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909.JPG

金門俗諺「無宮無廟、鄉里不興」,這裡的「宮」指的是祭祀廟宇,而「廟」表示的是家廟宗祠,因此當一個地方有了聚落的規模之後,居民便會籌建寺廟與宗祠,希望透過神明與祖先的庇佑來得到身心的安傾,甚至能讓後代綿延不絕。


檢視較大的地圖

北山聚落與南山聚落隔著雙鯉湖遙遙相對,兩地的居民也以李姓人家為主,因為同宗,兩地也有共同祀奉的宮廟,而北山的宮廟除了共同祀奉的宮廟之外,還有整個聚落奉祀的廟宇及各個房份分別侍奉的甲頭廟,層級分明的特性構成了完整的常民信仰文化圈。

DSC_0931.JPG

「雙鯉古地」是整個古寧頭(包括林厝、南山與北山)共同祀奉的宮廟,主奉關聖帝君,創建於清乾隆十三年,民國十六年(1927年)、六十三年(1974年) 七十一年(1982年) 與九十八年(2009年) 都曾再度修建。相傳這裡是「浮水蓮花穴」,位於雙鯉湖的沙洲上,過去要等到退潮才能從石板路到廟裡上香,廟地雖小,然而不管擠進多少人,廟埕卻永遠有空間,而且無論潮水多大都不會淹到廟前的三層階,是一個活的穴位。也因為位於南山與北山聚落之間,因此被稱為「雙裡搶珠」。

DSC_0940.JPG

民國卅八年(1949年)古寧頭戰役、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古寧頭都是戰場,聚落幾乎毀於砲火,但是雙鯉古地卻毫髮未損。相傳在八二三砲戰期間,曾有士兵目睹廟宇上方浮現一紅臉長髯神者,以大刀掃落砲彈,居民相信是關帝爺顯靈護守宮廟。

DSC_0699.JPG

祀奉玄天上帝的「真武殿」則是北山全聚落祭祀的宮廟,位於北山西角,座南朝北,廟初於有明朝,清同治二年(1863年)與民國七十年(1982年)再度鳩工修建。

李氏蕩記 

廟外右山牆旁有一塊「李氏蕩記」石碑,可惜除了額題之外,內文已經無法辨識。「真武殿」所置放的五營,所圍起的範圍界定了聚落的範圍。除此之外,東西兩邊界還有角頭廟護守。

DSC_0744.JPG

DSC_0821.JPG

基本上,北山的祭祀圈與血緣有密切的關係。北山主要是由應祥公派下的李氏頂房(含合、主、振、北奇四房)、二房(雄房)、三房(新興房)與山前派下的順房所組成,都有各自的宗祠。

DSC_0749.JPG

DSC_0907.JPG

主房、振房與新興房更是有各自的角頭廟,分別是主房的「鎮西宮」,供奉趙、章、羅三千歲;振房的「先農廟」,供奉神農大帝;新興房的「鎮東宮」,供奉著玄天上帝。

898

除了宮廟之外,北山還設置了一尊風獅爺。據說慈堤未修築前,雙鯉湖周圍的南山與北山在漲潮時常會海水倒灌,設置風獅爺後海水倒灌的情形不再,潮水只會淹到風獅爺所在的位置。鄉野傳說,風獅爺豎立之後,鄰近的西浦頭烏雲蔽日,雞犬不鳴,請示乩身後知道是北山風獅爺所致,於是趁夜敲壞了風獅爺的左耳與門牙,西浦頭也就恢復了原狀,所以現在近看風獅爺時,還可以看見修補的痕跡。

DSC_0929.JPG

除此之外,北山外還有一座水尾塔,功用上在於祈求守成致富,所以方形的柱身上層刻了佛、法、僧、寶四個字,而寶字面對聚落,守住聚落的財寶不至外流。

DSC_0943.JPG

從「雙鯉古地」望向北山聚落,雙鯉湖平靜的湖水將遠方的雲彩及兩側的聚落影像映照在水面,祥和靜謐的畫面讓人幾乎忘記這裡曾經是兵戎相見的戰場,或許就是因為聚落內外有諸天神佛庇佑,層級分明地守護著北山子民,讓李氏子孫能走過往昔的風風雨雨,血脈連綿不絕。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