯉魚,居民得以安居,台灣光復後設村,村民認為魚藤不雅,才改名「龍騰」。
根據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鐵道部所出版的台灣鐵道史(未定稿)(中卷)記載,魚藤坪橋基礎工程,於1906年(明治39年)5月1日開工,1907年(明治40年)1月30日完工。橋樑工程由三叉河出張所長稻垣兵太郎設計,中央桁架樑則由美國技師CoopperSchneider設計,由久米組(日本一個以鐵道工程起家的營造業者)承造。
魚藤坪鐵路橋以磚石砌造橋腳、連拱、鋼板橋、上承式桁架組成,屬於複合材料鐵路橋樑,當時台灣類似構造的橋樑只有鳳山溪鐵橋。魚藤坪鐵路橋位處台灣縱貫鐵路最高、最陡、施工難度最高的路段,自然成為日治時代台灣鐵道部海拔最高、跨距最大鐵道橋樑。
1935年(昭和10年)4月21日中部大地震,震央在魚藤坪橋附近10餘公里處的關刀山,受損嚴重,南岸第7、第8橋腳間連拱斷裂崩落,南岸60呎鋼板樑懸空,其餘連拱也嚴重龜裂,列車無法通行。7月7日大規模餘震,第8、第9橋腳間連拱震落。震災後,台灣總督府鐵道部檢討魚藤坪橋修復問題,因為復舊不易、磚拱橋不耐震、南北兩端有三處曲率半徑達三百公尺的大彎道等因素,此決定在西側80公尺處另建新橋。為了運送新橋建材,工程單位將舊橋龜裂及有安全顧慮的結構敲除,搭上施工鷹架,方便工程列車運送新橋所需建材,1936年(昭和11年)材料備妥後,動工施作鋼筋混凝土上承式鋼板新橋。1938年新橋完工後,舊橋鋼板樑、上承桁架才拆除,橋墩間連拱因為安全理由才進一步敲除。
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魚藤坪斷橋第4座橋腳攔腰震斷,成為兩度見證中部大地震的歷史古蹟,引起各方關注,隨即進行古蹟審查,評定為縣定古蹟,2000年文建會指定為震災紀念物,2003年苗栗縣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指定為縣定古蹟。(資料來源: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民94。)

使用情形:殘跡保存,附生植物多,不利觀察細部結構。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斷橋採殘跡保存,結構未進行修復,橋柱下方禁止進入,以策安全。

構造:魚藤坪鐵路橋以磚石砌造橋腳、連拱、鋼板橋、上承式桁架組成,屬於複合材料鐵路橋樑,當時台灣類似構造的橋樑只有鳳山溪鐵橋。

*資料來源: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