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當時的政府為發掘地下資源,邀請專家實地勘查,尋找有發展潛力的礦產。1967年,當時的經濟部長李國鼎到金門視察,對於金門的花崗岩資源寄予厚望,於是飭令經濟部金門技術小組來金門探勘。隔年,當時的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先生主持國防部部務會報時指示:「金門花崗岩,由金門政委會會同經濟部組公營企業機構經營」。於是設立了金門縣花崗石場籌備處,1971年8月正式開始採礦,直到2002年1月1日,因為產能不符合經濟效益而停止生產,改編為金門縣養護工程所。
花崗石場以生產原石外銷為主,台灣的中正紀念堂、中正國際機場、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國家戲劇院與音樂廳都是採用金門的花崗石。碎石則供應金門地區工程基料使用。從1973年到1986年,先後開發了后扁、林兜、田浦、成功、隘路口、夏興、料羅等礦區。料羅的碎石場成立於1983年,翌年3月6日開始營運,每小時可以生產20立方3到5公分的碎石,供應金門各項工程所需,但在2002年已停止生產。停止生產後的碎石廠舊址現在轉型為公園,也就是現在的「南石滬公園」。
從「南石滬公園」的平面圖來看,園區主體是一個人工的蓄水池,面積也不是很大,水池與海只有一路之隔,然後水池的兩端分別是海水淡化廠跟休憩廣場。讓人比較好奇的是,「南石滬」之名是從何而來?《赤崁筆談》解釋「滬」是什麼:「滬者,於海坪潮漲所及處,周圍築石岸,高一、二尺,留缺為門,兩旁豎木柱,掛小網柱上,截塞岸門。潮漲淹沒滬岸,魚蛤隨漲入滬;潮退水由滬門出,魚蛤為網所阻」。所以築滬捕魚是一種最原始的捕魚方法。不過南石滬公園附近似乎沒有看到石滬,不知道是以前曾經有但是現在已經毀壞,還是說蓄水池本身就是石滬的遺址?
另外就是這塊牌子的英文,「南石滬」是這裡的地名嗎?那用「Nanshhu Park」這個名字就還好,只是兩個h之間是不是少一個i?如果這裡真的本來有石滬,那用「Southen Stone Tidal Weir Park」的名字是不是會比較好?
「南石滬公園」入口進來靠海的端點可以看到「海水淡化廠」。金門的蒸發量(1653mm)大於降雨量(1072mm),長年為缺水所苦,地下水佔金門地區水資源利用50%以上,為確保地下水永續利用,設置海水淡化廠增闢水源是一種方法。這座海水淡化廠是以高壓逆滲透法(RO)技術進行海水淡化,預計日產4,000噸,但目前完成的工程日產為2,000噸。
公園的中心是蓄水池,環繞著水池的欄杆柱上則是在柱頭上放了許許多多的小石獅。這些小石獅有不少的造型是取材自金門全島的風獅爺。不過金門的風獅爺目前的數量還不到100尊,但是欄杆柱的數量遠大於100,多出來的數量是怎麼解決的?是重複風獅爺的造型?還是另外新作,這就等大家來的時候再仔細比較了。
蓄水池的另一頭是休憩廣場,一水之隔的岬角上放置一台碎石機,見證此地那一段碎石場的歲月。
水池另一頭山壁目前還不能上去,只能從水池的這一頭遠望。從山頭上的瓊麻等植物種類來推測,上面或許還有營區。雖然無法走上山頭一探究竟,但是從海邊看陡峭山壁在水中的倒影,山光水影,另有一種特殊的美感。
在金門花崗岩產業已成過往的今天,能留下這樣的產業遺跡也算是留下過去的一種生活方式,後來的人也能因此知道曾經有人這樣生活過。南石滬公園雖然範圍不大,留下的東西不多,缺乏詳細的說明牌,碎石機也任其風吹雨打,雖然可以改進的地方還很多,但總是個開始。如果能好好保留住這些過往的產業遺跡,把這些遺跡串聯起來,未嘗不是個發展觀光的新賣點,而且可以發展相關的紀念商品,成為金門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