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057.JPG

我在金門的老巷弄裡,遇到了傳說中的大聖歡喜天。

那是一個盛夏的午後,沐浴在陽光下大半天的柏油路面升起了陣陣熱氣,常常會讓揮汗如雨的人們懷疑眼前所見事不真實的海市蜃樓。

我走進了頂堡,一個曾經有不計其數的草綠服青年留下足跡的老聚落。雖然青年們的腳步已如烈日曝曬下的春雪般逝去,卻也留下了不少讓人緬懷的痕跡。

漫步在頂堡的巷弄裡,除了偶而出現在角落的標語之外,更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些有著華美磁磚裝飾的閩南古厝了。

這些磁磚,大部分的人稱為「日本面磚」,這種在大約100年前由日本人模仿歐洲馬約利卡磁磚(majolica tile)製作的磁磚,由於高度瓷化,色彩亮麗且耐久,一直都被日本人當成高級品輸出到中國、印度、澳洲、非洲各地,讓經濟狀況比較好的人使用。

我沉迷在這片由異國草花、吉祥花果,還有幾何圖紋構築而成的華麗之海中,遙想房子主人們過往的絕代風華。

偶而一瞥,我看見了來自異國的神祇。

曾經在印度洋上化身為魚拯救少年Pi的印度教大神毗濕奴(Vishnu),藍色的臉上帶著宛如蒙娜麗莎般神秘的笑容,吸引著我對祂猛按相機快門。

屋主發現了,帶著友善的笑容邀請我入內參觀。

於是,我遇見了象頭人形的大聖歡喜天(Maharya)。

四臂狂舞的姿態不但讓我看見了那個過往的文化薈萃,也感受到如歡喜天般的仁慈、勇敢和和善。

DSC_0039.JPG
1.翁德晏三蓋廊厝是金門縣歷史建築之一,座落在古意盎然的頂堡聚落之中。

DSC_0042.JPG
2.幾乎與前棟建築相接的院牆上有水泥預鑄的花瓶形欄杆。

DSC_0040.JPG
3.房子的主要出入口不在正前方,而是在最前方的左右兩側各開一個門,門旁的院牆上有兼顧美觀與實用的瓦花。

DSC_0043.JPG
4.翁德晏三蓋廊厝的兩側櫸頭屋頂是磚坪平頂,女兒牆上除了水泥預鑄的欄杆之外,還多了小鷹立體泥塑。這些泥塑都是民國初年從廈門進來金門的建材,充滿了濃郁的異國風情。

DSC_0044.JPG
5.乍看之下,這棟房子是非常傳統的閩南紅磚古厝。

DSC_0047.JPG
6.平實的外觀有紅磚建築的溫潤光澤

DSC_0058.JPG
7.走進翁德晏三蓋廊厝,前落是三蓋廊型式的建築。

DSC_0055.JPG
8.鏡面牆上的日本面磚為閩南建築帶來異國風情。

DSC_0054.JPG
9.日本面磚是日本人在廿世紀初期模仿歐洲馬約利卡磁磚(Majolica Tile)製作的磁磚,因為高度瓷化,色澤亮麗且持久,是很高級的建材,當年被大量輸出到中國、印度、澳洲、非洲各地。金門許多同時期的建築上都可以看到,屋主大多有出洋的背景。

DSC_0053.JPG

 

10.金門的日本面磚圖案大多以吉祥花果與幾何圖案為主,有時會出現異國風景或飛禽走獸,很少出現人物圖像,像翁德晏三蓋廊厝這樣出現異國神祇得更是少見。

這個出現在前落鏡面牆上的象頭人身神像是印度教的「甘尼許」(Ganesh),佛教接收之後稱為「大聖歡喜天」(Maharya),也有稱為「象頭財神」的。

「甘尼許」(Ganesh)是印度教中最常被祭拜的神祇,是仁慈、勇敢、和善的智慧神,也代表財富,共有32個化身。

祂是破壞神濕婆(Shiva)及喜馬拉雅山的雪山女神帕爾瓦蒂(Parvati)的兒子。傳說帕爾瓦蒂懷孕之後,濕婆就出門征戰,數十年後返家時發現家裡有一雙男人的鞋,一怒之下就把祂在家中看到的陌生男子頭砍下來。帕爾瓦蒂發現後傷心地告訴濕婆,祂砍的是自己兒子的頭。濕婆於是向維護神毗濕奴(Viṣṇu)求救,毗濕奴要祂往指定的方向走,把看見的第一個動物頭砍下來接在祂兒子身上,祂兒子就會復活。濕婆照作了,碰上第一個生物就是大象,於是甘尼許成為象頭人身的模樣。

翁德晏三蓋廊厝日本面磚上的大聖歡喜天是四臂造型,右二手持數珠與蘿蔔,左二手持銊斧與妙天果,以右足蜷左足曲的舞蹈姿態對著老鼠起舞。

 

 

DSC_0061.JPG
11.門額上的「六桂傳芳」是洪、江、翁、方、龔、汪六個姓合脈分流的共稱堂號。這六個姓各有各的起源,各有各的堂號,五代十國時(約西元941年)時翁乾度將六個兒子分別冠上此六姓避難,在宋太祖趙匡胤統一天下開科取士後,這六個兒子分別成為進士,同朝為官,得到「滿朝進士  六桂傳芳」的美名,「六桂傳芳」之名因此流傳,成為這六姓的共稱堂號。

DSC_0074.JPG
12.除了前落的鏡面牆之外,與大聖歡喜天同時出現在櫸頭水車堵的就是維護神「毗濕奴」(Viṣṇu)

DSC_0050.JPG
13.「毗濕奴」(Viṣṇu)是印度教三相神之一,被視為可以保護眾生的神,最常見的形象為藍色皮膚,擁有四支手臂,分別拿著金環、法螺、鮮花,坐在蓮花上。

金門日本面磚上所出現的「毗濕奴」(Viṣṇu)大多是半身像,額飾常常被看成眼睛,所以常被看成是破壞神濕婆,也就是佛教中的大黑天(Mahakala)

DSC_0067.JPG

DSC_0071.JPG 

DSC_0072.JPG
14.古厝的後落是主要的生活空間,鏡面牆與前落相比便樸實許多,不過牆面上多變的書法字體也是饒富趣味。

DSC_0066.JPG
15.雖然建造人翁德晏有顯達的海外發展,卻沒有興建洋樓來炫耀自己的顯達,而是興建了三蓋廊厝,在傳統的建築形式中加上了異國的元素,呈現低調的華麗。

或許,這就是為何現在生活在這裡的人能夠保有平實生活的原因吧!

DSC_0049.JPG

 

金門縣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翁德晏三蓋廊厝

類別 歷史建築
種類 宅第
地址 金門縣金寧鄉盤山村頂堡40號

創建
年代

西元 1921-1931 年

法令
依據

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十五條辦理

指定
理由

採用南洋風運回之日本磁磚及宗教信仰圖騰,表現僑鄉文化的突出,值得保存。      

 

評定
基準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公告
   

2007/10/09 公告
文號 
府文資字第0961900067

歷史
沿革

翁德晏事業有成後匯錢回金門,由姑姑從後浦僑匯商行提領白銀到頂堡興建此三蓋廊形式的閩南傳統古厝,興建後德晏曾回金門居住,並由二子翁華添陪同。
民國二十多年,德晏返回印尼,二子華添留於金門。民國二十六年年,日軍佔領金門,此宅乃被日軍強佔居住,並至前落屋頂三蓋的燕尾吊單槓,造成燕尾斷裂。後國軍進駐,民國四十到五十年間,將客廳與ㄧ部分房間,分給國軍居住。民國六十年,華添搬至台灣,此屋租人使用,直至民國七十四年華添回金定居。民國八十二年華添子家齊搬回金門,遂將漏水嚴重的攑頭重新整修。

屋主生平

翁德晏,金門盤山村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時值金門大量至南洋謀生的年代,在耳濡目染的影響下,少年遂同鄉人,至印尼勿里洞(Billiton或Belitung,勿里洞是印度尼西亞南蘇門答臘省的一個縣,係一島嶼,此島位於南海與爪哇海之間,婆羅洲西南、邦加島以東)發展,ㄧ開始從事苦力,漸而累積財富與經驗,開設「協德公司」,經營進出口貿易與漁業,並擔任勿里洞埠「中華商會理事長」。

外觀特徵

建築整體格局為三開間二落,中間天井的方式佈局,屬三蓋廊形式,前廳與後落皆為燕尾屋脊,正面次間有圓規山牆,建築前方有埕,埕上有井,埕以圍牆包覆,留設兩側出口,兩側圍牆上砌有瓦花,攑頭為磚坪屋頂,女兒牆為預鑄花瓶欄杆形式,柱上並有燕子造型的泥塑;正面水車堵、凹壽、天井攑頭水車堵皆有鋪貼日式磁磚,圖樣有印度教神像、花鳥。
建築凹壽有「六桂傳芳」匾額。大門及巷門另有木雕外門。另於建築內部挖設兩條地道,ㄧ為埕右前方通往戶外與天井的地道,另為從水井通往前落左房的地道。

室內特徵

建築後落鏡面聯對:

1.蔭福集總 祥嘉致備

2.荒碑自紀熹平歲 頑石猶書元狩丰

3.讀書好耕田也好知好偅好 創業難守成尤難識難不難

建築後落壽堂面聯對:

橫批:金玉滿堂
事理通達心平氣和
禮節常銘德□堅定

 構造

建築構造為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後落11架樑(大九架),前落三蓋廊屋頂處理的手法較為特殊,屋頂以類似磚坪的作法完成後再覆蓋二坡的屋頂瓦面。

 材料

建築正面上堵為煙炙磚與斗仔砌,下堵為石檻牆與磉石疊砌;建築側面上堵為傳統白灰粉砌外牆,後落山牆面為斗仔砌,下堵為磉石7紋、9紋(後落)疊砌;建築背面上堵為傳統白灰粉砌外牆,下堵為磉石9紋疊砌;天井攑頭上堵為斗仔砌,下堵為磉石9紋疊砌;後落正廳面上堵為煙炙磚砌,下堵為石檻牆。

附近景觀

建築位於頂堡聚落中央,前方為一層混凝土平房,左方為巷道,右方為混凝土鋪空地,後方為二層混凝土樓房。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