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街道,有著經過時光焠鍊的真淳,街上的建築,就像是逝去年華的紀念碑,封印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金門要找像沙美老街這樣大面積的古老街區已經不容易了,畢竟能有它過往繁華的地方不多,能像它這樣保有時光之流沖蝕痕跡的地方就更少了。
在這個古老街區中,每棟老房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但很少有哪間房子像信義路11號與13號的這棟雙併五腳基洋樓街屋般,除了是老街昔日榮景的見證之外,也註記屋主在海外白手起家後衣錦還鄉的榮光與發生在現代的一段傳奇。
故事要從洋樓的建造人「張璋滿」說起,當年靠扁擔賣蝦在馬來西亞致富的他在會定期寄錢給英年早逝的姪子張延棉在金門的妻子張蔡銀,並且口頭告訴她,要把這一棟洋樓送給她。而她的兒子張振權雖然後來成為洋樓的管理人,房子的產權卻依舊登記在張璋滿的孫子張振福名下,並沒有因此把洋樓登記在自己,或是自己子孫的名下。
換作是其他人,洋樓可能早就因此易主了吧!
不過因為有了這位不貪心的金門媳婦,張璋滿的洋樓能夠留給自己子孫,而沙美老街也因此有了一幢故事屋,為老街建構出一幅美麗的人心風景。
名稱:張璋滿五腳基洋樓街屋 |
|||||||||
類別 | 未指定 | 種類 | 宅第 | ||||||
地址 | 金門縣 金沙鎮信義路11號 13號 | ||||||||
年代 | 清末民初 | ||||||||
沿革 |
張璋滿與其侄兒張延棉遠渡重洋至馬來西亞經商,當時張延棉新婚甫三餘月,為安撫張延棉的心,張璋滿於民國元年回金門時蓋大厝(今沙美87號)給年方十七歲的蔡銀女士(張延棉之妻)居住,並將此洋樓以口頭留給蔡銀女士。 民國四十三年土地總登記,張延棉之子張振權將本洋樓與大厝所有權登記在張璋滿之孫張振福名下,自己為代管者;民國五十一年張振權逝世後,張振福及子孫亦失聯。 |
||||||||
建築特色 | 五腳基雙併洋樓街屋 |
相關報導:
沙美老街每棟都有耐人尋味故事 2007/12/17 記者張建騰/特稿報導
岌岌可危的沙美老街,棟棟都有耐人尋味的老故事。信義路十一號和十三號,是雙併一體的洋樓建築。管理者的母親,當年可以把洋樓納入自己的名下,或子女的名下,但是她並沒有這麼做。
幾十年前,應該是很氣派的洋樓建築,如今看起來,雖然有些頹勢,卻風華猶存。下午三點半左右的時間,洋樓外傳出嘩啦嘩啦的清洗聲,稍早以前,洋樓內應該還有沙沙刷刷的除塵聲。
今年七十六歲的黃玉燕為洋樓除塵及清洗之後,帶著長長的芒帚將行離去。老人家說,用來除塵的芒帚,用的不是會割人的「正菅」,而是「圭幾菅」。
老人家說,「正菅」是「一支刀,雙面利,會切肉,不切菜」。如果手被劃到,就會割傷。「圭幾菅」則不會割手。(金門社區大學教師陳西村研判,會割人的,可能是五節芒,不會割人的是甜根子草)
黃玉燕的丈夫張振權,是洋樓的管理人。她表示,丈夫張振權的爺爺「文堯」(張璋堯)有五個兄弟,老四張璋滿在馬來西亞由扁擔賣蝦發跡,後來擁有自己的碼頭和整條街的家產。
張振權的父親也在南洋,但英年早逝。張振權是張璋滿的姪孫─這位四叔公定期會寄錢給張振權的母親,也就是黃玉燕的婆婆蔡氏(張蔡銀)。
婆婆蔡氏育有一女二子。據說,四叔公家因為家財萬貫,因此回到金門,經常散財給親友。四叔公在金門所置的產,都是委由五弟張璋山(張振權的五叔公)的兒孫經手,實際執行者為張璋山的孫子張雲鐵。
目前洋樓的所有權人是張振福,也就是四叔公張璋滿長子張昆崚的獨子。張振福在沙美老街的地產還有:汶沙段1080(二十五平方公尺,與張清文公同)、汶沙段1081(五十三平方公尺,與張清文共有)、汶沙段1083(四十三平方公尺;全部屬張振福)、汶沙段1084(四十五平方公尺;全部屬張振福)。
黃玉燕表示,四叔公說過洋樓是要留給婆婆的,但婆婆是一個良心很好的長輩;婆婆自己認為長輩隨口說的不算,無憑無據,也不足以取信他人,因此所有權仍登記為張振福所有。
黃玉燕家住的是閩式雙落,也是用四叔公的僑匯所建的;據說當初原本也是要建洋樓,但因為被人「破嘴」而作罷。
四叔公在南洋發跡後,擁有整條街的家業,但因為街上的鴉片煙館鬧出人命,被打死的是日本人;日本人為了報復,澆油放火,把整條街燒掉了;四叔公家只帶了兩箱的白銀逃了出來。
黃玉燕表示,沙美老街的這兩間洋樓,十一號曾經租給瓊林蔡某開布店,人現在還在。十三號的承租者,曾經收發郵件兼營麵店。
這棟洋樓的背後,有白手起家的故事,有衣錦還鄉的故事,有一夕成空的故事,有如黃梁一夢。不過,也有不忮不求的故事。
黃玉燕表示,婆婆張蔡銀是纏小腳的舊女性,身旁有一個丫鬟替她做買賣。洋樓蓋好之後,她只來看過一次,並不把四叔公(張蔡銀要叫叔)口頭上所說的話當成應得的。
資料來源:金門日報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144446
點圖按讚
北雁南飛-金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