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4199.JPG

說真的,我其實不太理解金門太武山裡出現一棟仿山西五臺山金閣寺的殿堂,而且還被登錄為金門縣的歷史建築。 

四公尺高的金色大佛像以碩大的量體在高處俯瞰眾生,嘴角的微笑似乎提醒人們要放下人世間對於表象的執著。

1960年代,一棟鋼筋混擬土的仿古建築在太武山海印寺後築起,40年後登錄歷史建築只是為了把它拆掉重建,大雄寶殿以它自己的際遇向世人講述無常。 

世事紛擾太多,佛像以一種超然凝視著前山的香几案。至於新殿落成,河山再造什麼的,就不是它所關心的事了。

DSC_4302.JPG

▲海印寺大雄寶殿建於民國49年(西元1960年),原為鋼筋混擬土的仿古建築。民國99年拆除後,以山西五台山金閣寺為範本,用木結構重建。

DSC_4194.JPG 

▲現在大雄寶殿正中央供奉高達四米的釋迦牟尼佛。大佛像本身就是一個密室,在「裝臟」儀式時放入了一部《乾隆大藏經》重編景本,還有各種佛教器物,另有《金門縣誌》以及金門陶瓷廠燒製的「滴水觀音」

根據報導,「大藏經」彙集了佛教所有的經典,又叫「一切經」或「藏經」。世界上只有兩部漢文大藏經版被保存至今-一部是《高麗藏》,被珍藏在韓國伽耶山海印寺;另有一部是《乾隆版大藏經》,是中國北京區雲居寺的鎮寺之寶。《乾隆大藏經》又名《清藏》、《龍藏》,集佛教傳入中國一千七百多年各種譯著之大成,包括歷代流傳下來的佛教經典著作和佛學研究著述。  

DSC_4196.JPG  

▲「大雄寶殿」匾額

中華民國壹零壹年拾月

大雄寶殿

金門縣長李沃士

佛弟子李奇茂恭書

DSC_4201.JPG

▲藻井中央是一條前肢分別拿著印與筆的金龍

DSC_4202.JPG

▲大佛像兩側立有信徒恭立的神像,佛像左側由外而內為紫薇大帝、緊那羅王、娑竭羅龍王、日宮天子、鬼子母,內部為四大天王。

DSC_4204.JPG

▲佛像右側由外而內為東嶽大帝、雷神、閻魔羅王、月宮天子、摩利支天,內部為四大天王。

DSC_4289.JPG

▲現在的大雄寶殿外觀保留了大部分的木材顏色,但在裝飾性的木結構上大量使用金漆。

DSC_4272.JPG

 

▲這種手法讓建築外觀看起來金碧輝煌。

DSC_4291.JPG

▲屋頂鋪設紅瓦

DSC_4269.JPG

DSC_4268.JPG

▲屋脊的作法則是閩式風格

DSC_4205.JPG

▲水車堵則以交趾陶描述關於觀世音菩薩的故事

DSC_4189.JPG  

▲平台下即是安心石安心石室,重建時拆下來的部分構件在裡面展示。

DSC_4296.JPG

 

金門縣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名  稱 海印寺大雄寶殿
地  址 金門縣金湖鎮太武山頂峰(梅園)後方
類  別 歷史建築 種       類 寺廟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公告日期 2009/06/03 公告文號 府教社字第0980037123 號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登錄理由 因海印寺目前為縣定古蹟,考量週遭環境與地景的協調,建議列入歷史建築或與海印寺同劃定為縣定古蹟範圍內。
創建年代 光復以後
歷史沿革 海印寺後殿約於1970年代新建,被稱為大雄寶殿,供俸三寶佛。三寶佛指的是毗盧遮那佛、釋迦佛及盧舍那佛,按一般中國佛寺的傳統,寺廟中之主殿稱為大雄寶殿,然在海印寺,因後殿供佛陀,故稱它為大雄寶殿。
外觀特徵 大雄寶殿平面近方形,面寬三間,殿內只有二根後金柱,前面闢一門,與古制大雄寶殿先去甚遠。屋頂為歇山式,但前後屋坡有一斷線,形略如重簷。其牆體皆為石條砌成,外觀樸實。        
室內特徵 目前內部作為祭祀使用,供俸三寶佛。三寶佛指的是毗盧遮那佛、釋迦佛及盧舍那佛,四周安置光明燈。
材料構造 建築為鋼筋混凝土造柱體搭配下堵為磉石疊砌的牆身;側面與背面也為磉石疊砌的牆身。建築構造頂層屋頂為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屋頂為5架樑(木樑),下層屋簷為鋼筋混凝土造與傳統磉石承重牆系統混合造。
附近景觀 建築位於太武山海印寺主殿後方,前方為海印寺主殿,左右後方接為山坡。 
備  註

海印寺位於金門縣太武山頂峰「梅園」後方,其建築群包括鐘鼓樓、拜亭、正殿、長壽堂、宏願堂、後殿等。海印寺建於宋度宗咸淳年間(1265-1274年)興建,明萬曆八年(1580年)修建,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再度重修。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又再重修,原主祀通遠仙翁,今改奉祀觀音佛像。

通遠仙翁,宋初人,人稱白鬚公,姓氏已不可考;隱居於永春樂山,故又被稱為樂山王。他常常頭戴花草,攜帶葫蘆在村市之間邊走邊唱著:「好酒喫三杯,好花插一支,思量古今是,安樂是便宜」。其後相傳羽化成仙,而被封為通遠王。宋仁宗嘉佑年間(1056-1063年),蔡忠惠為泉州守時,因為向其禱雨有驗,而請封為善利王,並加封廣福顯濟。

金門太武山所以建祠奉祀通遠仙翁,可以分為兩方面來談。首先根據明代盧若騰的「太武寺碑記」記載:「舊傳山椒嘗有玉笏自天而降,宋咸淳中始建巖宇,祀通遠仙翁,事蹟詳郡邑志,浯人祀之,有禱輒應。」從文中可以得知,先是有神蹟顯現於金門的太武山,於是鄉民興建巖宇,奉祀當時泉屬各邑普遍信仰的通遠仙翁。其後又發生神諭擒賊之事,因而有萬曆八年之修建。根據《同安縣志》通遠仙翁傳中所記:「(咸淳年間)島居者始建祠祀之。祠西有倒影塔,夜每放火,舟人遙望以為指迷海道,祈風禱雨悉奇應。(明)萬曆間,邑獲劇賊,越獄而遁。知縣金枝,夢登太武山,遇神示賊處,乃恭渡海詣祠以禱,如夢指,果得賊,因捐金新其祠宇。」文中所言,同安知縣金枝捐助修建祠宇,便是指萬曆八年修建一事。不過在當時,海印寺仍是一座供奉道教神祇的祠宇。這由盧若騰所書的碑記中,便能夠明瞭。其後由於祠宇中的廟眾,於夜間見到觀音菩薩現身於其間,乃改奉祀觀音佛像,海印寺也就變成一座主祀佛像的佛寺,根據寺方所撰的《海印寺源考》,至遲在永曆十五年(1661年)的重修時,海印寺便已成為一佛寺,並更名為今之「海印寺」。

舊志中記載,金門太武山有十二勝,今雖因經歷滄桑,舊觀多已改變,但其中海印寺之山門石門關尚能約略保持舊觀。 

資料來源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DSC_4260.JPG

 

相關報導

海印寺大雄寶殿計畫修復改建                 2009/4/23               記者李增汪/縣府報導

金門縣政府昨召開研商海印寺大雄寶殿修復工程相關事宜會議。研商討論結果,將由金門縣文化局儘速提審議委員會召開專案會議,期將海印寺大雄寶殿納為公告歷史建築,俾利後續的修復和改建推動。

會議昨日上午十時起,在縣政府第二會議室召開,由主任秘書盧志輝主持,金門縣文化局秘書楊加順、課長郭朝暉、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課長蘇承基、縣府交通旅遊局代表、海印寺住持釋性海法師、建築師符宏仁等,出席參加。

縣府主任秘書盧志輝指出,海印寺時間久遠,雖經多次修復,但早期因軍管大都因陋就簡,在縣長李炷烽相當關注,寺方也希望就破損和信眾期待改善的,加以修復,期能恢復宏觀寺貌。

由於海印寺大雄寶殿是否屬於古蹟範圍內,牽動其後續維修事宜。在民國九十二年修復當時,其核定方式,係依文資法相關規定辦理。但如今金門縣文化局認定大雄寶殿非屬「海印寺、石門關」之古蹟本體,其修復不受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限制,則要依國家公園法及其施行細則、國家公園保護利用管制原則及建築法等相關規定辦理。

建築師符宏仁就建議,朝登錄為歷史建築方向努力,執行起來會比較順暢。縣府主任秘書盧志輝也希望金門縣文化局儘速提審議委員會召開專案會議,期在兩個月內將海印寺大雄寶殿公告為歷史建築,俾利後續的修復和改建推動,讓金門整體信仰中心,未來有更好觀感。

據了解,海印寺歷史悠久,乃地區宗教信仰中心,其大雄寶殿為一九六○年代以鋼筋水泥所建之仿古建築,其樓梯等不符建築規範,寺方為配合主殿修復及觀光發展等需要,計畫將主殿後之大雄寶殿等重新規劃整修。

而金門縣政府並曾在去年十月二十日召開研商海印寺「大雄寶殿」改建方向及可行性方案會議。研商結果,將由海印寺寺方及金門縣佛教弘法基金會請建築師做整體規劃,向主管的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出申請。金門縣政府也將扮演聯繫窗口,並編列部份預算參與。

李炷烽和海印寺住持釋性海在會中,也對於海印寺「大雄寶殿」改建,認為後殿在一九六○年以水泥構建,不符合閩南傳統建築樣貌,和為體現海印寺悠久歷史,且由於樓梯太陡,爬起來不方便又安全堪慮,做改建並兼顧觀光人潮和朝山禮佛,都可以朝整體規劃來進行,並請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能大力支持、協助。對此,金管處處長曾偉宏也以海印寺宗教信仰教化民心,建議由海印寺和管理處有聯繫窗口,來做溝通推動。計畫報上來,管理處也會先審核再報內政部。

在海印寺的古蹟修復工程已經完成,縣長李炷烽也曾和金門縣佛教弘法基金會成員一起會勘,希望把大雄寶殿、蓮花亭、宏願堂、長壽堂打掉重建;此外,石門關內的擋土牆,也必須進行美化。

李炷烽希望讓海印寺在宗教和觀光上,展現更吸引人的風貌,尤其是在開放大陸客來金後,可以吸引更多遊客來此朝聖。 海印寺在太武山兩最高峰間凹地,原名太武巖寺,始建於宋度宗咸淳年間,是一創建達八百多年的古剎,經過幾次重修,於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時遭砲火毀壞,民國四十九年由國軍重建至今。原係供奉通遠仙翁,今日所供奉的主神則是觀音菩薩,配祀有十八羅漢。

資料來源:金門日報 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166601

 

海印寺重建大雄寶殿昨動土   2010/9/25    記者張建騰/綜合報導

太武山海印寺大雄寶殿的重建工程於昨天動土,一如殿外門聯-「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同結萬人緣」,憑藉眾緣成事,希望使聖蹟重興,古剎增輝。  

海印寺舊稱太武巖寺,已有七百多年歷史。金門明代先賢蔡獻臣認為海印寺的廢興與金門的文運相關:住持釋性海據以表示,海印寺的榮枯,與金門的人文盛衰相互呼應,因此寺方對於重建計畫非常慎重,希望能使佛門融通於金門的文化、歷史與觀光!  

海印寺是海上的靈剎,金門的古寺;始建於南宋咸淳年間(西元一二六五到一二七四年間),明朝以後以至民國四十九年、五十七年、六十二年、六十八年、八十二年都曾經修建、重建或增建。  

民國九十二年,釋性海接任海印寺住持後,在金門縣政府及各界襄助下,於民國九十五年陸續重建觀音殿(前殿)、鐘樓、鼓樓;如今大雄寶殿(後殿)也開始了重建工程,費用約需三千萬元,工期約為五百五十個工作天;殿中將供奉六公尺高的釋迦牟尼佛。

海印寺現存的大雄寶殿是戰時克難建物,雖然鋼筋水泥不影響它在信眾的地位,但由於建築結構已經老化嚴重,因此有重建的需要。  

昨天的「海印寺大雄寶重建暨週邊景觀修繕工程動土典禮」,參加者有海印寺住持釋性海、金門縣長李沃士、金門縣議會議長王再生、金門防衛指揮部指揮官張慶翔、金門縣前縣長李炷烽、金防部政戰主任李智雄、金門縣議員楊應雄、金門縣交通旅遊局局長林振查、立委陳福海服務處主任黃秀珍……等;參加的信眾有李其南、楊中央、陳金盛、楊清國、翟美玉(金門縣前縣長陳水在的太太)……等;參加的鄉鎮長有金湖蔡西湖、金寧陳成勇、金沙陳昆第等。

李沃士表示,海印寺是金門的勝地,對世人的影響,超越社會大學的層次;重建之後,原有的文物,他希望由文化局收藏在文化園區。  

王再生表示,金門是佛地,太武山海印寺庇佑金門人渡過歷次的戰爭,成為樂土;希望海印寺的發展,帶動金門的觀光和經濟。  

張慶翔是第一次參加佛教聖地的動土儀式,感受到此地的政通人和;他希望大雄寶殿的工程順利,祈求佛菩薩保佑國泰民安,並希望南台灣受累於颱風災害的人們,能早日脫離苦難。  

李炷烽對大雄寶殿的重建表示祝福,希望一切順利;楊應雄希望海印寺能成為宗教文化專區。蔡西湖、陳成勇希望大雄寶殿重建後,更加有靈氣,更有吸引力。黃秀珍表示,海印寺是人們心靈的寄託,希望大家在佛法的教化下,少批評,多讚美,求進步。  

陳金盛表示,原來的大雄寶殿十分克難,是水泥建物;重建之後,將改為木構架,外觀也會比較有層次。  

楊中央在四十多年前,曾經在海印寺前住持釋月悟的託付之下,為海印寺的重建出過力,如今又參與大雄寶殿的重建;他覺得很歡喜、很感動。殿外門聯-「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同結萬人緣」就是他於民國六十六年所敬獻。  

昨天的動土儀式包括:開始、鳴炮、就位、灑淨、動土、致詞、禮成、鳴炮等儀軌。動土的方式是由李沃士、王再生、張慶翔、李炷烽等人以「缺齒將軍」(刀具)敲擊寺牆。灑淨儀式則由釋性海主禮。

海印寺大雄寶殿重修及周邊環境整修所需經費約三千萬元,除金門縣政府以全民名義捐贈一千萬元外,其餘由十方奉獻。

資料來源:金門日報 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186817

 

海印寺大雄寶殿重建工程昨舉行上樑大典     2012/1/16      記者張建騰/綜合報導

太武山海印寺大雄寶殿的重建工程於去年-九十九年九月二十四日動土,於昨天一○一年一月十五日上樑。  

海印寺的住持釋性海表示,海印寺大雄寶殿的規制是仿照五臺山金閣寺的格局,但在木作上會更加精緻,希望在金門建立足以流傳的宗教藝術文化。  

在大雄寶殿重建工程的上樑典禮中,迎請諸佛菩薩、護法龍天、土地靈祇降臨香壇,以求工程順遂;壇上設有觀世音菩薩的聖像。  

參加典禮者有海印寺住持釋性海、金門縣長李沃士、金門縣第八屆立委當選人楊應雄、金門縣議長王再生、金門防衛指揮部指揮官王世塗……等。  

李沃士對自己能夠參與上樑大典表示榮幸;他說,上樑大典的進行,意謂著海印寺的整建進入了新紀元。他希望相關單位共同研究,讓太武山海印寺發展出更好的觀光環境。  

王再生表示,太武山海印寺是金門的佛教聖地,也是首要的觀光景點;希望佛光顯靈,保佑金門的整體發展,保佑兩岸人民能有更好的生活。  

楊應雄表示,海印寺位在金門的最高點,是在金門的信仰中心;他希望與大家共同努力,讓太武山海印寺成為宗教文化園區。  

太武山海印寺大雄寶殿的上樑大典是在小雨霢霂中進行;楊應雄以「共沐法雨」形容當時的景象。  

參加者典禮者除了上述的各界首長之外,還有信眾楊中央、陳金盛、沈富春、楊清國、黃水英、洪志合、楊肅元……等;另有金城鎮長石兆瑉、金湖鎮長蔡西湖、金寧鄉長陳成勇,以及金門縣政府各局室的局長。上樑前,參加者都在樑上簽名留念。  

海印寺始建於南宋咸淳年間(西元一二六五到一二七四年間);明朝至民國曾多次修建、重建或增建。  

民國九十二年,釋性海接任海印寺住持後,在各界襄助下,於民國九十五年起,陸續重建觀音殿(前殿)、鐘樓、鼓樓;九十九年開始重建大雄寶殿(後殿)。  

大雄寶殿重建所需的費用約需三千萬元;金門縣前縣長李炷烽任時,金門縣政府曾編列預算,再用金門縣全體民眾的名義,捐贈寺方一千萬元。  

海印寺為了讓信眾參與建廟,對於捐助一萬元者,都將刻字鐫石,留名寺中。另外,海印寺還辦有捐一瓦,敬三寶的活動-大雄寶殿的重建,約需瓦片一萬多片、小瑞珠五千多片;大瑞珠及瑞蓮三百付。「捐一瓦的」金額為一百元至三百元,也可題名其上。海印寺希望藉由「捐一瓦」的活動,鼓勵:一家人合捐百元鈔,十方人共建百年業!  

九十九年九月大雄寶殿動土時,釋性海表示原訂工期需要五百五十個工作天;昨天大雄寶殿上樑後,釋性海表示,因為變更設計,大雄寶殿的重建工程將展延至今年(一零一年)年底完工。  

去年動土時,釋性海表示,殿中將供奉六公尺高的釋迦牟尼佛;昨天上樑後,他表示,佛祖的高度是七公尺高。  

根據釋性海的說明,海印寺大雄寶殿的規制仿的是五臺山金閣寺的格局,要用到四千多件木料。  

海印寺大雄寶殿上樑大典的舉行,目的是為了祈求佛光普照、國泰民安、工程順遂、寺運昌隆。

資料來源:金門日報 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205033

 

海印寺大雄寶殿落成嘉賓雲集       2013/6/18                記者陳麗妤/綜合報導

金門海印寺昨日上午舉行大雄寶殿落成揭牌暨佛相開光慶典,兩岸與新加坡等五地佛教會、信徒近五百人齊聚一堂,共享喜悅。縣長李沃士為大佛上首香,十五位法師主持開光,省主席陳士魁、議長王再生、立委楊應雄等九十七位貴賓共同剪綵,熱熱鬧鬧、法喜充滿。

金門海印寺昨日上午九時起,舉行大雄寶殿落成揭牌暨佛相開光慶典,縣長李沃士率縣府團隊為大佛上首香,來自福建及台灣、新加坡等地十五位長老主法開光。並在縣長李沃士、省主席陳士魁、議長王再生、立委楊應雄、大陸國宗局港澳台辦主任郭偉、中國國民黨金門縣黨部主委林芳旋、大陸福建省民宗廳宗教一處處長高閩、前國大代表楊肅元、議員陳滄江、周子傑、金門縣政府民政處處長翁伸金、建設處處長葉媚媚、中國佛教會理事長圓宗長老、理事明空法師、台灣省佛教會理事長會光長老、廈門市南普陀寺首座定宣法師、大陸福建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道元法師、金門縣佛教會理事長達千法師、金寧鄉代表會主席楊萬山、金湖鎮鎮長蔡西湖、金沙鎮鎮長陳昆第、金寧鄉鄉長陳成勇、金城鎮公所主任秘書黃耿銘等九十七位貴賓一同剪綵,為大雄寶殿落成揭開熱鬧序幕。

李沃士表示,過去兩岸宗教在金門做出許多貢獻,諸如海陸大法會等,展現良好成果。海印寺大雄寶殿歷經約三年時間整修落成,兩岸宗教界的長老在這個殊勝的日子齊聚金門,共同見證海印寺大雄寶殿落成。海印寺是金門信仰核心,每年大年初九鄉親扶老攜幼登山祈福,期待藉宗教交流繼續協助金門發展,讓金門成為兩岸宗教交流最好的地點,也藉兩岸宗教交流,為金門發展開出新局。

福建省省主席陳士魁指出,金門過去是戰地,海印寺扮演安撫人心、宗教依托等角色。大雄寶殿落成代表海印寺將邁向另一里程碑,期待未來海印寺為金門社會及兩岸宗教交流和發展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議長王再生說,海印寺是金門宗教信仰的制高點,座台灣面向大陸,在兩岸交流上宗教扮演重要角色,海印寺大雄寶殿落成,港澳台五地佛教會長老齊聚一堂,共同為國家及為金門祈福,實屬不易,相信大雄寶殿落成後能持續護祐金門、守護兩岸和平。

中國佛教會理事長圓宗長老也表示,海會雲來集,各地長老齊聚太武山為海印寺大雄寶殿開光,象徵將持續佛光普照,未來期許全世界信眾都慕名到太武山朝聖。

海印寺住持性海法師介紹,海印寺在金門民眾心中具有濃厚的精神象徵,根據金門縣志記載肇建迄今有超過七百四十餘年的歷史,經歷多次整修,也遭砲火侵襲,迄今香火依然延續。大雄寶殿是在九十九年重建,歷時三年,斥資約三千餘萬元完成,主要供奉釋迦牟尼佛、廿四諸天等。

資料來源:金門日報 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225349

 

海印寺大佛內藏龍藏鎮寺之寶   2012/12/17   記者張建騰/綜合報導

海印寺大雄寶殿高達四米的釋迦牟尼佛本身即是藏經寶閣,大佛的法像中藏了一部《乾隆大藏經》,將成為鎮寺之寶。 太武山海印寺大雄寶殿的重建工程是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九月二十四日動土,於一零一年一月十五日上樑;一零一年十二月十五日完成大佛佛身「裝臟」。  

大雄寶殿四米高的大佛法像已經施作完成,接下來將進行「安金」及「上漆」。大佛的身軀就是一個密室;在密室完全密封之前,有「裝臟」的儀式,由住持釋性海率工匠把《乾隆大藏經》的「重編景本」置入佛身。  

「大藏經」彙集了佛教所有的經典,又叫「一切經」或「藏經」。世界上只有兩部漢文大藏經版被保存至今-一部是《高麗藏》,被珍藏在韓國伽耶山海印寺;另有一部是《乾隆版大藏經》,是中國北京區雲居寺的鎮寺之寶。  

《乾隆大藏經》又名《清藏》、《龍藏》,集佛教傳入中國一千七百多年各種譯著之大成,包括歷代流傳下來的佛教經典著作和佛學研究著述。  

根據相關文獻所載,《乾隆大藏經》是清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由清世宗命王公大臣、漢僧及喇嘛一百三十餘人,廣集經本,校勘編稿;於北京賢良寺設立藏經館,由和碩莊親王允祿、和碩和親王弘晝及賢良寺住持超聖等主持-開雕於雍正十三年,竣工於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年)。  

全藏以《千字文》編號,自「天」字起至「機」字止,共七百二十四字,每字一函,共七百二十四函,每函十卷,共七千二百四十卷,雕成經版七萬九千零三十六塊。《龍藏》經版刻成後,共印刷一零三部,頒賜各寺;後來又印刷二十二部。  

《龍藏》刻成後,初存於故宮武英殿,後遷入柏林寺存放,再移到智化寺,一九九零年轉放到了雲居寺。  

海印寺用來裝臟的《乾隆大藏經》是由華藏淨宗學會印行,共有一百二十冊附目錄一冊。根據華藏淨宗學會的說明,《龍藏》雖以「經、律、論」三部分為主要內容,卻涉及哲學、歷史、民族、語言、文學、詩詞、天文、曆算、醫藥、建築等諸多領域,卷帙浩繁,堪稱中華文化的「百科全書」。  

由於這一部大藏經,大陸文革期間,藏在柏林寺的《龍藏》被遷置於寺外臨時搭建的五間大棚,西元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八二年間,因為重壓、蟲蛀、雨浸,部分已有損壞,後曾以白塔寺的《龍藏》紙本進行核對,再以廣東潮州開元寺的藏本、廣化寺藏明的《北藏》進行缺失的修補;一九九零年六月,乾隆版大藏經才得以全部印裝完畢。  

海印寺住持釋性海表示,海印寺大雄寶殿的規制是仿照五臺山金閣寺的格局,大佛則是仿照泉州開元寺釋迦牟尼佛的形態。  

大佛的法像是以泥土為胎塑形,再以苦麻(夏布)及生漆層層交錯成為所要的中空佛像。釋性海表示,這種依古法做成的佛像,可以維持幾百年,因此大佛法像所藏的經典及器物,將可傳之久遠-下次重修時,將會成為幾百年或上千年的寶藏。  

過去,大陸古佛像毀壞時,常出現梵文經咒、舍利等寶物。海印寺這次為大佛裝臟,除了置入《乾隆大藏經》外,還有各種佛教器物,另有《金門縣誌》以及金門陶瓷廠燒製的「滴水觀音」。

 資料來源:金門日報 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225349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