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總需要有一把啟動的鑰匙,所以普魯斯特在《追憶逝水年華》書中寫下「當人亡物喪,昔日的一切都蕩然無存的時候,只有氣味和滋味長久存在」這般的句子。但對於金門人來說,啟動清末民初記憶的鑰匙不是抽象的味道與滋味,而是一幢幢充滿異國風情的「洋樓」,一棟洋樓就一座光宗耀祖的紀念碑,向後代子孫彰顯先人曾有的飛黃騰達。
屬於金門的清末民初的記憶是充滿海水氣味的,男人被迫「落番」到南洋尋找新的發展機會,如海潮般前仆後繼的人群中,能夠開創一番大事業的人有如鳳毛麟角,能夠有所成就的也不多見,「洋樓」就成為這些人的展示場,以異於閩南傳統建築的元素,呈現異鄉奮鬥的成果。
一般說來,金門洋樓的年代大約以1949年為界,由於僑匯的斷絕與兩岸的阻隔,在此之後興建的洋樓不但沒有充裕的資金,也無法再得到來自廈門匠師的手藝,所以蓋出來的洋樓有了不同的面容,而那些之前興建的洋樓也由於兵馬倥傯,持有人離鄉避難,不是被佔用就是任其圮頹,只有少數能一直得到妥善的維護,現在還能住人。
位於后宅的「王仁吉、王仁乾、王仁忠兄弟洋樓」就是這樣的一棟洋樓,雖然外觀沒有太多繁複的建築裝飾,建築的生命卻不斷延續著,不像許多洋樓是一夕爆發的大戶,驟然走到極盛後就逐漸步向衰敗,而是宛如一個富農,一開始就以親和的尺度走入尋常生活。
走進后宅聚落,雖然有四五棟洋樓與番仔厝,卻不會讓人覺得它們特別顯眼,而是與其他建築一起構築聚落的獨有風格。
「王仁吉、王仁乾、王仁忠兄弟洋樓」之所以在這些異國風建築中讓人如此注目,不在建築本體特別富麗堂皇,而是庭園裡那兩棵特別高大的圓柏樹。樹型飽滿的圓柏樹充滿旺盛生機,讓人一見難忘。
老樹,老宅,攜手渡過時光之河,從過去走到現在,往未來繼續前進。
2。「王仁吉、王仁乾、王仁忠兄弟洋樓」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庭園中的兩棵高大圓柏樹。
4。洋樓前埕周邊的圍牆是1980年增建,採用當時流行的洗石子工法。
6。洋樓的前埕以紅磚作地坪,與隔壁的洋樓之間以綠籬作地界的區別,並有階梯作連結。
7。「王仁吉、王仁乾、王仁忠兄弟洋樓」的正立面中央外廊向外突出,外貌有如龜頭,使平面呈凸字型,這種型式稱為「出龜」或「突龜」。
8。凸出的外廊可以看出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光柱子就有圓柱與方柱的不同,外覆材質也有洗石子與磁磚的差異。
9。正立面最高處的西式山頭把王姓的郡望「太原衍派」放在最顯眼的地方。
10。望柱上書對聯「瓊枝耀蘭室,槐樹蔭瑞庭」,簡單典雅的風格引人入勝。
11。屋簷的瓷製鯉魚形排水孔應該不是興建時就有的,而是後期所加。
金門縣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
||||||||
名 稱 |
王仁吉、王仁乾、王仁忠兄弟洋樓 | |||||||
地 址 |
金門縣金沙鎮浦山里后宅1 號 |
|||||||
類 別 |
歷史建築 |
種 類 |
宅第 |
|||||
公告日期 |
2003/12/01 |
公告文號 |
府教社字第0920057150 號 |
|||||
評定基準 |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
指定理由 |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
|||||
法令依據 |
文化資產保存法 |
|||||||
創建年代 |
民國23年(西元 1934 年) |
|||||||
歷史沿革 |
建於1934年,為王仁吉、王仁忠赴印尼從事小販、貿易、土產買賣致富,僑匯返鄉由王仁乾於金門監工興建,聘請廈門鼓浪嶼司傅設計,建築材料部分取自福建,花費3000多塊大洋,工期費時3年多,1965年整修後落,1980年增建前埕周邊圍牆,1981年整修出龜洋樓屋頂。 |
|||||||
建築特徵 |
建築格局為出龜洋樓,本體牆身材料正面下緣為洗石子,上緣抹灰,側、背面下緣為石塊人字砌,上緣抹灰,室內隔間牆為外磚內石,厚度30多公分。屋身構造採硬山擱檁;裝飾上在西式山頭飾以「太原衍派」,望柱上書對聯「瓊枝耀蘭室,槐樹蔭瑞庭」,此棟洋樓設計典雅,足以表現地域風貌。 |
|||||||
備 註 |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