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金門洋樓不是裝飾的富麗堂皇就是有龐大的建築體,所以當我第一次在資料上看到沙美張氏洋樓相片時,實在是很難相信這是一棟洋樓。
關於這棟洋樓,官方的資料是相當少的。在它被金門縣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之前,應該也沒有太多人知道。無論是1994年出版的《金門與澎湖地區傳統聚落及民宅之調查研究》或是1999年的《金門洋樓建築》都沒有提到這裡,但2002年的《金門縣歷史建築第二期清查計畫》已經把它評選為登錄價值高的建築。2003年就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一般資料的照片都是向上面那章一樣從建築正面拍的,看起來就是很典型的閩南紅磚建築,實在是讓人很難相信這是一棟洋樓。
真要說的話,就是櫸頭側面山牆上的麥穗泥塑裝飾充滿了異國風情。
但是如果從政們紅磚拱圈往內看的話,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這棟建築「應該」是洋樓了。
為什麼說是「應該」呢?應為裡面除了紅磚廊柱還有拱圈之外,完全沒有屋頂,所以很難看出來到底是二層樓的洋樓還是一層樓的番仔厝。
話雖如此,但從兩側櫸頭牆面灰泥剝落後所漏出來的紅磚來看,這是一棟很講究的建築。
雖然只剩殘跡,但從僅存的建築結構來看,這棟洋樓原本應該是建在的非常講究的,否則不會留下如此美麗的拱圈。
從正面看這些拱圈,真的是很有氣勢,讓人不禁想像它過往的風光。
長時間的風吹日曬雨淋,入口處門上門額已經完全看不出字跡了,兩側牆壁上也只能看出淡淡的共和國國旗痕跡。
走進門後,空間是一片開闊,如果這個範圍當年全部是建築體的話,這應該是一棟很大的洋樓。
不過現在這裡是雜樹蔓草的世界,厚厚的青苔像是刷不去的遺忘,掩蓋了曾經在這裡發生過的事跡。
磚坪過後是殘存的兩層樓結構,木質的紋理記錄著歷史的滄桑。
磚牆,頹圮了,記憶,遺忘了。
總有一天,磚牆與記憶都會消失,不再有任何人記得。
木牆旁的門是可以通行的,看過去是一片花崗岩堆疊的磚牆。
走到門外往回看,另一面幾乎已經完全倒塌。
門外的巷弄窄窄的,窄到連時間都忘記光顧。
紅磚與灰泥卻被時間的流蝕刻,留下歲月的痕跡。
或許,時間的門就好就這樣永遠的緊閉,這樣就不會有人看見門後的那一片斷垣殘壁。
在過往的某個年代裡,金門人應該會用盡心力去營建出像這樣的一棟建築吧!
有著閩南建築紅磚的基因,外觀有充滿異國風情的妝扮,揉合了故鄉與異鄉,造就了當代金門的獨特風貌。
那些關於時間,關於人事的遺忘,或許永遠不會有人再提起,但洋樓用自己的殘軀試著留下些什麼,留待有心人的追尋。
附錄:
名稱:張氏洋樓 |
|||||||||
類別 | 歷史建築 | 種類 | 宅第 | ||||||
指定類別 |
歷史建築 | ||||||||
地址 | 金門縣金沙鎮汶沙里沙美99 號 | ||||||||
創建年代 |
不詳 | ||||||||
法令依據 |
文化資產保存法 | ||||||||
指定理由 |
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
評定基準 |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
||||||
公告日期 |
2003/12/01 | 公告文號 | 府教社字第0920057150 號 | ||||||
歷史沿革 |
不詳 | ||||||||
建築特色 | 建築平面格局為五腳基加前二櫸,本體牆身材料為正面丁砌磚牆,側、背面下緣花崗石板條砌,上緣抹灰,柱頭上有小三角磚砌收邊。 |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