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巷弄,在水頭,無論往哪個方向走,都可以看見類似的景象。
一條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巷子,只有巷子裡人會留意它的存在。
不同的是,這條巷子,走到底,就是海了。
初夏的午後,我頂著炙熱的艷陽,信步在聚落裡游走,五月的彼方,已可聽到蟬聲。
聚落的邊緣,一條望似通往藍天的巷弄,招呼著我的腳步,走著走著,我遇見了,夾在水泥樓房與道路間,一道高度超過成人身高的綠籬。
還有,一道弧度內斂的燕尾屋脊。
「是清朝初年的房子吧?」我仰望著那道優美的弧線,如是想著。
房子塗上了純白的漆料,加蓋的水泥平台雖然看似雜亂,卻像是個真正有人使用的房子。
想了想,反正沒什麼特別目的,繞著房子走一圈好了。
於是,我遇到了,沿著階梯列隊的柱礎。
柱礎,頂柱石,用來頂住木頭柱子的石頭。
這樣的石頭,在廟裡,總是有著繁複的雕花,像是彰顯著人民對神祇的榮耀。
然而金門民居的柱礎,有的是一種簡單素樸的氣質,就像島嶼居民給人的第一印象。
這是棟一落四櫸頭的房子,不過正屋右邊卻多開了一道門。
我走到屋前,看到了門牌。
前水頭151號
原來,這裡就是整個水頭聚落的發源之地。
據說,現在被稱為「水頭」的這個地方,原來是完全沒有人住的。
宋代末年,大陸東南沿海有一個白姓的漁夫,在這附近海域捕魚,遇到了大風,不得已只好上岸避風。之後大概是覺得這個位置的避風條件不錯吧!在這裡搭了一個草寮作為捕魚休息之處。
後來呢?
草寮畢竟不是久居之處,所以白姓漁夫並沒有定居下來,之後就離開了。
離開到哪,沒有人知道,人們只知道,當白姓再度來到水頭,已是千年之後的民國19年,這時的水頭早就發展成為一個通商口岸。而現在,連這一支不是千年前白姓的後代,也在大約70年後的民國88年遷居到山前。
現在的房子,是金門清乾隆年間從呂厝遷到金門東沙的王氏後代所建,而這裡,也正是王姓在水頭的起源。
所以,這裡見證了兩個不同氏族在水頭的開闢草萊。
白色漆料覆蓋的外牆,讓人無法一眼看出古厝的建築工法,不過屋前牆上的一塊石頭,透露了這棟一落四櫸頭加左突歸、牆規的古厝是怎麼建起來的。
出磚入石砌。
加上椿泥為牆的作法,是清朝初年的建築沒錯。
只是這樣歷經三百多年的古厝,一如庶民的平實性格,默然地退居聚落一隅,靜聽遠方傳來的潮聲,遙想千百年前,海潮是如何將人跡帶到這裡,然後靜觀原本杳無人跡的濱海之地,如何逐漸發展成島上最重要的轉運之地。
就像是門牆上的八卦磚與麒麟花,雖然平凡到幾乎沒有人會注意到它們,卻以不變的靜默看守著世局的變遷。
繞到屋後,再沿著小路走,過了勇伯公宮,就是潮來潮往的滬仔頭海域了。
名稱:白氏先祖草寮舊址(現為王宅)
古蹟類別:歷史建築
種類:建築物類
公告文號:府教社字第092001570 號
公告日期:2003/03/31
行政區域:金門縣 金城鎮
地址或位置:前水頭151 號
定著土地之範圍:前水頭段0531-0000地號
指定理由:1.創建年期久遠者2.具歷史文化意義足以為時代表徵者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創建年代:清代不確定時期
所有權屬:私有