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哪一場祭典活動最能代表金門,那每年農曆四月十二日的「迎城隍」在前幾年金門縣政府的加碼推廣下絕對是當仁不讓。但官方資源的大量挹注也讓原本純宗教的祭典產生質的變化,不時讓人有淪為空洞的嘉年華會之嘆。
今年(2015年)縣政府沒有經費挹注四月十二迎城隍活動,有人說今年的陣頭不好看,但更多人覺得終於擺脫過去那種花錢請人來充場面的浮誇,沒有太多莫名其妙的東西出現。
每年都會回金門參加迎城隍的活動。說是參加,其實只是拿著相機找個適合的點拍下眼前所看到的影像。因為是定點,所以最討厭那種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看到你的點好就站著不動的傢伙。尤其是某些莫名其妙的攝影社團,不知道是真不懂還是假不懂,最喜歡幹這種事,所以幾年下來也踹過不少人。
今年選擇的點是在一個不會有其他人擋在前面的地方,所以能完整的看到整個繞境隊伍。
每年的遶境隊伍都是從浯島城隍廟前集結後出發。有見於前幾年下午兩點出發後到天黑都沒辦法結束,所以今年提早到一點出發。今年值年的爐主是南門,所以隊伍離開浯島城隍廟後會先經紅大埕後往西門外武廟前進,然後依照光前路61巷,莒光路171巷,後浦武廟,中興路中段,中正國小,民權路,縣政府,民生路,中興路,北鎮廟,北門福德宮,昭德宮,模範街,珠浦東路,東門代天府,莒光路一段,靈濟古寺(觀音亭),莒光路,中興路,南門福德宮,光前路,水門睢陽府,水門,南門天后宮,禹帝廟,網寮,最後回到浯島城隍廟。
考慮前幾年隊伍走到後面就沒力了,今年特別選了一個比較前面的點。趁隊伍剛出城隍廟時先趕來定點,沒想到現場已經是人山人海了。沒多久,北鎮廟的上帝爺乩身、賢聚泰安宮的廣澤尊王與金府王爺乩身也都來了。
雖然繞境隊伍還沒到,但有些長輩已經先到了。這位長者的腰已經直不起來了,但他還是自備椅子來參加活動。
北鎮廟玄天上帝的乩身回來後,先到附近去巡視。
北鎮廟前真的是一個適合看迎城隍遶境的地方,主事者也很有概念地不斷要求民眾清出祭典活動的場域,所以這裡沒有其他地方雜亂的感覺,直到某些隨著隊伍進來的小白出現。
上帝爺的乩身忙碌地工作著,其中有一個點是在人群聚集的地方。
巡視完,乩身踏上廟方事先準備好的高台上等待遶境隊伍的到來。
首先來到的是寫著「慶祝浯島邑主城隍遷治335週年遶境巡安慶典」的紅綵,後面緊跟著遷治紀念旗。
接著是了亞(大鑼)、托燈與馬上吹。
不過現在的馬上吹已經不再騎馬入場了。
接著出現的是人稱七爺與八爺的范謝將軍。
接著是寫有東嶽泰山顏柳督察使的陣旗。
單八爺出場了。
再來是顏柳將軍出場。
前導隊伍走完,輪到來作客的金門各方神靈出場,首先是豐蓮山牧馬侯祠的聖侯恩主神輦。
後浦武廟的關聖帝君神輦。
蘇府四千歲神輦。
神輦出場完後,接著是城隍的旗牌、執事與瓜鍻。
然後是中正國小的大鼓吹。
董李牌爺旗陣。
董李牌爺神偶。
文武判官神偶。
北鎮廟前行禮的的道士與鄉老,到是前方有兩個拿著香燈的小朋友。
南管樂團今年不全程步行了,要拜廟前才會下車。
隊伍中最神聖的香擔,還有後方的馬軍神駒。
三位鄉老分別手持香座嶼經書。
然後是十音及天女散花。
天女散花是由中正國小學生擔任。
最最最重要的邑主城隍神輦出現了,旁邊有涼傘與涼扇。
通常城隍神輦後是城隍粉閣,不過今年隨香善信先出現。
真的很佩服這些隨香善信們,他們虔誠地跟隨神明遶境,是整個廟會最美的風景。
當城隍粉閣出現時,代表城隍專屬的儀仗已經結束,接下來就是八方而來的神靈還有後浦本身的四境陣頭。
2015四月十二日金門迎城隍系列文章:
四月十二人看人-2015四月十二日金門迎城隍前導隊伍與城隍儀仗篇[國家重要民俗]
人神共來迓城隍-2015四月十二日金門迎城隍外來宮廟與陣頭表演篇[國家重要民俗]
諸天神佛鬥鬧熱-2015四月十二日金門迎城隍北門香陣篇[國家重要民俗]
扶老攜幼迎城隍-2015四月十二日金門迎城隍東門香陣篇[國家重要民俗]
長長人龍迎城隍-2015四月十二日金門迎城隍西門香陣篇[國家重要民俗]
人神同歡迎城隍-2015四月十二日金門迎城隍南門香陣篇[國家重要民俗]
金門縣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
||||||||||
名 稱 | 金門迎城隍 | |||||||||
類 別 | 民俗及有關文物 | 等 級 | 重要民俗及有關文物 | 種 類 | 信仰 | |||||
其他別名 | 四月十二日迎城隍 | |||||||||
所在地 | 金門縣 金城鎮 | |||||||||
舉行時間 | 農曆4月12日 | 辦理週期 | 每年 | 所屬族群 | 漢民族 | |||||
活動規模 | 全島參與 | 主辦單位 | 金門浯島城隍廟管理委員會 | |||||||
法令依據 |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5條及第6條。 | |||||||||
公告日期 | 2013/10/04 | 公告文號 | 文資局傳字第10220115721號 | |||||||
評定基準 | 風俗習慣之歷史傳承與內容顯現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者 人民歲時重要風俗、信仰、節慶等儀式,顯示藝能特色者 民俗藝能之發生與變遷,其構成上具有地方特色,且影響人民生活者 |
|||||||||
登錄理由 |
一、從收契子錢、送頭與掛水牌、送佛帖等,直到熱烈盛大的迎城隍遶境,所有祭典環節皆立基於轄境居民的生活之上,祭典內涵充分顯現金門民眾的生活文化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1目:「風俗習慣之歷史傳承與內容顯現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者」之指定基準。 二、迎城隍的遶境隊伍組成,皆為地方居民自發性籌組傳習而成,例如輦轎、藝閣、人力蜈蚣座、打花草、神將等,展現在地閩南文化之藝能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2目:「人民歲時重要風俗、信仰、節慶等儀式,顯示藝能特色者」之指定基準。 三、從遶境陣頭的排練組成、沿途香案迎接參與,以及眾多隨香隊伍,顯現地方傳統文化特色及居民向心力。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3目:「民俗藝能之發生與變遷,其構成上具有地方特色,且影響人民生活者」之指定基準。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
|||||||||
歷史源流 |
清朝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曾設鎮總兵署於明朝建立的金門千戶所城,後又將總兵署移至後浦,並於農曆四月十二日將城隍爺分火到後浦奉祀,此後即以農曆四月十二日作為後浦城隍爺生日。由此並衍生出目前年年熱鬧舉行的四月十二迎城隍。根據〈古地城隍重建落成志〉及地方耆老的說法,由於金門鎮總兵署移駐後浦,城隍爺和城隍廟也就遷治到後浦,這就是浯島城隍廟以四月十二日為廟慶的背景。 迎城隍活動過去是每年一次「小迎」,神輦遶於城區四境,還有每三至五年一次「大迎」,遶行於今金城鎮大部分及金寧鄉少部分村里。民國四十年代之後,則只有小迎而未曾舉行過大迎了,後演變為全島性的宗教活動。 浯島城隍廟肇建於清康熙年間;清嘉慶十六年,因廟貌久圮,金門鎮的左營遊擊文應舉曾倡議重建。浯島城隍廟內祀浯島城隍,浯島城隍爺的爵號為「顯佑伯」,封號淵源於明初;從屬神有解冤公、文武判官、財帛、福德、採訪、衡文、功德、速報等司及范謝二將軍,馬軍爺神像。「四月十二日」相傳是清朝年間,城隍爺由「舊金城」分爐到「金城」(後浦)的「遷治」紀念日。 |
|||||||||
儀式過程 | 迎城隍的活動,稱為出巡。城隍出巡時,金鼓鞭炮震耳,正神端拱於輦上,餘神馳輦擁進;旌旆飛揚,民樂吹打;粉閣、陣頭等遊藝團體浩浩盪盪;家家置几案,戶戶焚香楮,城區四境喧騰。 | |||||||||
重要特徵 | 迎城隍的遶境隊伍組成,皆為地方居民自發性籌組傳習而成,例如輦轎、藝閣、人力蜈蚣座、打花草、神將等,展現在地閩南文化之藝能特色。 | |||||||||
備 註 | ||||||||||
資料來源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